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6

殲-6殲擊機,原型為蘇聯米格-19殲擊機,是第二代戰鬥機,也是第一代超音速戰鬥機,目前在我國還有兩三千架在服役。殲-6多次擊敗比自身強大的敵方戰鬥機,不管具體情況如何,還是值得我們銘記的。在蘇聯,米格-19很快就被米格-21取代了,實際上很多飛行員都是由米格-15/17直接改飛米格-21的。但在中國大陸,大批生產的殲-6和殲-6甲等始終是空軍和海軍航空兵60、70年代主力戰機,長期活躍於國土防空作戰。

殲-6最早由沈陽飛機廠研製,該廠自1953年開始參照前蘇聯米格-19波型和埃斯型殲擊機研製的。工廠稱其為“東風102”,於1959年9月23日首飛成功,試飛員是吳克明。9月30日,正式宣布首飛成功。這就是殲-6晝間型的原型機。後因首批飛機出現質量問題,於1961年重新仿製米格-19埃斯型飛機。新機在1964年9月23日交付部隊,並被正式命名為殲-6。

米格-19原型於1952年5月24日首飛。承繼了米格-19的優點,殲-6在當時來說飛行速度快,相應結構上使用了後掠55度大後掠角全金屬中單翼,1/4弦線後掠角達55度。這一後掠角接近大後掠翼的實用極限。

采用高速對稱翼型,順氣流方向翼根處相對厚度873%,翼尖處8%。機翼上有翼刀,下表麵有擾流片,與副翼聯動。圓截麵形機身為半硬殼式結構,頭部進氣,尾部轉變為橢圓型。全動水平尾翼後掠角同樣為55度,相對厚度7%。垂直尾翼後掠角56度,順氣流翼型的相對厚度8%。

起落架是液壓收放前三點式,主起落架上裝有雙麵刹車的KT-37機輪,其尺寸為660×200B,輪胎壓力為11千克/平方厘米;前起落架上裝有雙麵刹車的KT-38機輪,尺寸為500×180A,輪胎壓力為7千克/厘米2。座艙密封,裝有零高度火箭彈射座椅,可保證地麵滑跑零高度安全彈射。

采用兩套液壓係統,可進行收放起落架、襟翼、減速板、操縱加力燃燒室可調噴口、水平尾翼和副翼的動作。冷氣係統則控製機輪的正常和應急刹車,應急放起落架和襟翼、拋放減速傘、拋放座艙艙蓋、裝彈、噴射防冰液等。

電源係統由直流電源、交流電源和蓄電池組成。無線電設備有通信電台、雷達測距器、無線電高度表、陀螺磁羅盤、信標接收機、敵我識別器、護尾器等,儀表設備包括駕駛領航儀表、發動機儀表以及飛機附件儀表等。火力強大,使用三門30-1型30mm機關炮,初速780米/秒,射速850發/分,三炮齊發,威力無比。

當然,隨著加特林機炮等更高技術的高射速航炮的出現,30-1型機炮射速過慢、精度不足的缺點暴露無遺,據國內科研單位計算三門30-1的實戰效能仍不如一門M61 20mm加特林機炮。使用彈藥包括航30-1殺爆燃曳光彈和航30-1穿燃彈。

殲-6裝兩台仿製的蘇聯圖曼斯基RD-9BF-811型九級軸流式渦輪噴氣發動機。該發動機在中國由沈陽黎明機械廠仿製,名稱渦噴-6(WP-6)。渦噴-6在蘇聯發動機的基礎上改進了火焰筒和渦輪,增強了可靠性和安全性,首次返修壽命由蘇聯產品的100小時增加至200小時,但壽命還是較短。

渦噴-6最大推力為2600千克,飛行高度在6000米以下和以上時,最大推力持續使用時間分別為6分鍾和10分鍾;中間推力和巡航摧力分別為2150千克和1720千克,無持續使用時間限製;最大加力推力為3250千克,持續使用時間為15分鍾。長5420毫米,最大高度950毫米。

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蘇聯停止援助的情況下,黎明廠在1963年實現渦噴-6裝機首飛。實際上,渦噴-6投入批生產的時間是1959年,由於“大躍進”年代出現的“左”傾錯誤思想影響,僅僅用不到兩年的時間研製出的渦噴-6先後出現多起大的質量問題,嚴重影響了發動機的正常交付。

1961年年初,工廠針對渦噴-6發動機質量問題展開了優質過關活動。同年10月,渦噴-6發動機所需的金屬材料、成品件,國內能全部供應和試製供應的分別達到98%和96%,保證了發動機優質過關的需要。

舉兩個實戰例子:1965年9月20日美軍一架F-104C入侵海南島,海航空兵大隊長高翔駕殲-6迎擊,把F-104C打得當場爆炸,飛行員菲利普·史密斯跳傘後,成為第一個在中國領空被擊落並活捉的美國飛行員。右圖為史密斯被扣押在我軍營房內。有趣的是,80年代,史密斯重返中國,專程找到高握手言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