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交戰國除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水雷的使用達到高峰,各國共布設了110萬枚水雷,炸沉艇船3700餘艘。

20世紀80年代,一些阿拉伯國家曾在紅海和波斯灣布設了一些發現式水雷,有十幾艘過往的商船和油輪觸雷,護航的美國軍艦了也被炸傷。這說明,在現代海戰中,水雷是不可缺少的武器。一枚所費無幾的老式水雷就是足以致一艘造價數千萬乃至上億美元的現代化軍艦於死地。

大量使用錨雷外,還出現了新型的非觸發水雷,如磁感應水雷、音響水雷;戰爭後期又出現了水壓水雷。整個戰爭中,各國通過水麵艦艇、潛艇和飛機布設的80萬枚各種觸發和非觸發水雷,共毀沉艦船3000餘艘。

1952年朝鮮戰爭中,朝鮮人民軍在元山港外布放了3000多枚水雷,美軍出動了60艘掃雷艦和30多艘保障艦船,外加不少掃雷直升機進行清掃,結果使美整個登陸計劃推遲達8天之久。

在此後的越南戰爭、中東戰爭、海灣戰爭中,水雷都得到充分的應用,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尤其是海灣戰爭中,伊拉克海軍艦艇基本上無所建樹,隻有布設下的1200餘枚水雷,損傷了多國部隊9艘艦艇,其中僅美國就有4艘戰艦被毀傷。因此,水雷被譽為“窮國的武器”。

水雷的優點是不言自明的。一般一枚大型水雷即可炸沉一艘中型軍艦或重創一艘大型戰艦;水雷可構成對敵較長時間的威脅,有的甚至達幾十年;除飛機、水麵艦艇、潛艇外,商船、漁輪等都可用來布放水雷。但是,水雷也存在與生俱來的缺點:一是動作被動性,如非觸發水雷,要敵艦航行至水雷引信的作用範圍內;觸發水雷,要敵艦直接碰撞水雷才能引爆。二是受海區水文條件影響大。

目前,水雷按在水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可分為漂雷、錨雷、沉底水雷。按照水雷的發火方式,可分為觸發水雷、非觸發水雷和控製水雷。

觸發水雷大多屬於錨雷和漂雷;非觸發水雷又可分為音響沉底雷、磁性沉底雷、水壓沉底雷、音響錨雷、磁性錨雷、光和雷達作引信的漂雷,以及各種聯合引信的沉底雷等。若按布雷工具不同,可分為艦布水雷、空投水雷和潛布水雷。

今後,各國海軍的水雷發展,將繼續提高水雷的機動性和主動攻擊能力,重視研製潛布自航水雷、深水反潛水雷、無線電遙控水雷和集裝式水雷,注重提高水雷的電子化和微機化,以及水雷的爆炸威力。

對於水雷的引信,也是各國海軍十分關注的,即加速研製重力場、熱力場、光場及宇宙線場等新型引信。

水雷分類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