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15
簡介
殲-15“飛鯊”戰鬥機據稱是中國海軍首種艦載戰鬥機。據信該機由中航工業沈陽飛機製造公司設計製造,其設計源於殲-11,並參考了烏克蘭的T-10K-3驗證機。迄今為止,尚無任何官方消息證實該機的存在,但外界普遍認為該機已成為中國艦載戰鬥機的首選型號。據稱,該機將部署在中國從烏克蘭購買的“瓦良格”號航母以及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航母上。據源自網絡的消息,2010年5月6日殲-15進行了首次滑躍起飛,同年7月8日進行了第二次試飛。若消息屬實,則證明殲-15必將成為未來國產航母的主力艦載機。雖然現在殲-15存在是確信無疑的,但仍然沒有官方消息作為依據。目前殲-15仍在試飛中,另據消息雙座型殲-15也在研製之中。
研製背景
殲-15戰鬥機的原型是同為沈飛設計製造的殲-11B戰鬥機與T-10K-3驗證機,而T-10K-3即為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的基礎上研製的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
蘇-33“海側衛”戰鬥機,是一架由俄羅斯蘇霍伊公司所開發生產的單座多用途艦載機。由於蘇-33是由蘇-27戰鬥機所衍生出來的艦載機種之一,因此延續了蘇-27的北約代號,被稱為側衛D型。
蘇-33於1985年5月首次飛行。據稱殲-15融合了國產殲-11B與俄羅斯蘇-33的技術。此前有消息聲稱,俄羅斯與中國的關於首批購買2架蘇-33戰鬥機部分議案已於2006年簽署。但由於中國可能不會再大批購買,而導致談判破裂。另外,據稱早前中國曾向烏克蘭購買了一架T-10K-3飛機,它是艦載戰鬥機蘇-33、更確切地說是T10K的批量生產型號狀態。毫無疑問,正是該機將成為中國專家的研究重點。
顯然,T-10K-3具備的可折疊機翼,中國專家將從其身上“借鑒”所有設計和技術理念。以上外界關於蘇-33的猜測被認為是中國獲得艦載機技術、並作為殲-15技術基礎的主要渠道,並認為中國已經獲得的蘇-33相關技術已被用於殲-15,但中國官方對此未予證實。
2009年10月12日,美國《航空周刊》官方網站(aviation week)刊發題為“中國突現航母”的文章,文中還配備有三張圖片,並稱中國某地的一個大型樓頂平台上出現了直-8直升機和掛載導彈的“側衛”戰鬥機,旁邊正在建設一座航空母艦的主要上層建築。文章首先說,中國人的雄心或許從賦予其“航母艦載機聯隊”一種空艦打擊的角色開始,至少從一種海軍型“側衛”戰鬥機的實物模型這種表象上就能看出來。該模型被認為是殲-15方案首次公開亮相。
另據2010年7月的《漢和防務評論》報道,沈陽飛機公司在2009年10月完成了第一架殲-15試飛型原型機的生產,並從當年11月開始在沈陽飛機廠進行了折疊翼的收放等實驗,目前正在等待試飛。該雜誌稱,殲-15是在俄羅斯的蘇-33的試驗機T-10K的沈飛停機坪上停放的殲-15原型機基礎上仿製而來的海軍航母艦載戰鬥機,外形酷似蘇-33。在沈陽廠出現的這架黃色蒙皮的飛機已經使用了“殲-15”的名稱,而且是沈陽廠自己生產的,計劃今年開始試飛。之所以如此快速地能夠仿造出蘇-33,主要原因是中國從烏克蘭獲得了蘇-33的原型機,廠方的消息來源稱,從幾次實驗的情況看,機翼折疊的技術問題已經解決。
媒體報道
2009年8月28日,《中國航空報》刊登標題為《為了那份莊嚴承諾—中航工業沈飛某重點型號攻堅紀實》的紀實文學。該文中稱:“他們,就是為某重點型號默默奉獻的中航工業沈飛人,20個月,600多天,他們書寫了型號研製生產的又一個奇跡。‘軍令狀’下打造型號研製新模式2008年初,某型飛機係統發圖結束,全麵進入實質性研製生產階段。5月6日,中航工業沈飛召開‘某工程動員會暨軍民機科研生產任務軍令狀簽訂大會’,公司總經理羅陽與公司26家基層單位簽訂了全麵完成今年軍民機研製任務軍令狀。
7月8日,羅陽簽署了‘關於確保完成某型飛機研製任務令’,這是自沈飛成立以來第一次以‘任務令’的形式落實責任、明確任務。‘任務令’上赫然寫道:公司強令要求,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識任務目標和節點,按照已經製定的項目趕工計劃不折不扣地執行。……在中航工業沈飛的一份總結報告中,對於型號攻堅,用了‘披荊斬棘’一詞,回望型號研製生產走過的路,這個詞用得一點都不誇張。當飛機緩緩推出廠房、一飛衝天的時候,親手締造了它的沈飛人,一定會熱淚盈眶。”由於此前沈飛公司一直在生產殲-11係列戰鬥機,故該消息中的“某重點型號”被外界猜測為與殲-11相關的新型戰鬥機,也即殲-15艦載戰鬥機。
2009年9月11日,美國“國際戰略與評估中心”網站刊登理查德-費舍爾的文章,分析了中俄軍用航空領域相對位置的新變化。文章稱,2009年9月份早期在中國互聯網上流傳有沈飛新戰鬥機類似蘇-33的說法,或者叫做殲-15並在8月底首飛。由於當時風傳中國海軍將引進蘇-33戰鬥機,所以該消息並未受到重視。
關於殲-15廣泛引起注意的消息首發於澳大利亞空中力量雜誌博客網站。該網站2010年2月17日發表題為“中國秘密的隱形戰鬥機部隊”的文章,稱中國的殲-15戰鬥機於2009年8月31日成功進行了首次試飛。文章還猜測說,預計殲-15將部署到目前正在大連進行最後裝配的“瓦良格”號航母上。俄羅斯先進的且被證明很實用的渦扇發動機AL-31F,是其動力設備的第一選擇。與外界所知甚少的殲-15最相近的美國戰鬥機是F/A-18C“超級大黃蜂”。有消息稱,殲-15已於2009年8月進行了首飛。
迄今為止,中國官方仍未證實殲-15的存在。除少數來自於網上的目擊報告外,關於目前唯一可能證實殲-15的官方消息如下:“2010年1月26日下午2時30分,中航工業副總經理耿汝光,項目辦主任呂傑一行在強度所所長孫俠生、副所長兼總師強寶平、黨委副書記孟凡君等有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該所耀州試驗基地,就某型飛機首飛前全機靜力試驗情況進行現場檢查指導。耿副總一行首先聽取了強度所所長孫俠生關於某型艦載型飛機全機靜力試驗情況的工作彙報,所長孫俠生、副所長兼總師強寶平詳細地回答了有關問題。接著,耿副總一行在孫所長等陪同下來到試驗現場,觀看了某型飛機首飛前最後一項全機靜力試驗全過程。當試驗成功後,耿副總一行向三方參試人員表示祝賀並和參試人員合影留念。”其中的“某型艦載型飛機”,即被認為是殲-15。
關於中國海軍可能列裝殲-15的消息來源於《軍事世界畫刊》2010年第4期的文章《中國海軍航空兵未來選什麼戰鬥機》。該文中,中國著名試飛員徐淩勇稱:“……時下,針對海軍航空兵作戰需求,新研一款海軍型三代戰鬥機從研製周期上看基本不可行,選用現有國產三代戰鬥機進行改型是唯一可以選擇的方案。國產三代戰鬥機在設計理念上注重空空作戰、電子戰環境以及空麵攻擊的綜合作戰效能,具有較強的空空攻擊和自我防衛能力,而在空麵攻擊能力方麵,由於配備了先進的傳感器和功能強大的綜合火控係統,隻要加掛先進的空海攻擊武器,就能成為一架性能優良的海上作戰飛機。針對我國海軍航空兵裝備的現狀,由於飛機裝備數量大大少於空軍,因此在飛機選項上不宜采用多選的方案,而應充分論證選其優,這樣對於裝備維護和作戰使用都是有好處的。……對於海軍型下一代戰鬥機的研製,應當在借鑒國外經驗的情況下,結合我國兵工科技實力和海軍作戰需求認真開展項目的研究。同時,在現有三代機技術較為成熟的情況下,我們沒有必要繼續等下去,適當裝備海軍型三代戰鬥機,並在訓練中不斷提升海軍航空兵。”該文被認為是中國即將列裝殲-15的官方消息。
另據《中國航空報》報道:“(2010年)4月2日,中航工業副總經理李玉海到中航工業沈陽飛機公司考察重點型號研製進展情況,並組織召開現場工作會。李玉海強調,重點型號研製時間緊迫、形勢嚴峻,全線參研單位要加強管理、紮實工作、燃燒激情,堅決實現研製節點目標,再創型號研製新輝煌。李玉海指出,去年經過廠所軍各方的全線拚搏,重點型號研製取得了突出成績,得到了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高度評價和軍方的多次表揚。……中航工業沈飛、中航工業沈陽所等參研單位在會上表示,將進一步增強緊迫感、使命感,加強團隊合作,發揚拚搏精神,堅決守住型號研製關鍵節點。”其中“重點型號”被認為是殲-15。這也是關於殲-15的最新消息。
2010年7月3日,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7月號刊登了平可夫文章題為《殲-15艦載戰鬥機開始試飛》的文章。該文稱:網絡上公開了若幹張殲-15的起飛圖片,其中一張起飛圖片明顯看到前翼,盡管是模糊的圖片,要偽造這樣的模糊照片,是非常困難的。可以確信,殲-15是蘇-33不折不扣的克隆版。眾所周知,蘇-33的前起落架為雙輪設計,支架筆直,從圖片上判斷,殲-15同樣具備了這樣的特征。雷達罩的塗裝有所不同,試飛期間的殲-11B的雷達罩顏色為黑色,殲-15采用灰色。這樣的區分是必要的,因為雷達的機能不同,作為海軍型戰鬥機,殲-15的雷達必須追加空對艦武器的界麵。尚不清楚第一架殲-15是否安裝雷達,首架測試機主要用於飛控試驗。而台灣“中廣新聞網”同月26日也轉述《漢和》的文章稱,在烏克蘭的技術協助下,沈陽飛機公司已經成功仿製蘇-33戰鬥機,並將其命名為“殲-15”,預計這種戰鬥機將會部署在解放軍的航空母艦上。
《漢和防務評論》在報道裏指出,在沈陽廠出現了折疊機翼、外形酷似蘇-33的原型機,就是原來被西方誤認為是從烏克蘭獲得的那架T-10K 03號機,但這架黃色蒙皮的飛機已使用“殲-15”的名稱,而且是大陸自產的。去年11月間,沈陽飛機公司就進行了殲-15的機翼折疊收放試驗,目前正等待試飛。與之相對,成都飛機公司提出過在殲-10基礎上發展雙發艦載機的方案,但未獲實行。
據美國環球戰略網2010年7月7日報道稱,中國自2001年以來便開始研製殲-15艦載機,據信是俄羅斯蘇-33“Falcon-D”的複製機型。首架殲-15原型機據稱已於2009年8月31日進行了首次試飛,且由中國研製的WS-10渦輪發動機提供動力。據稱中國目前正在俄製蘇-27戰鬥機(即殲-11),且不想大宗訂購蘇-33,僅想采購兩架用以“評估”。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拒絕對華出售蘇-33戰鬥機。
不過,中國仍從烏克蘭得到了蘇-33戰鬥機。據稱,殲-15戰鬥機的首個原型機已開建兩年,且已在過去幾個月裏進行了首飛。這一發展令俄羅斯方麵頗為不滿。俄羅斯航空專家公開抨擊殲-15戰鬥機,並對中國工程師複製蘇-33戰鬥機關鍵性能的能力表示懷疑。因為過去中國在複製俄羅斯軍事技術的過程中曾出現多次失敗,所以這一問題的答案尚待分曉。不過,鑒於中國在應用國外技術方麵已有大量經驗,所以殲-15戰鬥機的性能可能至少可比肩蘇-33戰鬥機。與此同時,俄羅斯本身已開始逐步停止使用蘇-33戰鬥機,盡管首架殲-15原型機據稱已於2009年8月31日進行了首次試飛,且由中國研製的WS-10渦輪發動機提供動力。
美國環球戰略網2010年8月17日刊發題為“中國海軍飛行員激增”的文章,對殲-15及其飛行員等事宜做了一番評論,文章說,在航母艦載機方麵,中國勇敢而有決心,俄航空專家曾嘲笑殲-15,對其性能表示質疑,但是,中國人擁有大量“獲取”國外技術的經驗,殲-15或許會證明它是一款至少不會遜色於俄製蘇-33的艦載戰鬥機。文章提到,五年多以來,中國已經在發展一款俄製蘇-27的航母艦載機版,稱為殲-15。其實已經有了一款俄製版本,那就是蘇-33,當俄羅斯意識到中國正在“非法”複製蘇-27(殲-11)、並拒絕大批量訂購蘇-33(僅僅想得到兩架作為“評估”使用)時,便拒絕向中國出售蘇-33艦載機;中國最後從烏克蘭獲得了一架蘇-33,在1991年蘇聯解體時,烏克蘭從中繼承了一些該型戰機的遺產。
首架殲-15艦載機的原型機已在兩年前開始建造,而拒信,過去幾個月來,該機已經進行了首飛,俄羅斯方麵對該艦載機的發展並不感到愉快,俄航空專家曾公開嘲笑殲-15,對中國工程師能否“複製”蘇-33真正的性能特色表示質疑,當中國在過去複製俄羅斯軍事技術時,俄方的上述情形很常見,但是,中國人擁有大量“獲取”國外技術的經驗,殲-15或許會證明是至少不會遜色於蘇-33艦載機。今年早些時候,穀歌地球顯示出一個中國的空軍基地內,正在搭造“施琅”號航母飛行甲板的模型,在這裏,中國航母的艦載機飛行員們將開始訓練大難度的降落航母任務技能。
據Avionews網站2010年9月報道,雖然中國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其並不願意放棄生產物美價廉的仿製品。文章指出,目前中國正在打造仿製版俄製蘇-33艦載機,即殲-15戰機。預計,該型戰機有望於2013年服役。該項目進一步加劇了中俄兩國的緊張關係。在提及中國殲-11B戰機與俄製蘇-27戰機的相似之處時,莫斯科智庫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的分析家馬克西姆·皮亞都什金說:“這款中國戰機隻是配備國產電子設備的俄式設計”。除殲-11B戰機之外,報道稱,有望於2013年服役的殲-15艦載多任務戰機的“靈感”是來自俄製蘇-33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