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 / 3)

溶洞之王——織金洞

織金洞原名“打雞洞”、“乾宏洞”、“織金天宮”,位於貴州織金縣城東北麵二十三公裏官寨鄉東街口。織金洞囊括了當今世界溶洞中的各種沉積形態,它既是一座地下藝術寶庫,又是一座岩溶博物館,堪稱“世界奇觀”。織金洞地處烏江源流之一的六衝河南岸,屬於高位旱溶洞。洞中遍布石筍、石柱、石芽、鍾旗等四十多種堆積物,形成千姿百態的岩溶景觀。洞道縱橫交錯,石峰四布,流水、間歇水塘、地下湖錯置其間。被譽為“岩溶瑰寶”、“溶洞奇觀”。

織金洞之所以被人們稱為“溶洞之王”在於它在世界溶洞中具有多項世界之最。如整個洞已開發部分就達35萬平方米;洞內堆積物的多品類、高品位為世間少有;洞廳的最高、最寬跨度屬於至極;神奇的銀雨樹,精巧的卷曲石舉世罕見。最大的景物是金塔宮內的塔林世界,在1.6萬平方米的洞廳內,聳立著100多重金塔銀塔,而且隔成11個廳堂。金塔銀塔之間,石筍、石藤、石幔、石幃、鍾旗、石鼓、石柱遍布,與塔群遙相呼應。

織金洞是一個多層次、多階段、多類別、多形態的完整岩溶係統,是目前世界上已經開發作為旅遊溶洞的佼佼者之一。洞內相對高差150多米,最寬跨度175米,洞內一般高寬均在60至100米之間,總麵積達70多萬平方米,堆積物的高度平均在40米左右,最高堆積物有70米,比世界之最的古巴馬丁山溶洞最高的石筍還要高7米多。從洞的體積和堆積物的高度上講,它比一直譽冠全球並列為世界旅遊溶洞前六名的法國、南斯拉夫等歐洲國家的溶洞要大兩三倍。

瑰麗多姿的喀斯特地貌風光,把織金洞映襯得氣勢恢宏。在織金洞地表周圍約5平方公裏範圍內分布有典型的羅圈盆、天生橋、天窗穀、伏流及峽穀等,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被國際知名的地貌學家威廉姆稱為“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景觀”。織金洞猶如璀璨明珠,輝映其上。洞西2公裏處的一巨型水洞,洞東3公裏處至貴陽方向的水上風光旅遊線_東風湖更與織金洞互為烘托,相得益彰。

發人思古的彝族文物、清麗秀雅的織金古城,給織金洞增添了沉積豐厚的文化氛圍。震撼西南的明末彝族起義首領安邦彥的故居“那威遺址”和“安邦彥墓”就在織金洞附近,憑吊古跡,令人蕩氣回腸。與織金洞相距23公裏素有“小桂林”之稱的織金古城,是全省四個曆史文化名鎮之一,城中多有廟宇、寺、閣、石拱橋,與奇山、秀水、清泉相融相依,加之有如明代奢香夫人和清代重臣丁寶幀等曆代人傑遺跡薈萃,使織金洞成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風景名勝區。

目前分為十個景區,即迎賓廳、講經堂、塔林洞、萬壽宮、望山湖、江南澤國、雪香宮、靈宵殿、廣寒宮、十萬大山。

迎賓廳:長二百餘米。由於洞口陽光照射,廳內長滿苔蘚。廳頂有直徑約十米的圓形天窗,陽光可直射洞底;窗沿串串滴落的水珠,在陽光的照耀下,仿佛撒下千千萬萬個金錢,稱“圓光一洞天”,又名“落錢洞”。側壁旁一小廳,中有_棵十餘米高的鍾乳石,形如核彈爆炸後冉冉升起的蘑菇雲,名“蘑菇雲廳”。廳內還有直徑約四米的圓形水塘,站立塘邊,可觀看塘中如林石筍和洞窗倒影,名“影泉”。

講經堂:長約二百米,寬五十米。因岩溶堆積物如羅漢講經得名。中間有一麵積三百平方米的水潭,被鍾乳石間隔為二,名“日月潭”,係全洞最低點。潭中岩溶物高二十餘米,底部圍大十餘米,形如三層寶塔,頂端坐一佛,如聚神講經。東側半圓形石台上眾多羅漢齊集諦聽,有的手捧經卷,有的托腮凝思,有的問訊於鄰。洞壁如七色俱備的天然壁畫,呈山巒、林海、田野諸景。

塔林洞,又稱“金塔城”:麵積一萬六千餘平方米,有石塔一百餘座,呈金黃色,熠熠閃光,最高的達三十餘米,底部圍二十餘米。群塔將景區分為十一個廳堂,其問遍布石筍、石柱、石帷、鍾旗,形態各異,氣象萬千。“蘑菇潭”潭水清澈,中有無數朵石蘑菇,影隨波動;潭前石花成片。

萬壽宮:遠古時洞頂塌落的巨石堆積如山,稱“萬壽山”。後來山上又覆滿岩溶堆積物。上有珍奇的“穴罐”,呈橢圓形。旁有“雞血石”,晶瑩緋紅,酷似“孔雀開屏”。有三尊“壽星”,高十至二十米。

望山洞:為長一百七十米,寬四十餘米的地下湖。這裏是洞中樞紐,可通往各大景區。湖邊鍾乳石呈黑色,其中最大的一棵高達十米,形如鐵樹,樹身布滿千萬顆黑色石珠,上端右側呈白色,如雪花被覆,稱“鐵樹銀花”。湖東北岸是一陡峭斜坡,路分兩條:一條沿十八盤,繞二十七拐,登四百四十一石級進“南天門”,入“靈宵殿”;另一條經四百二十二石級進“北天門”,人“廣寒宮”……

中國最後一個洞穴村落——峰岩洞

峰岩洞屬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南屏鎮安王辦事處,是一個漢族聚居的自然村落。從遠處看,峰岩洞口像一個張著大口的青蛙嘴。周圍的石壁上留下了雨水衝蝕的痕跡,要不是洞口附近零星分布的幾戶人家,很難看出這是一個有五十多戶人家的村落。

在洞口外有一片不太寬敞的地方,橫列著幾座石墓,洞口正前方有一用石頭砌成的大水池。繞過水池,站到洞口,俯視洞裏,整個峰岩洞一覽無餘,隻見用篦笆、泥巴建築的房屋錯落有致地排列在洞內。因為是在洞裏,無風雨吹淋之憂,大多數房屋都無屋頂。抬頭仰望穹形洞頂,隻見倒懸的鍾乳引石已呈現墨色,那是長年累月煙熏火燎的結果。

峰岩洞是石灰岩不斷被水溶解而形成的洞穴,洞中有滴水,並且白天還有一段時間可以照到太陽,這樣就具備了人們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據說,一千多年前有一李姓人家為避戰亂最先搬進洞裏居住,以後住在洞外的徐家、何家、周家以及住在城裏的唐家又陸續遷入洞中。隨著遷入人口的不斷增加。逐步形成了一個有一定規模的村落,在村裏六姓中,任家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才遷入洞中的。

白天,比起戶外,洞裏十分陰暗潮濕。夜晚,洞中更加陰冷,抬頭隻見被煙熏黑的穹頂,沒有星星,沒有來自遙遠星空的感受和遐思,人們最多就是坐在有黑白電視機的人家裏看那隻有一兩個頻道的電視節目,而婦女們則坐在昏暗的燈光下做那永遠也做不完的針線活。

現今峰岩洞共有五十六戶人家三百餘人,洞中除人居住外,還廄養有牲畜,因而目前洞內己顯得相當擁擠。

峰岩洞是一個農業生產較為落後的貧困村,在那裏,最常見的一些生產生活用具,要麼是木製、竹編,要麼是石頭打製,全村除有兩台電動碾米機外,糧食加工大多還靠石磨。由於每年人均收入太低,有時隻夠用來買點糧食和鹽,周此根本無法添置其他物件,除房產、牲畜以外,有台縫紉機已算是那裏的有錢人家了。

峰岩洞人樸實厚道,見多識廣,對外麵的世界了如指掌。在洞中,村民們和睦共處,互相幫助。峰岩洞人雖穴居山洞,經濟落後,但村民們對文化教育卻相當重視,因為他們不想再讓後代吃苦頭,走自己的老路。到目前為止,他們已有了自己本科畢業的醫生了。

這裏的村民平時忙完地裏的活後,還幫人做做石匠活,但即便如此,也隻能解決溫飽。而對於有剩餘勞動力的家庭來說,一般都是外出打工,一年半載才回來一趟。打工掙來的錢大都攢積下來,以便今後搬出洞外蓋新房之用,這恐怕是峰岩洞人生活中最大、也是最難實現的願望了。

峰岩洞裏,維持人類生存的三大要素水、土、陽光都是極端缺乏。當初遷入洞中居住的幾戶人家僅靠岩石的滴水就可維持生產生活用水,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岩石滴水已遠遠不能滿足生產生活用水,這樣人們隻有靠自然降雨了。在峰岩洞地區,雨水較充沛,但由於滲漏嚴重,蓄水相當困難。為了生存,人們便在洞外約二公裏遠的山坡上掘石挖井,但所挖井水,也隻夠從9月到翌年二三月間的需用,以後又得靠岩石滴水了。

在岩峰洞,家家產戶的房頂上都有一根頂端帶有用樹皮做成漏鬥的竹竿,這是用來接岩石滴水的。在洞中,幾乎家家都有一口帶蓋上鎖的井。說是井,其實隻不過是家家戶戶用來代替水缸積水、存水的地下水坑罷了,為了把岩石滴水引到井中,井區布滿了長長短短、縱橫交錯的竹槽和大大小小的水漏。岩石滴水的水質較好,村民一般不輕易取用,隻有到了洞外實在無水可取時,方才視其所需定量取用。

從峰岩洞到洞外水井挑水,由於全是山路,人們來回一趟就要五十多分鍾。如果遇到幹旱,井水幹涸,則要到兒十裏以外的地方去馱水,來回一趟需一天時間,水的奇缺,使村民視水如油,舍不得浪費一滴水。1990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支持下,村民們集資出力,自行設計建成了一個人畜飲水蓄水池,使峰岩洞人暫時擺脫了人畜飲水的困難,但由於所蓄水量有限,村民們還是不輕易浪費一滴水。

峰岩洞周圍,劍處足瘦骨嶙峋的岩石,岩石之間或有一兩塊可以用來耕種的旱地,最大的一塊就是洞前山坳的一塊,約十畝,按戶分配,每戶約一二分,其餘一峰零星分散的地,幾乎是夾在石縫中。由於可耕種土地少,峰岩洞人便不斷地砍伐周圍樹木開墾地荒坡。即使這樣,整個村所轄地域裏的土地仍少得可憐,每年收獲的糧食都不夠吃,還得購買國家的返銷糧。

為吃飽肚子,峰岩洞人不願意放棄哪怕隻有巴掌大的一塊地,在石縫中,在每一個石坑中,到處可見村民們栽種的包穀和紅薯。為了改造山地。村民們一有空便撬石壘地,甚全從幾十裏以外的地辦背上來築台地,可以說峰岩洞人是惜土如金。

在峰岩洞中,局部地區每天大約有四個小時的日照,而有的地方則長年累月見不到陽光,由於洞寒陰冷,風濕病成了這裏的常見病。由於長期見不到陽光,有的孩子十幾歲就得了關節炎,幾乎癱瘓,大人每天都要把他背出洞外曬半天太陽。久居洞中的人對陽光的渴望是常人想象不出的,如果地裏的活已幹完,哪怕隻有很短的時間,村民們都要來到洞口那塊不太寬敞的空地曬曬太陽,嘮嘮家長,這也許就是村民們最好的享受。

本溪水洞——世界最大的充水溶洞

本溪水洞是數百萬年前形成的大型充水溶洞,位於距本溪市35公裏的東部山區太子河畔,與遼寧省會沈陽市,遼寧中部城市撫順、遼陽、鞍山等地相距很近,且有鐵路公路相連,交通十分方便。它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最賦有特色的國家級風景旅遊區。

本溪地處遼寧省的東南部,境內山脈連綿,河流縱橫,山清水秀,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山、水、泉、林、湖、洞、城和古人類遺址等景觀。世界奇觀本溪水洞、楓葉紅於二月花的本溪秋色更使遊人歎為觀止,現已初步形成國家級、省級、市級、縣區級等旅遊產品體係。每年一度的楓葉節將展示我市的旅遊形象,提高本溪的知名度。屆時將通過精品線路考察:民族風情表演,旅遊商品展銷等活動向來賓和遊人介紹神奇的本溪,把我市豐富的旅遊產品和商品推向全國,走向世界。真誠的歡迎旅遊界同仁和海內外旅遊者來本溪旅遊觀光,合作開發,共創本溪旅遊新天地。

本溪水洞在俠柯山中,俠柯山屬遼東山地,為千山山脈的東北邊緣。山勢中低,相對高度僅200~300米,連綿起伏,層巒疊翠。太子河從洞口200米處流過,玉帶逶迤,澄清似練,下遊注入遼河入海。洞口坐南朝北,高於太子河麵13米,洞身向山裏延伸,長度3000餘米,麵積3600多平方米,容積40萬餘立方米。洞內鍾乳石、石筍、石柱、石華、石幔均發育良好,形狀奇異,蔚成大觀。清代同治年間詩人魏瓷均曾遊此洞,留詩一首可見一斑:“拔雲探洞口,雲散洞天深。石穴千年乳,冷冷滴到今。冥蒙藏太古,寒氣積陰深。聞有燒丹士,長年此陸沉。”

遠在5億7千萬年時期,本溪水洞地區曾是一片**大海。這時期氣候溫暖,大量的筍石類,腕足類,腹足類和梯蟲類動物繁殖衍生,各家族群體都順應自然規律進行自身的更新換代,它們的軀殼由於水動力的淘洗和磨濁下沉,便沉積了不同類型的生物碳酸鹽和化碳酸鹽。本溪水洞的石灰岩就是在這個時期的奧陶係下統亮山組和中統馬家溝組時,經過岩化作用發育而成。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海水退去,這裏便緩慢地台升為陸地。石灰岩在地質運動中受到外力作用不斷地對石灰岩進行溶蝕,日積月累,經過億萬年時間,便逐漸發育成今天的水洞。這種溶蝕作用,至今仍在繼續進行。可以想見,再經過幾百萬年之後,本溪水洞的奇特景觀,將更為絢麗雄偉。

很早以前,古人類就發現此洞,並在這裏居棲息。建國以來激府多次組織發掘。迄今為止,考古工作者,已在洞口發現了距今約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磨製的石器,動物的骨骼等;4千年前青銅時代的陶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後400年的繩形陶,五銖錢等。水洞管理處現已把部分文物放在洞中迎客廳左側的“文化遺存展覽室”展覽,年年月月向遊覽水洞的人們述說著這個地區人類文明的發展曆史。

本溪水洞洞口座南麵北,呈半月形,上端刻有薄一波手書“本溪水洞”四個大字。進洞口是一座高、寬各20多米,氣勢磅礴,可容納千人的“迎客廳”。大廳向右,有旱洞長300米,洞穴高低錯落,洞中有洞,曲折迷離;古井、龍潭、百步池等諸多的景觀,令遊人遐想聯翩,留連忘返。大廳正麵,是通往水洞的碼頭,千餘平方米的水麵,宛如一幽靜別致的“港灣”,燈光所及,水中遊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人仙境。從護岸石階拾級而下,通過長廊從碼頭上船,即可暢遊水洞。

石花洞洞體分為上下七層,目前僅對外開放一至四層,全長2500米。現在一、二、三、四層已全部對外開放。洞內的自然景觀玲瓏剔透、華彩多姿、類型繁大字。進洞口是一座高、寬各20多米,氣勢磅礴,可容納千人的“迎客廳”。大廳向右,有旱洞長300米,洞穴高低錯落,洞中有洞,曲折迷離;古井、龍潭、百步池等諸多的景觀,令遊人遐想聯翩,留連忘返。大廳正麵,是通往水洞的碼頭,千餘平方米的水麵,宛如一幽靜別致的“港灣”,燈光所及,水中遊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入仙境。從護岸石階拾級而下,通過長廊從碼頭上船,即可暢遊水洞。

20世紀60年代初期,本溪市政府開始著手開發水洞。1983年5月1日,本溪水洞正式對外開放,每年來遊覽觀光的中外遊客近百萬,被譽為“北國一寶”、“天下奇觀”、“亞洲一流”、“世界罕見”。

石花洞為何又叫潛真洞

石花洞位於北京房山區南車營村,距北京城區五十公裏,距房山十五公裏,因洞體深奧神秘稱為潛真洞;又因洞內生有絢麗多姿奇妙異常的各種各樣石花又叫石花洞。經中外洞穴專家考查,認為石花洞內的岩溶沉積物數量為中國之最,其美學價值和科研價值也可居世界洞穴前列,與聞名中外的桂林蘆笛岩、福建玉華洞、杭州瑤琳洞並稱我國四大岩溶洞穴。

石花洞洞體分為上下七層,目前僅對外開放一至四層,全長2500米。現在一、二、三、四層已全部對外開放。洞內的自然景觀玲瓏剔透、華彩多姿、類型繁多,有滴水、流水等,地質奇觀不勝枚舉。四層洞壁被鍾乳石類封閉,五層廳堂高大、洞壁鬆軟,並且空氣新鮮,六層以下待探。

石花洞內的自然景觀玲瓏剔透、花彩多姿、類型繁多、有滴水、流水和停滯水沉積而成的高大潔白的石筍、石竹、石鍾乳、石幔、石瀑布、邊槽、石壩、石梯田等和滲透水、飛濺水、毛細水沉積形成的眾多石花,石枝、卷曲石、晶花、石毛、石珍珠、石葡萄等。還有許多自然形成的造型,如海龜銜珠等。並有晶瑩內鵝管、珍珠寶塔、采光壁等,眾多的五彩石旗和美麗的石盾為中國洞穴沉積物的典型,大量的月奶石蓮花為在我國洞穴中首次發現。

石花洞岩溶洞穴資源以獨特的典型性、多樣性、自然性、完整性和稀有性享譽國內外。豐富的地質資源,顯示了石花洞在地質科學研究、地質科普教學和旅遊觀賞中的價值。石花洞中洞穴沉積物記錄了地球的演化曆程和沉積環境的變化,是一處研究古地質環境變化的重要信息庫。

形成與曆史

大約在四億年前,北京地區曾是一片**大海,海底沉積了大量的碳酸鹽類物質。由於地殼運動,幾經滄桑變遷,海底抬升為陸地。大約在七千萬年前,華北發生了造山運動,北京西山就此形成。而後碳酸鹽逐漸被溶蝕成許多岩溶洞穴,石花洞就是其中之一。石花洞發育的地質年代是奧陶係馬家溝組石灰岩中,隨著地殼運動的多次抬升與相對穩定之過程,使之發育為多層多支溶洞。

公元1446年,明朝正統十一年四月,圓廣和尚雲遊時發現,命名“潛真洞”,並在洞口對麵的石崖上鐫刻“地藏十王”像。明景泰七年(1456年),圓廣’和尚又命石匠雕刻十王教主“地藏王菩薩”佛像,安座第一洞室,則又稱為“十佛洞”(石佛洞)。因洞內石花集錦,千姿百態,玲瓏剔透,在石花洞開發期間被北京市政府定名為“北京石花洞”。

石花洞的傳說

很久以前,大房山麓的連泉頂峰上下來了一個叫圓廣的雲遊僧人。他身披袈裟,手托缽盂,從大花嶺下到小花嶺,又沿著上茶棚的三叉口徒步來到三麵環山的小盆地中。

他見山澗中溪水潺潺,澗旁林木蓊鬱,岸側野花漂香,微風順著山埡口徐徐吹來,樹葉嘩嘩作響田野泛著清馨,他心裏愜意極了,便甩掉袈裟,放下缽盂,掬一捧溪水清清撲在臉上,頓感暑熱減輕了很多。忽然,一股清涼的氣流隱隱吹至耳畔,舒適極了。他下意識的順著風向望去,見山溝的北側平整的大塊岩石處有一凹陷。向那岩層凹處走去,待至近前才發現,原來有一條岩縫,涼風陣陣從那縫隙間湧出。這裏為什麼有如此的氣流呢?他要弄個水落石出,於是向山間農舍借些工具,準備把石縫開大,看看裏麵的奧妙。

第二天從早上幹到中午,一個桶口粗的圓圓的洞口終於被他堅韌的毅力鑿開了。他顧不上饑餓和疲勞,順著洞眼鑽了進去,穿過薄壁洞口,他發現自己已經置身於一個很大的洞穴之中。借著熒光他看到很多千奇百怪的景致,晶瑩透亮的柱石一排排的直抵洞頂,洞頂綴飾著各式各樣的花狀、傘狀、球狀的景物,四周遍地都是奇特的形狀的石質類盤石、柱形的裝飾物品,在亮光的輝映下更顯得神奇和絢麗。激動之時,他同時也下定決心一定要在此住下來,終生守著這一神奇洞府。

白日裏他下山化緣,行善,夜晚問他從山下歸來以洞為家,煩悶時便走到洞穴深處,每當此時便有團團熒光環繞著他,透過那神奇的光環讓他欣賞這絕佳的美景,他陶醉了,吟詩做賦,一日竟脫口而出“仙香洞府地,潛夢入真藏”的詩句。某天,他覺得“潛真”二字頗能代表他心中久藏的心境,於是幹脆在洞口上側石壁的平滑光潔處,鄭重地親自鑿出“潛真洞”三個楷書大字。從此以後“潛真洞”的名稱便在當地方圓各處傳開。

如今,時間已經匆匆的走過了500年的漫長歲月,滄桑的變遷也沒有磨掉它的痕跡。在當代名人趙樸初題名“石花洞”旁側,“潛真洞”三個剛健的楷書大字仍然在陽光下冉冉生輝。

地下熔岩博物館——崆山白雲洞

邢台崆山白雲洞位於邢台市臨城縣境內,南距邢台市56公裏,北距石家莊市86公裏。崆山自雲洞形成於5億年前的中寒武紀。是我國北方一處難得的岩溶洞穴景觀,現已初步探明並開發開放了五個洞廳,遊線全長4000米,最大洞廳約2170平方米,主要景點200多處。在已探明開放的五個洞廳中,洞洞連環,廳廳套接,依據其氛圍景象之不同,將五個洞廳依次命名為“人間”、“天堂”、“地府”、“龍宮”、“迷樂”。第一洞廳“人間”寬敞宏大,有山有水,一片人間和平景象。第二洞廳“天堂”垂簾懸幕,富麗堂皇,猶如天堂。第三洞廳“地府”怪石林立,陰森恐怖,頗似想象中的地府。第四洞廳“龍宮”樹枝珠串、水潭密布,很像龍宮。洞內岩溶造型齊全,單位麵積景觀密集,風景形態瑰麗多彩,原始本底保存完好。第五洞廳“迷樂”怪石嶙峋,曲折迂回,別有洞天。五個洞廳景觀各異,各有特色。

整個封閉空間都充滿了琳琅滿目、色彩斑斕的石鍾乳、石筍、石幔、石簾、石瀑布、石簾花等碳酸鹽造型,其中網狀卷曲的“節外生枝”、“線型石管”、形態奇麗的牛肺狀“彩色石幔”、石簾、晶瑩如珠的石葡萄、石珍珠等,在國內其它溶洞中是極其罕見的。嗣內的擬人物擬景物多達109處。景觀的體量大小不一,大體量的有石柱、石幕、石瀑布、石平台等。最大的石柱周長達4.3米,頂天立地,蔚為壯觀。最大的石幕寬達8米,而最小的景觀石針,直徑僅有幾毫米。還有造型奇特、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鸚鵡石、雄獅等。整個溶洞景觀給人以形態美、線條美、空間美等多種藝術享受,堪稱岩溶造型“博物館”和“地下迷宮”。

崆山白雲洞是1988年7月18日由當地農民在開山采石時發現的。“崆山”的由來,據傳是因為當有山風襲來時,整個山體會發出陣陣的轟鳴聲,所以當地百姓稱此山為“空山”,此洞被專家譽為“地下熔岩博物館”。臨城縣人民政府對此非常重視,立即成立了崆山白雲洞保護開發領導小組。采取了封洞保護措施。後經中國地質大學、地礦部11大隊、河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等有關單位的專家、學者考察和論證,製定了腔山白雲洞旅遊開發規劃。1989年臨城縣投資對溶洞及其周圍旅遊配套設施進行了開發建設。1990年7月1日,崆山白雲洞正式對外開放,同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2002年5月被評為第四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號稱北方第一洞的“崆山白雲洞”,現在已經是國家4A級著名風景區。

崆山白雲洞、天台山、岐山湖、蠍子溝原始次生林等於2005年已被國土部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普利寺塔”和“唐代邢窯遺址”、“風波亭”等人文景觀,以及地質博物館、邢瓷作坊、岐山湖環湖公路開發、旅遊專線公路建設等建成後,方圓不出5公裏的大旅遊的文化格局基本上形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