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野蜂150毫米自行榴彈炮(1 / 1)

德國野蜂150毫米自行榴彈炮

簡介

野蜂150毫米自行榴彈炮根據在東線早期戰鬥的經驗,德軍發現自己缺乏跟得上裝甲部隊前進速度、能提供及時火力支援的“移動炮兵”支持。1941年晚些時候,軍方作出了在3式坦克底盤基礎上發展出一種榴彈炮載運車的決定。1942年早期,一輛在3式坦克底盤上安裝帶有炮口製退器的105mm leFH17型榴彈炮的原型車完成了。由於當時已決定將采用4式坦克底盤,這個設計沒有被接受。但總體設計思想得到了肯定,所以很快一輛在4式坦克底盤上安裝105mm leFH17型榴彈炮的原型車被製造出來了。

1942年7月,軍方又要求采用威力更大的不帶炮口製退器的150mm sFH 18 L/30型榴彈炮配合埃克特Alkett公司發展出的新底盤Geschutzwagen III/IV,它結合了3式(主要是J型)和4式坦克(主要是F型)的部件。開始時,“野蜂Hummel”是作為一種過渡期的方案,準備用到新的自行火炮專用車體/平台開發出來為止。為了提供足夠大的戰鬥室,底盤被少許延長,引擎從以前的位置(車體後部)向中間移。這種Geschutzwagen III/IV底盤還用於“犀牛Nashorn”自行反坦克炮。

1942年年底時,由埃克特Alkett公司設計、德國埃森工廠Deutsche Eisenwerke製造的第一輛“野蜂Hummel”自行榴彈炮生產完成。至1944年,德國埃森工廠共製造了666(一說724)輛“野蜂Hummel”自行榴彈炮和150多輛“野蜂Hummel”彈藥載運車。

介紹

“野蜂”彈藥載運車

“野蜂Hummel”自行榴彈炮的主要問題是缺少彈藥,為解決這個問題,1943年製造了大約157輛“野蜂Hummel”彈藥載運車。戰鬥室中設置了特殊的彈架,原來頂部的開口被一塊裝甲板遮住,很重要的一點是“野蜂Hummel”彈藥載運車在必要時仍可以搭載榴彈炮,而且這種改動在野戰工廠就能完成。1944年早期,為給駕駛員和機電員更大的空間,重新設計了車體前部結構。

“野蜂Hummel”自行榴彈炮頂部敞開的戰鬥室僅依靠帆布來遮蔽風雨,而且缺乏一挺車體機槍,通常一挺MG34或MG42機槍會配備在車體內以提供近戰防禦。1944年11月1日,有過在“野蜂Hummel”自行榴彈炮車體上改裝380毫米火箭炮的計劃,但後來被“突擊虎Sturmtiger”計劃所取代。第一批100輛“野蜂Hummel”自行榴彈炮在1943年夏季的庫爾斯克會戰中接受了考驗,被證明是一種成功的產品。它們裝備了各級裝甲炮兵單位,在前線一直服役到戰爭結束,事實證明了這個“過渡期的方案”是一種對德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武器。

性能參數

重量:24380千克;乘員人數:6人;引擎:馬巴赫Maybach HL120 TRM/12缸/194千瓦;速度:路麵:42千米/小時;越野:20千米/小時;行程:路麵:215千米;越野:130千米;油箱容積:470升;車長:717米(包括火炮);車寬:297米;車高:281米;武器:150毫米sFH18/1L/30&1xMG34 or MG42;彈藥:150毫米-18rounds;792毫米-600rounds;裝甲厚度:10-3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