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繩槍的東傳(1 / 1)

火繩槍的東傳

16世紀的日本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各地軍閥對航海商業的發展采取支持態度,加之當時的歐洲探險家和商人想要在東方謀得最大利益,所以當時的日本就成了航海商業的發達國家,這也為外國火器傳入日本提供了機會。

日本火繩槍是由葡萄牙人傳入的,發生於日本天文12年(明嘉靖22年,1543年)8月25日,當時一隻載有100多人的船,在九州南部的種子島靠岸。船上有3名葡萄牙人,以及化名為明朝五峰的王直(後稱靜海王王直的大倭寇頭目)。

葡萄牙人帶有一種火繩槍,其旁有一穴(即火門),係通火之路,裝上火藥與小鉛丸,用火繩點火,可將鉛丸射出,擊中目標,發射時發出火光與轟雷般的爆響。日本人時堯(地方軍閥)見後視之為稀世之珍,將其稱之為鐵炮。

之後,又用重金將其購買,並派小臣條川小四郎向葡萄牙人學習火繩槍的使用及其火藥製作法,仿製了十幾支。不久,日本的一些鐵冶場便先後仿製出日本式的火繩槍。當時的倭寇還把這種火器用於對中國的掠奪活動中。

當時的中國明朝,在一些有識之士的推動下,軍隊大規模使用火器,學習西方較為先進的技術。而且引入了“紅夷大炮”,將中國的火器發展推到了頂峰。到了清朝,由於清政府遊牧民族“弓馬打天下”的概念,導致火器技術漸漸落後於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