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雷

簡述

魚雷由攜載平台發射入水,能在水中自航、自控和自導,在水中爆炸毀傷目標的水中武器。它和魚雷發(投)射裝置、魚雷射擊指揮控製係統、探測設備等構成魚雷武器係統,裝備於艦艇、飛機或岸基發射台,用以攻擊潛艇、水麵艦船及其他水中目標;還可作為反潛導彈的戰鬥部和自動跟蹤水雷的主體。

現代魚雷主要用於攻擊潛艇,也用於攻擊大、中型水麵艦船;現在的魚雷具有速度快、航程遠、隱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壞威力大,發射後可自己控製航行方向和深度,遇到艦船,隻要一接觸就可以爆炸,在水中航行的速度為70~90千米/時。

曆史

魚雷的前身是一種誕生於19世紀初的“撐杆雷”,撐杆雷用一根長杆固定在小艇艇艏,海戰時小艇衝向敵艦,用撐杆雷撞擊爆炸敵艦。

1864年,奧匈帝國海軍的盧庇烏斯艦長把發動機裝在撐杆雷上,利用高壓容器中的壓縮空氣推動發動機活塞工作,帶動螺旋槳使雷體在水中艇行攻擊敵艦。但由於艇速低、艇程短、控製不靈,盧庇烏斯的發明未策投入使用。

曾參與上述研製工作的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特黑德於1866年成功地研製出第一枚魚雷。

該魚雷借鑒了盧庇烏斯的發明,用壓縮空氣發動機帶動單螺旋槳推進,通過液壓閥操縱魚雷尾部的水平舵板控製魚雷的艇行深度。當時魚雷的艇速僅11公裏/小時,射程180─640米,尚無控製魚雷艇向的裝置。

因其外形似魚,而稱之為“魚雷”,並根據懷特黑德的名字而命名為“白頭魚雷”。幾乎與盧庇烏斯和懷特黑德同時,俄國發明家亞曆山德羅夫斯基也研製出類似的魚雷裝置。

1887年1月13,俄國艦艇向60米外的土耳其2000噸的“因蒂巴赫”號通信船發射魚雷,將其擊沉。這是海戰史上第一次用魚雷擊沉敵艦船。

1899年,奧匈帝國的海軍製圖員路德格·奧布裏將陀螺儀安裝在魚雷上,用它來控製魚雷定向直航,製成世界上第一枚控製向的魚雷,大大提高了魚雷的命中精度。

1904年,美國人E·W·布裏斯發明發熱力發動機代替壓縮空氣發動機的第一條熱動力魚雷(亦稱蒸汽瓦斯魚雷),使魚雷的航速提高至約65公裏/小時,航程達2740米。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魚雷已被公認為是僅次於火炮的艦艇主要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達1153萬噸,占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89%;艦艇162艘,占被擊沉艦艇總數的49%。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總噸位達1366萬噸,占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68%;艦艇達369艘,占被擊沉艦艇總數的385%。

1938年,德國首先在潛艦上裝備了無航跡電動魚雷,它克服了熱力魚雷在航行中因排出氣體形成航跡而易被發現的缺點。

1943年,德國首先研製出單平麵被動式聲自導魚雷,它可接收水而艦艇的噪聲自動導魚雷,提高了命中率。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又發明了線導魚雷,發射艦艇通過與魚雷尾部連接的導線進行製導,不易被幹擾。

到了50年代中期,美國製成雙平麵主動式聲自導魚雷(又稱反潛魚雷),它可在水中三維空間搜索,攻擊潛航的潛艇。

1960年,美國又首先研製出“阿斯羅克”火箭助飛魚雷(又稱反潛導彈),它由火箭運載飛行至預定點入水自動搜索、跟蹤和攻擊潛艇。

到了70年代後,魚雷采用了微型電腦,改進了自導裝置的功能,協強了抗幹擾和識別目標的能力。雷的航速已提高到90─100公裏/小時,航程達46萬米,盡管由於反艦導彈的出現,使魚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海軍的重要武器。特別是在攻擊型潛艇上,魚雷是最主要的攻擊武器。

蘇聯的“基洛夫”號和“伏龍芝”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是除美國外其它國家僅有的兩艘核動力巡洋艦,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艦。它們的滿載排水量達28萬噸,艦上各種導彈發射裝置達250管之多,最多可攜帶296枚導彈。它們分別於1977年和1981年下水。

目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魚雷的研究、改進和製造,目的是使魚雷更輕便,進一步提高命中率、爆炸力和捕捉目標的能力。

形狀和結構

魚雷雷身形狀似柱形,頭部呈半圓形,以避免航行對阻力太大。中段(雷身)和後段(雷尾)3段組成,分別裝有裝藥引爆係統、導引控製係統和動力推進係統等。

它的前部為雷頭,裝有炸藥和引信;中部為雷身,裝有導航及控製裝置;後部為魚尾,裝有發動機和推進器等動力裝置。魚雷的動力係統能源分別為燃氣和電力等。

根據不同的需要,魚雷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直徑為533毫米以上的為大型魚雷;直徑在400~450毫米之間的為中型魚雷;直徑為324毫米以下的為小型魚雷。

魚雷主要用艦船攜帶,必要時也可以用飛機攜帶。在港口和狹窄水道兩岸,也可以從岸上發射。魚雷在水中航行的速度為70~90千米/時。

特點

現代魚雷具有航行速度快、航程遠、隱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壞性大的特點,可以說是“水中導彈”。它的攻擊目標主要是戰艦和潛水艇,也可以用於封鎖港口和狹窄水道。

種類

魚雷按攜載平台和攻擊對象分為反艦(艦艦、潛艦、空艦)魚雷和反潛(艦潛、潛潛、空潛)魚雷。

按雷體直徑分為大型魚雷(533~555毫米)、中型魚雷(400~482毫米)和小型魚雷(254~324毫米)。

按製導方式分為自控(程序控製)魚雷、自導魚雷、線導魚雷和複合製導魚雷。

按推進動力分為熱動力(燃氣、噴氣)魚雷、電動力魚雷和火箭助飛魚雷。按裝藥分為常規裝藥魚雷和核裝藥魚雷。

目前,世界上裝備和使用魚雷的國家很多,但能夠研製和生產魚雷的國家卻屈指可數,隻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瑞典、中國等廖廖幾個。

其中美國的魚雷研製水平一直居世界領先地位,而俄羅斯在與美國的激烈競爭中,其魚雷發展獨樹一幟,是唯一可與美國分庭抗禮的魚雷生產大戶。

重型魚雷

重型魚雷由於航程遠、威力大是美俄兩國海軍發展的重點。在美軍重型魚雷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MK48型魚雷。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這種魚雷目前已發展到了MK48-0、1、2、3、4、5六個型號,主要裝備各型核潛艇,是美海軍用以攻擊潛艇和水麵艦艇的主力武器。

其中MK48最新型號MK48-5型已趨於智能化,該魚雷采用線導加主被動聲自導,線導導線為雙向傳輸,不但發射艇可將目標信息傳給魚雷,而且魚雷的運動彈道和航行參數也能回傳給發射艇,潛艇可隨時監視和校正魚雷航向;其聲自導頭采用多頻製,可在惡劣海情、淺水、冰層下及幹擾條件下有效工作。

製導係統裝有5台微型計算機,存儲量大,處理速度快,可預先存入特性信息,具有識別真假目標的能力。動力係統采用“奧托-2”型燃料,具有高能量密度、低噪聲、無尾跡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