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8
相關影像中國殲-8戰鬥機殲-8戰鬥機是我國在殲-7,即米格-21的基礎上獨立進行重大改進研製而成的高空高速戰鬥機,北約編號“長須鯨”。為滿足高空作戰要求,沈陽飛機設計所提出殲-8的設計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強火力。
殲-8飛機由沈陽飛機研究所和沈飛工業集團研製和生產的單座、雙發超音速戰鬥機,該機於1964年開始研製,1969年7月首飛,1979年12月批準定型投入批生產。殲-8及殲-8I型飛機主要裝備中國的空軍和海軍,已於1987年停產,總共生產架數不多。殲-8Ⅱ是殲-8基礎上發展和生產的,1980年9月開始研製,1984年6月12日首飛。88年3月18日,殲8Ⅱ設計定型。同年10月15日,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準殲8Ⅱ飛機設計定型。
戰機概述
中國殲-8戰鬥機殲-8飛機是我人民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現裝備的主戰殲擊機之一,殲-8飛機於1964年5月開始研製,由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和沈陽飛機廠承擔。殲-8飛機於1969年7月5日首次試飛成功,從此,中國有了第一架自行設計製造的高空高速殲擊機。最後設計定型進行批量生產則在1979年12月,1980年12月開始正式裝備部隊。
殲-8飛機裝有2台渦噴-7甲發動機,單台推力4500公斤,總推力9000公斤(加力狀態)。機長2152米(含空速管),翼展9344米,最大飛行速度2336公裏/小時,最大航程2250公裏,作戰半徑600公裏,續航時間2小時30分。實用升限20000米以上,最大爬升率200米/秒。機上裝有2門30毫米的航炮和2枚“霹靂”型空空導彈,並攜帶航空火箭彈14枚,具有較強的空戰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
殲-8飛機采用機頭進氣、大後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雙腹鰭氣動外形布局,各種飛行技術性能優於殲-7飛機。1980年5月,沈陽飛機公司(原沈陽飛機廠)又完成了殲-8飛機一型的總裝,對原殲-8飛機進行了改進。即安裝了火力控製雷達等11項電子設備,艙蓋、座椅、氧氣係統和組合儀表重新設計,武器係統改裝為23毫米的新型小口徑航炮,攜帶的空空導彈從2枚增加到4枚,並攜帶4組航空火箭。
霹靂型空空導彈而後,空軍又提出了對殲-8飛機大改的設想,經總參謀部、國防工辦批準後定名為殲-8二型。殲-8二型飛機於1984年6月首飛成功,1987年底完成了設計定型工作,之後陸續裝備部隊。
殲-8二型飛機是在殲-8飛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較之原型機做了重大改進。改進的重點是武器、火力控製係統,機載電子設備和動力裝置,以及部分氣動外形設計。
殲-8二型飛機采用從機身兩側進氣方式,為換裝大口徑天線的雷達提供了較大的空間;換裝了2台渦噴-13A發動機,單台推力5170公斤,總推力10340公斤(加力狀態)。增加了推力,提高了飛機在中、低空的機動性能,增加了外掛點,可懸掛雷達製導導彈、航空炸彈和空對地航空火箭,使飛機具有全天候攔射能力並兼有對地攻擊能力,飛機的飛行控製係統功能也比較齊全。
殲-8二型與殲-8原型相比,全機總更改率達70%以上,新成品約占全機成品三分之一。由於殲-8飛機及其改進型殲-8二型機的機動性能好,垂直作戰幅度大,作戰半徑較大,火控係統較強,因此在我軍曆次軍事演習中都有良好的表現。
早期夭折
中國殲-8戰鬥機一九五八年,我國開始了“東風”107殲擊機和“東風”113高速殲擊機的自行設計。這兩種飛機後來都遭到了中途夭折的命運。“東風”107是沈陽飛機設計室設計的超音速全天候殲擊機。它的設計指標是:最大速度為音速的18倍,升限2萬米;裝兩台發動機。該機從一九五八年八月開始設計,一九五九年五月投入試製,六月對原設計做重大修改,十一月研製中止,集中力量進行“東風”113飛機的研製。
“東風”113是一個軍事工程學院設計的高空高速殲擊機。設計指標是:最大速度為音速的25倍,升限25萬米。該機於一九五八年底開始設計,一九六〇年製造出一部分零件。由於設計指標過高,從材料,成品、武器到發動機都是全新研製的,缺乏繼承性,脫離了中國當時的工業水平,也脫離了航空工業實際,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搞出來。飛機的設計速度要求過“熱障”,而國內當時對氣動力熱和熱應力問題,從理論上和試驗手段上還都沒有解決,必要的航空科研試驗手段也還沒有建設起來。當時國內不具備研製這種高指標殲擊機的技術基礎和物質條件。因此,一九六一年不得不中止研製。
技術摸底
中國殲-8戰鬥機世界航空史表明,任何國家的飛機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飛機研製曆程中出現曲折和反複是難免的。問題在於:能否真正從中吸取教訓,為後來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航空工業通過高指標殲擊機研製的失敗開始找到了問題的症結:自行設計的根基不牢。
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麵:“一是尚未建立專業配套的科研設計機構和科研試驗條件;二是設計隊伍本身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必要的設計儲備。”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在五十年代後期建設跨、超音速風洞和飛行研究所的基礎上,一九六一年又組建了航空研究院,陸續建立了一批專業設計研究所,專門進行飛機、發動機、儀表、電器、附件、武器的設計研究;還建立了一批科學研究所,從事空氣動力、結構強度、救生、光學機械、自動控製等方麵的應用研究。其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集中了國內從事飛機設計多方麵的技術力量,分設了總體、氣動力、強度等13個設計室,3個試驗室,1個實驗工廠,為自行設計殲擊機做了組織準備和技術準備。
與此同時,狠抓設計隊伍技術素質的提高。從一九六一年開始,便組織飛機設計技術人員對前蘇聯米格-21飛機進行係統的“技術摸透”工作。
米格-21戰鬥機一九六二年五月,航空研究院和航空工業局聯合下達指示,對模透米格-21飛機的工作做了部署。航空研究院院長唐延傑多次到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講解“技術摸透”工作的重要意義,動員科研設計人員紮紮實實地開展工作,為自行設計先進的殲擊機打下一個牢固的基礎。
“技術摸透”的步驟,首先是根據仿製需要,摸清主要的生產技術問題,包括技術關鍵和材料;其次是給合仿製,通過必要的試驗研究,摸透其設計思想、設計方法和技術特點。不僅做到“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在對米格-21飛機的“技術摸透”中,完成了飛機強度計算報告的校核、機頭錐強度計算、機翼的強度與剛度計算、飛機戰鬥性能分析、空氣動力特性校驗計算等39項課題;進行了27項3300次高低速吹風試驗;安排了進氣道、飛機共振、座椅地麵彈射、飛行等64項試驗。通過這些計算和試驗,一方麵補充和校核了設計技術資料,同時也學習和掌握了原設計的方法,為自己積累了經驗。
鍛煉提高設計隊伍技術水平的另一途徑是開展對西方國家飛機的分析研究,兼收並蓄,吸取諸家之長。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前後對5種殲擊機和高空偵察機進行係統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研究報告,繪製了部分圖紙,搜集整理了某些飛機可供借鑒的技術。實踐證明,用三年時間對米格-21飛機進行“技術模透”的決策是正確的。“技術摸透”的過程,對設計人員來說,是養精蓄銳、技術練兵的過程;對試製人員來說,則是熟悉、掌握新機製造技術的過程。磨刀不誤砍柴工。“技術摸透”為水到渠成地進行自行研製殲擊機,準備了比較充分的條件。
研製曆程
殲七戰鬥機經過幾年的認真準備和反複醞釀,航空工業拉開了研製新型高空高速殲擊機的序幕。一九六四年五月,航空研究院在新機改進改型方案會議上提出,要在米格-21的基礎上,設計一種性能更好的殲擊機。同年十月,新型殲擊機開始方案論證。在論證會上,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提出了飛機裝單台發動機和雙台發動機兩種方案。
前者是全新研製的大推力發動機的方案,後者是采用成熟發動機進行改型試製的方案。在航空研究院院長唐延傑主持下,會議確定采用雙台發動機方案。這個正確的選擇,穩妥,可靠,有一定的技術基礎,是殲8飛機能夠研製成功的前提。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七日,總參謀長羅瑞卿批準了新殲擊機的戰術技術指標和研製任務。飛機命名為殲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