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八Ⅱ一是殲-8II有碩大的機頭,可以安裝大直徑天線的雷達,據兵工科技2007年增刊介紹,殲-10的前機頭直徑達到710毫米,與美國F-15這樣的重型戰鬥機的730毫米直徑的機頭相差不遠,這樣的設計為殲-10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即在重量和F-16差不多的情況下,可以安裝一台像F/A-18那樣強大的雷達。高性能的雷達讓殲-10獲得非常好的空中探測能力、上視和下視能力,其性能與F-16後期型號相媲美;憑借這種雷達,殲-10可以與任何重型戰鬥機進行超視距空戰。而殲-8II的機頭直徑更是高達800毫米,完全可以安裝比殲-10更為強大的雷達。
二是殲-8II飛機是三角形機翼,具有超音速、超視距作戰的基本條件。兵工科技2007年增刊介紹,殲-10選用的機翼為小展弦比,大麵積三角翼。三角翼的優勢很突出,而小展弦比三角翼則更有優點:由於小展弦比的三角翼的翼根弦長很大,在機翼絕對厚度較大時卻可以保持較小的相對厚度,對於減小超音速時的阻力非常有利殲-8II的氣動布局非常適合現代超視距作戰。
三是殲-8II飛機這是一款成熟、廉價的作戰平台。殲-8II是中國自行研製的作戰平台,其價格不過數千萬元人民幣,遠遠低於蘇-27、蘇-30和殲-10的數千萬美元。
由於上述原因,中國空軍在90年代中後期開始對殲-8II係列飛機的重大改進,突出其超視距作戰為主的能力,裝備了與殲-10相同的機載雷達、配備了中國自主研製的中距攔射空對空導彈。而此彈還裝備了其後生產的殲-10戰機。據航空知識2007年第2期34P《殲-10試飛大暴光》透露:“2003年9月,殲-10飛機最後一個重大項目的試行,空中導彈靶機試飛開始。試飛行員徐勇淩將進行殲-10飛機的首次空空導彈實彈發射試驗。該導彈曾廣泛應用在國產殲-8等係列戰機上,是中國自行研製的一種性能優良的中距攔射空對空導彈”。
由此可知,在殲-10列裝前,中國空軍唯一具有超視距發射不管能力的作戰飛機,竟然隻有殲-8II係列。中國空軍先前對超視距空戰的忽視,與後來對超視距空戰的渴求,從殲-8II係列飛機的不斷改進、裝備可見一斑。
簡介
殲-8Ⅱ係列戰機七十年代後,世界各國戰鬥機設計思想出現轉變,不再追求“更高、更快”,而是著眼改進飛機的中低空機動性能,完善機載電子設備、武器和火控係統。這是因為,十幾年來局部戰爭實踐表明,超音速殲擊機的空戰大多在中、低空和接近音速的速度進行,空戰要求飛機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即轉彎、加速、減速和爬升性能。為了適應這一潮流,部隊裝備新需要,沈飛公司在殲-8的基礎上研製了殲-8Ⅱ飛機。
1984年6月12日,原型機首飛成功。88年3月18日,殲8Ⅱ設計定型,在沈陽召開隆重慶功大會。當時的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劉華清和國防科工委,空、海軍領導參加了大會,可見軍方希望之高。同年10月15日,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準殲8Ⅱ飛機設計定型。
殲-8Ⅱ換裝了兩台渦噴-13A雙轉子發動機,單台推力6600千克。發動機推力的提高,可提高飛機的中低空機動性,也使起飛著陸性能得到改善;外掛增加至七個,可懸掛多種武器或副油箱,使飛機具有全天候攔射能力並兼有對地攻擊能力,並裝備了雷達製導的中程攔射導彈。前起落架後裝一門23毫米雙管炮。機尾下部安裝可折疊腹鰭,結構與米格-23相當類似。
殲-8Ⅱ單價約3500萬人民幣。殲-8Ⅱ最初的研製目的就是執行空中截擊任務,當時針對的對象都是蘇聯高速的“圖”係列轟炸機和各種戰鬥機,為此殲-8Ⅱ優先配裝北方的空軍部隊。
重點型號
殲-8ⅡM
近年沈陽飛機公司為了更有效的發掘殲-8Ⅱ的潛力,打開外銷渠道,獨自出資研製了殲-8ⅡM。對比原型,殲-8ⅡM的技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飛躍,其突出的標誌是:先進的火力控製係統:殲-8ⅡM使用了俄羅斯ZHUK(即“甲蟲”)火控雷達,還采用了GPS導航係統、新型任務計算機、雷達告警裝置等。
據稱ZHUK雷達的搜索距離為80千米,跟蹤距離50千米,具有多種工作模式和下視能力,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攻擊其中2個目標。火控係統采用1553B總線連接。該機可使用俄羅斯R-27半主動雷達製導導彈,這是公開展示的第一種具有中距作戰能力的殲-8Ⅱ係列殲擊機。
到了2004年珠海航展,沈飛表示殲-8ⅡM已經改裝國產某型號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可使用SD10等國產武器。該新型國產雷達比起以往的國產雷達,性能有大幅提高:對RCS為3平方米的目標,上視大於75千米,下視大於45千米。
下視能力和對地能力比台灣IDF的APG-67F“金龍”要強,海I方式大於100千米,海II大於80千米,而且該雷達能同時探測跟蹤10個目標。目前兩台殲-8ⅡM采用兩台渦噴-13B發動機,加力推力7007千克,使全機推重比達到0981。
殲-8Ⅲ
從現有公開資料來看,殲-8Ⅲ即以往傳說中的殲-8C,最初計劃是通過大幅的改進,裝備部隊使用,從而顯著提高戰鬥力。這裏還應指出,後來部隊中真正裝備的殲-8C,已經不再是這裏所說的殲-8Ⅲ了。
殲-8D
殲-8D是99年閱兵的重頭戲之一。D型機是殲-8Ⅱ係列的空中加油型,加裝固定空中加油管。首次公開亮相是在建國50周年閱兵上,當時兩架D型機跟隨在轟油-6型加油機後方越過天安門廣場上空。在今年的國慶閱兵中加受油機編隊格外引人注目,其中的受油機就是剛剛為人所知的殲-8D。殲-8D飛機是在殲-8Ⅱ基礎上進行改進設計的一種具有空中受油功能的高空高速殲擊機。
該型機的機載設備有了一定的改進:加裝了563B慣導,JD-3II塔康,改善了導航性能;換裝J8IIHK-13E平顯,並與慣導、塔康、定向儀等交聯,實現了綜合顯示;加裝了RKL800A組合電子對抗係統;換裝了YX5飛行員供氧係統;換裝了HTY-4A救生係統,可實現零高度,0-1100千米/小時速度的安全救生。但是,最為關鍵的超視距空戰能力,仍沒有本質的改善,很多方麵也不如原本的殲-8Ⅲ。殲-8D可通過空中加油增加航程和續航時間,可執行遠距離或留空時間長的作戰任務。
殲-8Ⅱ基本技術數據
長2159米;高541米;翼展9344米;機翼麵積422平方米;空重982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143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7800千克;速度2860千米/小時;航程2200千米;作戰半徑800千米;起飛距離670米;著陸距離1000米;實用升限20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