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普拉特惠特尼公司以JTF-22核心發動機為基礎,為發展美國空軍和海軍用的兩種發動機進行投標。不久就推出了世界上最早投入使用的推重比達8以上的發動機F-100,並使得選用它的F-16推重比超過了1,成為了世界上首架實用的,能垂直爬升的高機動戰鬥機。
吸取教訓
發展航空工業,極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優先發展航空發動機工業。
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髒”,它的技術性能和結構關係飛機的戰術技術性能、可靠性和經濟性。各種類型的航空發動機都要在高溫、高壓、高轉速、高負荷的苛刻條件下長時間地反複工作,同時還要求它重量輕、體積小、使用安全可靠、經濟性好。
同時提出的多種性能要求和極端的工作條件,迫使各種型號的航空發動機必須設計精巧,加工精密,使用高性能的材料和成品附件。
發動機綜合了多學科和多種專業技術成果,技術難度大,研製周期長,耗資多。它當之無愧地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工業和科技最高水平。環顧世界,也隻有美、前蘇聯、英、法等少數工業發達國家,才能獨立地研製和發展先進的航空發動機。
中國航空發動機的老師是前蘇聯。從技術角度講,蘇聯的發動機在一些方麵不如美國。它們通常體積較大,製造較粗糙,使用壽命較短,耗油率較高。中國仿製的航空發動機一些性能指標還低於前蘇聯。殲擊機發動機大修周期通常為100~200小時,而美國等西方國家發動機使用周期一般大於4000小時。
正當上世紀60年代中國航空工業傾力消化吸收改進渦輪噴氣發動機時,國際上更先進、更經濟、更穩定的渦輪風扇發動機誕生了,並立即成了航空界的主流。經過反複權衡,中國航空界決定上渦扇機。
又是一段艱難的曆程,渦扇機的難度、複雜性遠遠超過渦噴機。工程費時費力,進展緩慢,從60年代一直拖到80年代。雖然也研製成功渦扇5、渦扇-6等型號發動機,但因種種原因,終於未投入批生產。
美國人就此評論說:中國人缺少的並不是製造能力。他們十分出色地進行著循規製造、手工與機器相結合的生產和小批生產。他們所沒有掌握的是現代化連續生產流程、精密自動設備技術以及其他組織方麵的經營管理技術。在這方麵,成套工廠設備進口可能是最有裨益的。航空工業就是這方麵的……例子。
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期致力於噴氣發動機。但後來抽走了一些最優秀的科學家、工程師和其他稀有資源……因此使飛機發動機技術一直處於緩慢發展狀態。其結果使中國飛機發動機的設計和生產能力,同羅爾斯·羅伊斯、普拉特·惠特尼、通用電器等公司生產的、做為大多數西方飛機動力的當代尖端渦輪風扇發動機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中國人自己判斷,他們的航空發動機技術至少比西方落後20年……
這樣一個巨大的差距是無法通過獨立的、逐步提高的辦法,或是通過進口一些先進的發動機充做樣板來加以克服的……同汽車工業一樣,航空工業要大幅度提高水平,隻能來自國外的直接技術協助……引進將使中國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前進10年……同西方最先進的渦輪風扇發動機相比,中國人至少還將落後12年。盡管如此,10年跳躍的實踐結果將意味著,對他們未來飛機性能的一次關係重大的提高……努力的勢頭會超的初步地跳躍而繼續下去,中國的獨立設計和製造能力將會飛快增長。
先進的,就需要學習,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拋開意識形態問題。
教訓是沉痛的。但是,中國並不是沒有希望,相反仍有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事實上,70年代初,中國援助巴基斯坦的殲-6飛機發動機,經美英專家重新組裝調試後,使用周期已經延長了一倍。
而且現在,中國和俄國的關係正重修於好,這就更加便於我們吸收別人的長處,製造出自己的優秀發動機,並能將已經替代殲-13的國產新型殲擊機,能夠沒有遺憾地與F-16再爭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