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99式自行榴彈炮(1 / 2)

日本99式自行榴彈炮

概述

日本陸上自衛隊現裝備的自行榴彈炮主要是75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1975年列裝。其性能乃至外形,都和美國的M109 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十分相似。它的最大射程,即使發射專用的長射程彈,也隻有19千米,性能已明顯落後。

1983年,日本獲得了特許生產瑞典FH70式牽引式榴彈炮的許可證,生產出的榴彈炮裝備本州以南的炮兵團。FH70發射普通榴彈時的最大射程達到24千米,發射火箭增程彈時達到30千米。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個“怪現象”,本應裝備最先進武器裝備的北海道師屬炮兵團,其自行榴彈炮的性能已落後於本州以南各炮兵團,這是不正常的。於是,日本軍方從1985年起,著手研製新型自行榴彈炮。

1992年,提出了新型自行榴彈炮的戰術技術指標,並開始設計和部件試製;1994年,生產出技術演示樣車;1996年,開始了技術試驗;1997~1998年,開始了使用試驗;1999年底,定名為99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

2001年,陸上自衛隊裝備了6輛99式,2002年裝備了7輛。2002年的采購單價為95億日元,約合800萬美元,比90式主戰坦克還要貴,實在是太貴了點。2003年以後,大體上每年裝備6~8輛。由於軍方的采購數量很有限,單價自然降不下來。

關於99式自行榴彈炮的命名,這裏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是1999年底到2000年初定型,究竟是命名為99式,還是零式,日本軍方頗費斟酌。可能是在二戰時期日本有著名的零式戰鬥機,為避免重複,最終定名為99式自行榴彈炮。

麵紗初揭

日本軍方對新研製的武器裝備,一向是遮遮掩掩,讓人不識廬山真麵目。兩年前日方披露99式自行榴彈炮的一些數據,也是半遮半掩。不過,這是迄今為止最詳盡的資料,99式自行榴彈炮的麵紗已經揭開了一角……。

99式自行榴彈炮的戰鬥全重為40噸,乘員4人,全長113米,全寬32米,全高43米。車體前部左側為動力艙,右側為駕駛室,車體中後部為戰鬥室。駕駛員席在右側,這也和日本道路左側通行的慣例有關。駕駛員上方有一個水平開啟的艙門,有3具潛望鏡。

車體前部左側頂部有水散熱器的百葉窗。車體部分的外觀和日本的89式步兵戰車很相像。不過,日本軍方稱99式自行榴彈炮的車體是新設計的,但底盤上的某些部件可以和89式步兵戰車的部件通用。車體和炮塔采用焊接結構,而一些艙門和蓋板處多采用螺接結構。

動力裝置為三菱重工業公司製造的直列6缸四衝程水冷增壓柴油機,最大功率441千瓦,與89式步兵戰車的動力裝置一樣。不過,89式步兵戰車的戰鬥全重隻有26噸,這說明99式自行榴彈炮的單位功率要低得多,因此,最大速度隻有496千米/小時,而89式步兵戰車的最大速度達70千米/小時。由於對自行榴彈炮在機動性上的要求比坦克和步兵戰車要稍差些,單位功率低些是允許的。

車體每側有7個中等直徑的負重輪、3個托帶輪,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這也是自行榴彈炮通常的布置方式。第1、2、6、7負重輪處裝有液壓減振器。3個托帶輪不是一線排列,中間的托帶輪位於履帶外側,前後2個托帶輪位於履帶內側。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上支履帶更平直。懸掛裝置為扭杆式。履帶板為雙銷式,端部連接,履帶板上裝有橡膠墊塊。這種履帶雖然和89式步兵戰車的履帶相似,但二者並不相同。

車體前部中央有炮管行軍固定器。從照片中可以看出,它的結構還是挺複雜的。因為這是一套遙控自動裝置,炮管的固定和解脫以及行軍固定器的豎起和放倒,都可以在車內遙控操縱,無需乘員走到車外。更絕的是,在長距離行軍中,為了防止長長的炮管妨礙炮車機動,乘員可以操縱專門裝置將炮管縮進一段距離。如果你注意到火炮身管上有兩個固定器連接套箍,就該明白它不是虛設的。不過,在炮管縮回的狀態下,自動裝置不能使用,行軍固定器的起倒需要手動操縱來實現。炮管的伸縮隻需1分鍾便可完成。

炮塔的裝甲材料和結構尚未公布,估計為鋁合金裝甲全焊接結構。炮塔內,左前部為車長席,它的後麵是裝填手席,右前部為炮長席,炮塔後部為炮尾部及自動裝彈機各機構。炮塔內部稍嫌狹窄,但炮塔內部的電子設備布置得井井有條,顯示出設計者的匠心。盡管炮塔內有自動裝彈機,但是,車內還是有1名裝填手,這說明設計者想在乘員的配置上有一定“冗餘度”。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隻要3名乘員便可以完成全炮車的任務。裝填手還可以承擔炮長的部分任務。

炮車上的艙門也不算少,包括:駕駛員艙門、炮塔頂部的2個艙門、炮塔兩側的2個艙門、車體後門等。車體後門為兩扇左右開啟式。值得一提的是,炮塔後部右側有一個突出的裝甲殼體,它有點像航天空間站的對接連接器,可以和供彈車對接。對接後,可以自動地向車內補充彈藥。炮塔上開艙門過多,對乘員上下車及少量補充彈藥等帶來方便,但削弱了炮塔的防護性,好在炮車不到第一線作戰,影響要稍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