日本吹雪級驅逐艦(2 / 3)

而第二艦隊是以戰列巡洋艦或重巡洋艦為核心的高速艦隊,以夜戰為主要任務,可以長途奔襲,擊敗敵方落單的戰列艦,盡最大努力削弱敵方戰力。配屬給其2個水雷戰隊,對付大型戰艦的魚雷處於最高優先級,其次就是攻擊敵方同等戰艦的艦炮。

吹雪級歸屬在第二艦隊中。1個水雷戰隊要配屬16艘驅逐艦,2個水雷戰隊就需要32艘。當時魚雷攻擊是采用多枚齊射的方式來增加命中率,同樣裝備610毫米口徑魚雷的睦月級驅逐艦魚雷發射管為2座三聯裝,吹雪級裝備的魚雷發射管為3座三聯裝,睦月級顯得火力不足,睦月級有12艘隻相當特型8艘。因此特型驅逐艦追加建造計劃很快通過。

特Ⅰ型的設計作了部分改進,鍋爐的進氣道改為雁首狀,以防海水滲入,在一號、二號煙囪基座附近還有碗狀的吸氣口,提高鍋爐的燃燒效能,以後的日本驅逐艦全部都以此為標準。127mm口徑主炮改用B型炮架,最大仰角達70度(A型為40度),並且有自動揚彈機,射擊速度平射時20發/分,高射時4發/分。是世界上第一種高平兩用炮。

羅經艦橋上加裝魚雷射擊指揮所。試驗魚雷發射管加裝鋁合金護盾,由於性能不佳而取消,後來重新開發了鋼製護盾。特2型後4艘與前6艘在艦體上還有些細微變化,被稱為後期2型或特Ⅱ改型,其他被稱為前期2型。

特3型

因為航程不足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軍方沒有就此罷休。來自於舞鶴的開發部門搞出新型鍋爐,立即用在特2型“漣”號上試驗,性能提高10%,重量下降了10%。在此基礎上有改進設計了特3型(也有資料稱為曉級驅逐艦)。

特3型鍋爐減少為3個,前煙囪明顯變細,節省的重量必要時用來增加燃料。魚雷發射管正式加裝鋼製護盾,特級驅逐艦已經完成艦也陸續開始改裝。

服役狀況

“吹雪”級的出現受刺激最大的是美國海軍。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軍費不斷下降,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美國海軍一直沒有建造新的驅逐艦。傳說在倫敦海軍會議上甚至有美國海軍代表私下對日本海軍代表說:“我非常願意用我們的300艘驅逐艦換你們的50艘特型驅逐艦。”

由於吹雪級在較小艦體上盡可能多的搭載武備,同時為了兼顧夜戰,艦體要盡量小型化,艦體強度不足,重心較高所以穩定性有限,該級艦陸續服役後又不斷改良,重量明顯增加,這樣其艦體穩定性更加惡化,結構強度也受到影響。但是,日本海軍方麵沒有予以重視,直到發生了重大事故後才猛然醒悟。

1935年在氣象情報不足的情況下,包括10艘特型驅逐艦的第四艦隊出發進入青森縣八戶海域進行演習,遭遇了中心氣壓達718mmHg的強台風,在大致知道情況後艦隊決定檢驗超惡劣海況下的戰鬥力。

當時風速達40~50米/秒,浪高25~35米。初雪、夕霧號艦首被打斷,白雪、瀧號艦首變形扭曲,其他6艦和航空母艦、巡洋艦輕傷。史稱“第四艦隊事件”。該次事件後日本海軍對各型艦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進。特型驅逐艦的艦體進行了加強,改裝完成後標準排水量增加到2090噸,航速降為34節。

深雪號是唯一一艘和平時期損失的特型。該艦入役後於同級的吹雪、白雪、初雪號一起被編入組建第十一驅逐艦隊。之後一直在第二水雷戰隊中。1931年末,因為作戰思想的改變,由特級單獨構成的驅逐艦分隊中艦艇的編製數目從4艘變為了3艘,所以吹雪號離開,轉入第二十驅逐艦隊,第十一驅逐艦隊保留其他三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