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11戰鬥機
概述
殲-11,蘇-27型戰鬥機中國產型號。中國從1992年開始先後引進了一百多架蘇-27型戰鬥機。1997年俄羅斯與中國簽訂協議,從而使中國可以生產蘇-27型戰鬥機。中國自己生產的這種戰鬥機被命名為殲-11。
性能數據
機長:21935米;機高:5935米;翼展:14948米空重:157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237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3000千克;載彈:6000千克;最大速度:300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4390千米;作戰半徑:1500千米;實用升限:18000米;起飛距離:650米;著陸距離:620米;發動機推力:12500公斤。
殲11的發展
1990年11月中俄雙方達成關於引進首批蘇-27SK戰機的雙邊協議,這是自建國以來數額最大的引進行動,也是蘇-27首次對外出口。
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蘇-27戰鬥機,其中包括8架蘇-27SK單座型和4架蘇-27UBK雙座教練型,由俄羅斯後貝加爾軍區吉達機場起飛,經蒙古於當日上午10時15分安全飛抵中國空軍蕪湖基地。蘇-27正式加入了解放軍空軍裝備序列。
1992年11月8日,所有訂購的戰鬥機全部交付,並額外得到了兩架供研究測試使用。之後中俄之間繼續蘇-27的貿易,包括上述12架蘇-27在內,中國共有蘇-27SK和蘇-27UBK共26架。1995年中國采購第二批,但型號變為更先進的蘇-27SMK,共24架。
蘇27戰鬥機
1993年,雙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術,幫助中國企業聯合生產蘇-27,基準型號為蘇-27SMK。1993年10月中央軍委將蘇-27正式列入空軍裝備發展序列,由沈陽飛機工業公司負責仿製生產。
1993年11月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與解放軍總參裝備部聯合發出關於仿製蘇-27與AL31F渦扇發動機的文件。蘇-27戰機的改裝仿製工作正式全麵展開。
在組裝仿製和國產化中,在我國出廠的蘇-27逐個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機進口的蘇-27也不斷得到改進,尤其在電子設備方麵。依靠我國現有某些遠遠優於俄羅斯的電子技術,國產殲-11最終將采用四餘度電傳操縱係統,安裝多個多功能彩色顯示器,改進電子對抗能力,增強對地對海攻擊能力。
2003年12月6日,殲-11新型號由畢紅軍駕駛完成試飛,標誌著該型號的研製工作進入了全新階段。新殲-11改型采用了大量新技術新材料,航電係統與蘇-27相比有了較大提高,雷達火控武器均采用了更為優秀的國產產品。至此國產殲-11基本上可以說是大功告成,隻欠國產渦扇即可基本實現全麵國產化。
主要改進
蘇-27SMK型戰鬥機由蘇-27S型戰鬥機發展而來,根據有些客戶蘇-27S所提出的要求,蘇-27SMK飛機做了三方麵的改進。
增加空中受油能力和增掛副油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