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繩槍的誕生(1 / 1)

火繩槍的誕生

14世紀30年代,歐洲出現了第一種管形金屬製火器,稱之為火門槍。

歐洲最早的關於手持槍炮的記載是1364年,意大利佩魯賈軍火庫的一份清單上記有“500門炮,一紮長,可持於手中;非常漂亮,能射穿任何甲胄”。而坦奈堡手持槍的出土,說明德國大約在14世紀70~80年代也已經製成了具有相當水平的金屬管形火器。

坦奈堡位於德國礦藏比較豐富的黑森州境內,規模不大,1399年被毀。1849年,有人在廢墟中發掘出一支銅製手持槍。槍身長330毫米,口徑17毫米,質量124千克,現存於紐綸堡的日耳曼博物館中。它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收藏的一件元至正11年(公元1351年)火槍,在形製結構上基本相似:都由前膛、藥室和屋函構成,但木製手柄均已腐爛不存。

“至正11年”火槍槍身長4305毫米,口徑30毫米,質量475千克。兩相比較,“至正11年”火槍的製作比較精致。

坦奈堡手持槍的出土,是中國金屬手持槍經由阿拉伯西傳至歐洲的最有利的證據。但這種簡單的手持火槍,既沒有照門也沒有準星,而且沒有可以抵肩的槍托,僅能進行概略射擊,它在戰爭中的作用恐怕僅僅是造成敵軍的混亂而讓己方步兵和騎兵有機可乘。

中國的火槍、阿拉伯的馬達法、歐洲的火門槍都是用手持點火物引火發射,在戰場上使用非常不便。大約在1450年左右,歐洲火器研究者便將其改進為半機械式的點火裝置:在槍托的外側或上部開一個凹槽,槽內裝一根蛇形杆,杆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構成扳機,可以旋轉,並有一個夾子夾住用硝酸鉀浸泡過的能緩慢燃燒的火繩。

槍管的後端裝有一個火藥盤,發射時,扣動扳機,機頭下壓,燃著的火繩進入火藥盤點燃火藥,將彈丸或箭鏃射出。而且還改進了槍托並加裝了護木,使火槍可以抵肩射擊。

到15世紀後半期,歐洲的火繩槍又有了相當的進步,下麵試舉2例說明。

1499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市的一份清單上,記載了一種被稱為“滑膛槍”的火繩槍。此名稱來自意大利語“Moschetto”(一種雀鷹),意思是此槍與“隼”和“鷹”一樣威猛。其槍身較重,附有腳架。此槍在1521年的意大利恰拉比戰役中首次使用。

德國一名叫布萊爾的收藏家收藏了一支製作於1493~1519年的火繩槍,槍身長550毫米,口徑30毫米、柄長880毫米,全長1430毫米,槍管為八棱形,護木前端裝有一個固定用的卡筍,可以與三腳架連接,由2名射手進行發射。

16世紀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繩槍代表了當時歐洲火繩槍的先進水平。該槍口徑23毫米、質量10~11千克,全彈質量50克,最大射程250米,有效射程100米,采用機械式瞄準具,每分鍾可發射2發。雖然槍很笨重,大多時候隻能用叉形座來支撐發射,但射出的鉛製彈丸威力極大,能在100米內擊穿騎士所穿的重型胸甲(當時大多數武器在80米以外幾乎不能造成任何傷害)。西班牙人就是用這種武器征服了龐大而落後的印加帝國。

1543~1600年日本戰國時代(相當於明嘉靖萬曆年間)生產的火繩槍,是普通士兵使用的實戰用槍。

1600~1868年日本德川幕府時期(相當於中國清朝時期)生產的火繩槍,供貴族武士階層佩帶,槍身豪華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