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雷
水雷是布設在水中的一種爆炸性武器,它可由於艦船碰撞或進入其作用範圍而起爆,用於毀傷敵方艦船或阻礙其活動。水雷具有隱蔽性好、布設簡便、造價低廉等特點,按水中的狀態區分,有觸發水雷,非觸發水雷和控製水雷。
水雷曆史
水雷是最古老的水中兵器,它的故鄉在中國。水雷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的。1558年明朝人唐順之編纂的《武編》一中,詳細記載了一種“水底雷”的構造和布設方法,它用於打擊當進的侵擾中國沿海的倭寇。這是最早的人工控製、機械擊發的錨雷。
它用木箱作雷殼,油灰粘縫、將黑火藥裝在裏麵,其擊發裝置用一根長繩索不結,由人拉火引爆。木箱下甩一塞瓦斯托波爾繩索墜有3個鐵錨,控製雷體在水中的深度。
1590年,中國又發明了最早的漂雷——以燃香為定時引信的“水底龍王炮”。1599年,中國的王鳴鶴發明以繩索為碰線的“水底鳴雷”,1621年又其改進為觸線漂雷,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觸發漂雷。
明朝嘉靖年間,我國東南沿海經常有倭寇船隻侵襲。為了對付海盜的入侵,人們將火藥裝在木箱內,並用油灰粘縫,製成一種靠拉索發火的錨雷,專門打擊敵船。
16世紀末,又相繼發明了用牛脬做成的漂雷——“水底龍王炮”和沉底雷——“水底鳴雷”,1621年,“水底龍王炮”和“水底鳴雷”先後被改進為碰線引信的觸發漂雷,並多次在海戰中毀傷敵船。
歐美18世紀開始實戰使用水雷。北美獨立戰爭中。北美人民為攻擊停泊在費城特拉瓦河口的英國軍艦,於1778年1月7日,把火藥和機械擊引信裝在小啤酒桶裏製成水雷,順流漂下。當時雖然沒有碰上軍艦,但在被英軍水兵撈起時突然爆炸,炸死傷了一些人,史稱“小桶戰爭”。
水桶結構和引爆裝置的完善及廣泛應用,是從19世紀開始的。19世紀中期,俄國人B·C·亞圖比發明了電解液觸發錨雷。在1854—1856年的克裏米亞戰爭中,沙皇俄國曾將這種觸發錨雷應用於港灣防禦戰中。
西方最早出現水雷是在1769年的俄土戰爭期間,當時俄國工兵初次嚐試使用漂雷,炸毀了土耳其通向杜那依的浮橋。此後,各型水雷不斷地被研製和改進,並廣泛使用,在美國南北戰爭和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水雷戰果頗佳。從此,各國更加重視水雷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緊研究和製造各種水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雙方共布設各型水雷31萬枚,共擊沉水麵艦艇148艘,擊沉潛艇54艘,擊沉商船586艘,總計122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