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蘇-37戰鬥機(1 / 2)

俄羅斯蘇-37戰鬥機

概述

蘇-37,是蘇-27的改進型,是一種具有矢量推進器的超機動戰鬥機。蘇-37的試驗機是從蘇-35的原型機發展而來,於1996年四月在莫斯科附近的Zhukovsky試飛基地進行了處女航。

蘇-37的發動機不僅比以前的蘇-27係列有更強的常規推力,而且它的AL-37FU發動機有液壓控製的噴管可以在水平-15度範圍內轉動。矢量推進器和飛行控製係統完美結合,不需要駕駛員操控。

一個緊急係統可以使噴管在飛行時失控的情況下恢複水平。

蘇-37裝備了新型的更強大的NIIPNO-11M脈衝多普勒相控陣雷達和NIIPNO-12後視雷達及後射導彈係統,使駕駛員能向在蘇-37後方的目標開火。蘇-37是第一架裝備了矢量推進器的航空器因此能與F-22一較高下。

而Lyulka並未就此止步,一種新型的軸對稱噴管正在研製當中,它將用於S-55,蘇-35的單引擎改進型。同時矢量噴管也將裝備到蘇-35上,使之具備末段速度控製能力。

蘇-37是俄羅斯蘇霍伊實驗設計局開始型聯合股份公司研製的多用途全天候超動性戰鬥機,蘇-37在蘇-27基礎上為俄羅斯空軍研製一係列第四代戰鬥機和第五代多功能戰鬥機計劃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一步。

蘇-37采用“不穩定三翼麵”氣動布局和推力矢量控製技術,實現了發動機推力量控製係統與收音機電傳操縱控製係統的一體化,使其獲得了前所未有所優異的氣動性能,因此,使蘇-37在“零”速度和大攻角下同樣也可以具有高機動性,超敏捷性使其可以在任何位置鎖定和攻擊目標。

該機采用了集成式遠程電子控製係統以及現代化的數字式武器控製係統,可以推帶14枚空空導彈或8000千克的武器,多功能前視相控陣雷達可以同時跟蹤15個目標,4個廠角液晶顯示器用於顯示器用於顯示戰術和飛行-導航數據。

蘇-37原型機於1996年4月2日首飛,在1996年範堡羅航展上首次分開露麵,它所完成的“尾衝”、“鍾”等機動動作都屬首創,使其成為公眾先進軍機中的“明星”。

圓周機動就是大迎角眼鏡蛇動作接低速環形垂直旋轉,使水平姿態的飛機快速與360度小半徑跟鬥融合一起。鍾形機動就是從垂直爬升開始降速到頂點處的零速,並將這一位置保持2到4秒,然後向後倒仰,垂直下落並滾轉到另一個平麵上。

一些軍事評論家認為,蘇37的圓周機動和鍾形機動代表了當今在研機型的最高水平,這些機動動作在與F22等隱形戰鬥機的遭遇戰中具有重要的實戰意義。

蘇-37用於替換蘇-30MK型機,以及改進型殲擊機蘇-27SK和蘇-27SM。在第五代殲擊機還未製造出來之前,該型機可提高蘇-27係列殲擊機的出口潛力。

蘇-37型殲擊機也是向第五代殲擊機發展的過渡機型,它保留了蘇-30MK型機的結構,同時利用了在前掠翼蘇-47型機上已經試驗的新技術。此外,蘇-37型機也將使用為第五代殲擊機而研製的機載設備和武器,並對其進行試驗。該機將於2006~2008年間製造,因為第五代殲擊機不會早於2010~2012年才能開始製造並裝備部隊,而且形成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