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SFH18榴彈炮(1 / 1)

德國SFH18榴彈炮

SFH 18(德語:schwere Feldhaubitze 18)榴彈炮,德軍昵稱“Immergrün”(常綠樹),為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重型榴彈炮,每個步兵師皆配置了12門作為師重火力支援。雖然實際口徑隻有1491毫米,但是因為前身sFH 13榴彈炮也是同口徑以15厘米命名,因此延續這種命名方式。

類型榴彈炮;原產國納粹德國;服役期間1935-1970;參與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發者克虜伯;研發日期1920年後;生產日期1934-1945;製造數量5403;總重量5530公斤;槍管長度445米;炮彈1491毫米;口徑149毫米×260毫米;後膛閉鎖係統水平滑契式炮栓;後座緩衝係統液壓機械複合式;炮架或載具種類雙輪開腿式炮架;最大射擊仰角-3-+45度;最大回旋角度中心線左右30度;槍口初速515米/秒;最大距離13325米、15100米(SFH 18-32L、SFH 18M、特殊8號榴彈)、18200米(SFH 18M、15cm RGr19FES火箭推進榴彈)

此裝備於1920年代後期開始開發,預定取代當時已經過時的sFH 13榴彈炮;為了逃避國際監視,德國一方麵采多公司合作炮架以及底盤為克虜伯研發,炮身為萊因金屬公司製造,另一方麵以18年式命名,讓國際間認為此裝備是大戰結束前設計以回避凡爾賽條約的限製。

此裝備於1930年代初期研發完成,於1935年5月23日開始在德國國防軍服役,隨後在希特勒擴軍政策下大量生產成為二戰前德國的陸上重火力支援裝備並持續生產至二戰結束,展量高峰期為1944年的2295門,在戰爭結束停產前德國總共生產了5403門sFH 18。

雖然德國在戰爭中大量采用這門火炮,但是與各國的主力榴彈炮相比sFH 18不能算是優秀裝備,蘇聯當時主力A-19式122毫米榴彈炮最大射程可達20公裏,這種射程劣勢使得德國麵對蘇聯炮兵無法有效回擊;

由於德國在開發此炮後之後研發的新型大口徑榴彈炮都不成功,為了增長sFH 18的射程,因此在1941年設計出火箭推進榴彈並配發至前線,此炮也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火箭推進榴彈的榴彈炮,不過使用火箭推進榴彈一方麵程序繁瑣,另一方麵準確率不高,雖然可以增加3000米的射程,因此配發後不受好評而快速的退出第一線。

除了火箭推進榴彈以外,後續改良仍回歸至炮身以及裝藥的改進。借由特殊7號以及8號裝藥,sFH 18的射程成功延伸至15公裏,但是伴隨而來的後座力增加以及磨損問題使得研發廠商在火炮上安裝炮口製退器以及更改炮身製造工序以符合火炮壽命需求,新造的火炮被賦予sFH 18M之代號並成為後期德國陸軍炮兵主力。

雖然說sFH 18是為了閃擊戰之需求而設計製造,但是一方麵德國自身機械化能量不足不可能讓火炮通通使用半履帶車拖曳,因此真正上戰場不少sFH 18還是使用馬拖弋因此推進速度無法追上真正的機械化部隊;加上sFH 18並沒有安裝懸吊係統,就算用機械車輛拖弋時速仍然無法讓德軍滿意,所以sFH 18在戰爭中期也積極的進行自走化開發安裝至車輛上,1942年德國將sFH 18搬到三號坦克以及四號坦克的底盤上並量產這款自行火炮,這款自行火炮被稱為野蜂式自行火炮。

戰後,大量sFH 18作為戰利品服役於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與捷克陸軍中,捷克陸軍的sFH 18炮管口徑被磨成152厘米以符合紅軍的彈藥口徑,此種改變口徑的火炮編號為vz 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