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歐洲的軍備與第一次世界大戰(2 / 2)

軍事的相持局勢,使戰場由前線漸漸往後方延伸,或破壞糧食供給或是發動空襲,槍炮的口徑和射程都日漸進步,毒氣彈和以及被稱作坦克的小型機動炮壘的發明,終於攻破了守在戰壕中的軍隊的防禦。空襲是一切新的戰爭方法中最具革命性的,它使戰爭從二維平麵提升到了三維空間。人類此前的戰爭都是在兩軍相遇的地方進行,而現在卻隨地都可能發生。先是齊柏林式的飛行器,然後是轟炸機,使戰爭從前線不斷擴展至廣闊的非戰鬥區域。區別對待平民和士兵這一古老的文明戰爭的準則不複存在。種植莊稼的人、縫製衣服的人、砍樹修屋的人、連同火車站和倉庫,全都成了破壞對象。空襲範圍日益擴大,空襲引起的恐怖與日俱增,以至於整個歐洲都陷入保衛和晝夜空襲中。倫敦和巴黎這樣的大城市夜夜遭襲,炸彈爆炸聲,防空炮火的轟轟聲,消防車和救護車在黑暗無人的街道上駛過時的聲音,使人夜夜難以入睡。這一切對老人和兒童的健康,無論在肉體上還是精神上,都造成了極大地摧殘。

曆史上,大的戰爭常常出現流行性瘟疫,但在這場大戰直至1918年並未發生。醫學的發展使其推遲了四年。到1918年世界性的流感終於爆發了,幾百萬人因此失去生命。饑荒也曾一度有所延緩,但是到1918年初,歐洲大部分地區都陷入饑荒。農民被迫召往前線,使糧食產量大幅減少。加之潛艇攻擊,邊境封鎖,交通阻滯及運輸體係紊亂,糧食不能正常供應。各國政府控製了十分短缺的糧食供應,定量配給民眾,得以勉強維持。到了戰爭的第四個年頭,世界範圍的衣物、住房、生活用品都變得和食物一樣短缺,商業和經濟生活陷入極度混亂。人們憂慮萬分,多數人過著饑寒交迫和居無定所的悲慘生活。

戰爭真正結束於1918年11月,自從1918年春季,德軍強攻巴黎,並險些攻克這座城市。戰爭的中心國崩潰了,因為他們已經財窮力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