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就是純三角翼僅利於高速性能的發揮、不利於低速性能的發揮,機動性與使用經濟性較差。作為中國九十年代的主力戰鬥機,殲八Ⅱ卻令人費解的沿用純三角翼不變。雖然利於高空高速飛行,但由此造成的飛行性能差,對縮短機身長度不利,其惡果是無法估量的。不僅影響飛行,而且直接導致機身細長。采用純正三角翼布局是殲八Ⅱ的第一個先天不足。
殲八Ⅱ早在仿製米格-21時,中國就已經掌握了諸如化學銑切、整體壁板加工等新技術,並開始嚐試新材料的應用。以後,經過若幹年的努力,在研製殲八時,已開始使用複合材料。主要應用在水平尾翼與重直尾翼上,在為其配套的WP-7發動機上,已經采用空心渦輪葉片。隨後,中國曾在強五飛機上試飛全複合材料垂直尾翼。仿製複合材料應用較多的海豚直升機,對國產飛行器大規模應用複合材料是個良好的促進,因而在殲八Ⅱ上,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水平也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除殲轟七外,殲八Ⅱ的技術水平是所有國產作戰飛機中最好的。比如,殲八Ⅱ所使用的WP-13發動機大量使用了鈦合金及其加工技術,使經濟性與壽命均有很大改善。全膠接垂尾壁板和勞倫紙蜂窩結構使飛機重量進一步減輕。
殲八Ⅱ殲八Ⅱ自投產以來,已經大量在海、空軍中服役,是繼殲五、殲六、殲七以後的中國第四種主力戰鬥機,也是中國第二代戰鬥機中的最後一個機型。產量大大超出殲八及殲八I,目前的裝備數量僅次於殲七。在遠程、全天侯作戰方麵,非前三種戰鬥機所及,隻有引進的第-27或殲十一能在性能上超越殲八Ⅱ,而後者在數量與戰術應用上又有獨到的優勢。
在建國50周年的閱兵式上,總共有28架殲八Ⅱ飛越了天安門廣場。其中24架單獨編列,從而成為中國軍隊曆史上最大的機群編隊合成,另外4架殲八Ⅱ受油機與兩架轟六加油機編隊。雖然殲七也有28架,但共有20架單獨編隊,其餘8架是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殲七EB,與長機轟六共同組成第一梯隊。以上事實足以說明,殲八Ⅱ在中國航空兵中的重要地位。
殲八Ⅱ殲八Ⅱ是中國第二種投入使用的兩側進氣的戰術飛機,是第一種兩側進氣的戰鬥機,從此中國戰鬥機擯棄機頭進氣的簡單形式,開始具有現代的外形特征。不過,作為中國軍隊跨世紀戰鬥機,由於優化設計不足,致使機身頎長。主要原因是與該機采用純三角翼常規布局有關。
作為殲八Ⅱ的第二個先天不足,細長的機身本不是不能縮短的。以其身長來衡量,空重僅有982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隻有178噸,與機身長度較短的單發米格-23相仿,低於米格-27的206噸。幼獅戰鬥機空重為7285公斤,最大起飛重量為165噸;幻影2000空重為75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為17噸。兩項數值均低於該機,但它們的幾何尺寸要小得多。F-16的空重與最大起飛重量因生產批次的不同而不同。空重大致從70-93噸,最大起飛重量-231噸,已由輕型戰鬥機接近重型戰鬥機水平,尺寸小而重量大。90年代出現的歐洲陣風與台風戰鬥機亦存在類似F-16的情況。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殲八Ⅱ的空重和最大起飛重量與其身長不相稱,好似一名瘦高個拳擊手,力量顯得異常單薄。國外與殲八Ⅱ相同或相近尺寸的戰鬥機最大起飛重量大致在25-35噸,滿足此項數值的國產戰機隻有殲轟七。
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發動機推力小;二是機翼形狀及增升設計不合理,起落架強度不夠;三是西方飛機盡其可能地使用複合材料、並配以廣泛使用鈦合金用來減輕重量,由於裝備比較完善的電子設備、還有大容量機內油箱,起飛重量往往比較大,而殲八Ⅱ的小起飛重量隻能說明有效空間少。
可以作一大膽推測,如果當初用WS-6改裝殲八Ⅱ,那麼該機勢必要加大起飛重量,同時改善火控雷達,翼型、氣動布局等均要發生深刻變化。然而這對使用單位的習慣不相符,他們習慣於使用輕型的、維修簡單的飛機,而不願使用精密、複雜的作戰係統。在使用現有WP-7或WP-13發動機,該機不是沒有縮短機身的可能。舉例說明:
米格-23、米格-31的進氣口就在座艙兩側或靠後位置,F-4、F-5、F-15、F-22、雅克-38、超軍旗、鷂、強五等正常布局的戰鬥機,其進氣口設計莫不如此;幻影2000等無尾三角翼飛機的進氣口位置也較靠前、機翼進一步向前安置,沒有平尾,進一步縮短了機身。
Saab-37、JAS-39等近距耦合鴨式布局的戰鬥機,不僅進氣口在座艙兩側,前置鴨翼緊靠進氣口安置,較常規布局縮短了機身;米格-19、米格-21等機翼位置非常靠前,亦可起到縮短機身的作用。
F-15、F-22,閃電等戰鬥機為了縮短後機身,刻意對機翼後緣進行了修形,使後緣翼根前移,便於向前安置水平尾翼。蘇-27,米格-31等飛機如果采用三角翼,勢必延長後機身。
為了縮短機身長度,許多設計師選擇發動機尾噴管外露的方法,配以將垂直尾翼前移等手段,縮短飛機總長度。有些飛機,如台風、陣風的雷達罩就在座艙前;有些飛機如F-15、F-22、F-35等將機體大大縮短,而平尾則比較靠後。F-22還將YF-22的形如主翼的水平尾翼進行修形,不僅更利於隱形,縮短總長度,而且可以避免維修時人機碰撞。
特點
殲八Ⅱ截止2006年底,成都飛機公司已全麵停止殲-7係列各型飛機的生產;而與此同時,沈飛的殲-8II係列各型飛機還在熱火朝天地生產。為何停止了機動性能更好的殲-7E、G係列的生產,卻依然保持殲-8II係列各型飛機的生產?
自海灣戰爭、波黑戰爭以來,空中戰爭的形式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機動性能世界第一的米格-29戰機,常常在尚未見到敵機就中了中距導彈而拆戟沉沙!現代技術的發展使傳統空戰中占主導地位的空中格鬥空戰退居次要地位,傳統空戰中不太重要的超視距空戰,卻上升至占空戰主導和支配的地位。
作戰形勢的最新發展和變化,迫使中國空軍開始檢討其奉行了近五十年的重格鬥空戰、輕超視距空戰的作戰、訓練指導思想。並開始按新時期空戰形式的最新發展,配置自己的武器庫。
90年代,中國空軍開始引進蘇-27、蘇-30戰鬥機,但令人吃驚的是,中國空軍在引進昂貴的蘇式飛機時,竟然未給其配置發射後不管的超視距導彈。據空軍試飛團前副團長、殲-10首席試飛員之一的李存寶大校說:“蘇-27沒有主動雷達製導的導彈,半主動的R-27很難使用”。由於此差距,“在內部的對抗演習中,殲-10曾取得對蘇-27的絕對優勢”。
當中國空軍從海灣戰爭、波黑戰爭認識到這一重大失誤時,為時已晚,數十億美元引進的傳統空戰模式飛機,要改裝成現代空戰模式飛機,其代價自然不菲。於是,空軍隻好先在國產廉價飛機尋找改裝對象,其目光自然投向了具體超視距作戰潛力的殲-8II係列作戰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