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9戰鬥機
發展曆程
國產殲擊8型殲擊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國著名殲擊機了。但是在殲8提出研製的1964年,還提出了另一種方案與之競爭,並經過了多次方案論證,但終因種種原因而未能投入量產,但是現在看來,仍有許多是值得借鑒的,我們可以稱其為殲9。
殲擊9型截擊機是一種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擊機,主要以蘇“逆火”和美B-1B超音速轟炸機為主要作戰對象。設計技術指標達雙26(升限26公裏,時速26馬赫),可以說是中國殲擊機性能之最了。
在1964年提出了研製方案,那時因為1963年冬季以來,殲7飛機參加了幾次高空作戰,暴露出它升限留空時間短,高空高速性能差,沒有雷達,高空機動性差等缺陷。另外,在作戰火力和起飛著陸性能上也有待加強和改善。因此,自1964年初開始,六零一所就開始考慮改進殲7,以滿足高空作戰要求。
1964年10月25日,六院在沈陽六零一所召開了“米格-21和伊爾-28改進改型預備會”。會上,六零一所提出了米格-21的兩種改型方案,一種為雙發型,另一種為單發型。
前者計劃裝用兩台渦噴7發動機的改進型,飛機氣動外形則參照米格-21飛機,不做大的改變,這一方案發展成了殲8;而後者擬裝六零六所新設計的推力為8500公斤的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這一方案則發展成了殲9。當時,兩種方案的飛行性能均與美國的F-4B相當,即升限20公裏,最大馬赫數22,基本航程1600公裏,重量約10噸。
1965年1月12-17日,三機部在北京召開了航空工業企事業單位領導幹部會,會議期間又由段子俊副部長主持召開了新機研製工作座談會,由於擔心新發動機研製周期長,所以會議一致同意以米格-21為原準機搞雙發設計方案,從而確定了殲8的研製方向。但會後又提出“雙25”的單發方案。即一開始六零一所提出的單發方案。
六零一所在摸透米格-21的同時,對國內外有關技術情況進行了調研,提出了殲8飛機的初步戰術技術要求,並於1965年3月19日上報六院,指導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強火力,性能指標要求是使用升限19-20公裏,最大平飛馬赫數21~22。六零一所設想1967年殲8飛機完成首飛,1970年能小批裝備部隊。
但是到了1965年4月12日,三機部又正式下達“關於開展殲9飛機方案設計”的通知,要求在兩個方麵進行方案論證和比較:突出殲擊性能,兼顧截擊作戰和對付低空高速目標,最大馬赫數23左右,升限20公裏左右,航程要大,作戰半徑大於450公裏。突出截擊性能,兼顧殲擊作戰,最大馬赫數24~25,升限21~22公裏,作戰半徑350公裏。飛機總重量控製在14噸左右。
在隨後的時間裏,殲8飛機很快得到了批準,並定下了試製的具體時間表。殲9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六零一所先是進行了殲9氣動布局參數的選擇,選出了4種機翼平麵形狀,即前緣後掠50度的後掠翼,前緣後掠57度的三角翼,前緣後掠55度的後掠翼,以及雙前緣後掠角的雙三角翼,並設計了風洞模型。
1966年4月1日,三機部向國防工辦,國防科工委呈報了“殲9飛機設計方案”。國防科工委開會審查了殲9飛機的設計方案,並向軍委呈報了“殲9飛機戰術技術論證報告”。報告提出殲9最大馬赫數24,升限20~21公裏,最大航程3000公裏,作戰半徑600公裏,最大續航時間3小時,最大爬升率180~200米每秒。
六零一所對四種機翼平麵形狀方案均做出了模型,進行了風洞實驗。其中主要是考慮采用後掠翼還是三角翼,後掠翼和三角翼都是采用前緣後掠的方法來增加機翼的臨界馬赫數。但是如果超音速飛行增加到馬赫數為20時,要采用亞音速後掠翼方案就必須使前緣後掠角大於60度,但前緣後掠角過大,翼根結構受力就會惡化,將增加結構重量;
另外,低速時空氣動力特性也將惡化,升力下降,阻力增加。故采用大後掠翼很不利,而三角翼則比較適用,不但具有後掠翼所具有的優點,而且比較長的翼根弦長保證了根部結構受力狀況,減輕結構重量,而且還有助於保證飛機的縱向飛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