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人們完全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讓說德語、以德國文學為其思想基礎的德國人,說意大利語、以意大利文學為他們思想基礎的意大利人以及說波蘭語、以波蘭文學為他們的思想基礎的波蘭人分別運用自己的語言在各自的語言所限定的範圍內處理自己的事務,情況可能要好得多,最有益,而且對其他民族來說不愉快也會最少。難怪在德國人中流行的一支歌中唱到:凡是說德語的地方,就是德國人的故鄉!
1830年,說法語的比利時人受到當時法國革命的影響,起而反抗尼德蘭王國與荷蘭的聯合。歐洲列強害怕它建立共和國,又擔心它被法國合並,急忙安穩局勢,擁立薩克斯·科堡·哥達的列奧波特一世為比利時國王。這一年意大利與德意誌也有不少失敗了的革命,在俄屬的波蘭則發生過一次更加重大的起義。一個反抗尼古拉一世(他是從1825年繼亞曆山大之位的)的共和政府在華沙堅持了一年多,後來終於被殘酷的以武力的方式鎮壓。從此,波蘭語被禁止使用,希臘正教代替羅馬教成了波蘭國教。
1821年,希臘人舉行反抗土耳其的起義。他們殊死奮戰達6年之久,但歐洲諸國隻是袖手旁觀。自由派抗議這種無為,來自歐洲各國的誌願軍都加入了起義之中,最終,英、法、俄采取了聯合行動。1827年,英法聯軍在納瓦裏諾戰役中擊敗土耳其軍艦;沙皇俄國也攻入土耳其。依照阿德裏安堡條約(1829年),希臘獲得自由,但是不允許它恢複古代的共和傳統。他們為希臘找了一位日耳曼國王,即巴伐利亞的奧托親王。同時,信奉基督教的總督設立在多瑙河諸省(現在的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現在南斯拉夫的一部分)。然而,要把所有的土耳其人驅逐出這片土地,還需要流很多的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