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48-5型可發射後不用管,依靠聲自導完成搜索和攻擊,單雷命中就足以擊沉一艘大型潛艇或中型水麵戰艦。而且該雷航速高、潛深大,特別適用於攻擊大深度高速潛艇,是美國海軍本世紀的主戰魚雷。

相比之下,為與美國龐大的航母編隊相抗衡,俄羅斯在發展重型魚雷上花費的心思更大。為能夠擊沉或重創美國的航母、巡洋艦等大型水麵戰艦,根據實戰的要求,俄羅斯推出了65型超大型魚雷。

這種魚雷裝藥量達900公斤,居世界魚雷之首,航速為50節時,航程可達50公裏,30節時,航程可達100公裏,最大航行深度1000米。其主要攻擊對象是航母和大型水麵戰艦。

俄羅斯的“阿庫拉”級、“奧斯卡”級、V-2/3級攻擊潛艇以及“台風”級彈道導彈潛艇均攜帶有65型魚雷。俄羅斯新近研製出了主要用於摧毀美國大型航母的DST-96超大型反艦魚雷。

這種魚雷最大發射深度為1000米,探測距離達20000米,戰鬥部采用碰炸或近炸引信,魚雷可在水下2-3米衝至艦艇龍骨1/3-2/3處爆炸,從而對艦艇造成致命一擊。可以說,俄製重型魚雷比美製重型魚雷威力更大。

輕型魚雷

輕型魚雷盡管沒有重型魚雷威力大,但是由於攜載平台多樣,機動靈活,因此美、俄兩國一直都有沒有放鬆對輕型魚雷的研製。目前美國著重在研製MK50型魚雷。

MK50魚雷自適應能力強,智能化程度高,其製導係統采用聲自導平麵基陣,具有目標識別能力和水聲對抗能力,尤其是淺水性能好,有極強的抗混響和抗幹擾能力,航速可達60節時,航程18000米,航深900米,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輕型魚雷之一,也是美海軍本世紀的主力魚雷之一。

俄羅斯在發展艦用、潛用重型魚雷的同時,一直沒有放棄輕型魚雷的研製開發,俄羅斯90年代在APR-2E基礎上研製出了A3型空投反潛魚雷。

這種魚雷頭護罩由5個2毫米的金屬片組成,易於散開,雷尾裝有空中彈道穩定器,航速為70節時,航程為3400米,航深600米。

相比之下,美國的新型魚雷航程更遠,航深也略勝一籌,但是俄製輕型魚雷速度高於美製魚雷,更具有襲擊的突然性。經過新型探測技術的更新應用,兩家魚雷的製導技術也不相上下。

火箭助推魚雷

火箭助飛魚雷就是魚雷裝有火箭助推器,其在空中飛行的航速可達音速。這種魚雷家族的“異類”速度快、射程遠,因而倍受美俄兩國的青睞。美國在90年代針對俄羅斯“台風”、“奧斯卡”和“阿庫拉”級三種先進高速,深潛潛艇研製的“海長矛”火箭助推魚雷可從潛艇魚雷發射管內發射,也可由水麵艦艇垂直發射裝置發射,飛行速度約2馬赫,射程可達110-160公裏。

俄羅斯的火箭助飛魚雷研製的起步要比美國晚,但其技術水平和發展勢頭卻強於美國。90年代以後,俄羅斯在SS-N-16基礎上研製出了新型火箭助飛魚雷“颮”係統。

據稱“颮”係統時速達16馬赫,水中攻擊距離10000米,噪聲低,可實施隱蔽攻擊,對現代任何大型潛艇來說,“颮”魚雷係統都可以是一場噩夢。西方一些海軍人士認為,俄羅斯的這類超高速魚雷已對核潛艇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雖然俄羅斯海軍已今不如昔,大型戰艦、潛艇或拆或出售,或“痛”臥基地無法出海。但其大型反潛武器尤其是魚雷發展卻在不斷推陳出新,憑借這些經濟實用,效費比高的利器,使美國海軍的大型艦艇編隊也忌憚三分。

作用

自19世紀60年代問世,20世紀初應用於實戰以來,魚雷便一直在反艦、反潛作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現代魚雷主要用於攻擊潛艇,也用於攻擊大、中型水麵艦船。除由艦艇、飛機攜載外,還可配置在要塞、港口和狹水道兩側的岸基發射台,用於攻擊入侵的敵方艦艇。

發展過程

魚雷發展的係列化

為完成不同的使命,魚雷一般按輕、重兩個係列發展。輕型魚雷直徑一般小於400毫米,重型魚雷直徑一般為533毫米。

輕型魚雷適合於水麵艦艇、直升機空投及火箭助飛發射,其主要任務是反潛,也兼顧反艦。重型魚雷適合於艦、艇管裝發射,其航程遠,爆炸威力大,用途廣泛,是發展的重點。

在重型魚雷的研製中隻有蘇聯可以和海軍實力強大的美國相抗衡,它針對美國航母編隊,研製了超大口徑的65型魚雷,產生了一定的威懾作用。但隨著魚雷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戰術思想的改變,目前魚雷已向通用化方麵發展。在作戰海域方麵既可用於深水也可用於淺水。

魚雷動力係統的發展

魚雷從最早的瓦斯雷發展到現在的電動力和熱動力魚雷,經過了一個發展過程。魚雷動力裝置的性能決定著魚雷的航速和航程。熱動力魚雷雖然在航速和航程方麵都優於電動力魚雷,但其技術難度大,研製周期長,航行深度受背壓影響,噪音大,航跡明顯,隱蔽性差。

而電動力魚雷可在大深度航行,功率不受背壓影響,噪音小,不排氣,無航跡,隱蔽性好,造價也比較低廉,其單雷價格是熱動力魚雷的三分之一。因此各國海軍大都同時裝備有熱動力和電動力魚雷,以發揮各自優勢,提高作戰能力。

為了解決熱動力魚雷在大深度航行時的影響,各個國家都在研究半閉式和閉式循環動力裝置,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電動力魚雷關鍵是高能電池的研究。目前銀鋅電池是在役魚雷上使用最多的一種電池。

魚雷電機的發展方向是進一步改進永磁電機,提高推進電機的可靠性、維修性、比功率等性能。為了解決電動力魚雷航程短的問題,還可借助於空投及火箭助飛的發射方式,綜合利用魚雷與發射裝置之間的搭配關係,進一步提高魚雷的作戰指標。

魚雷製導技術的發展

從魚雷問世到二戰前所用的魚雷都是無製導的直航魚雷,是一種近程快速、威力大的反艦武器,但是由於雷上沒有自導裝置和非觸發引信,單雷命中概率很低,必須同時幾條雷齊射。

隨著水麵艦艇性能的進一步發展,魚雷所要攻擊的目標在航速和機動性方麵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無製導直航雷已停止生產。

二戰後各國相繼研製了聲自導魚雷。然而聲自導魚雷的發展遇到了越來越大的困擾。聲自導所利用的水聲信號同海洋環境噪聲、魚雷自噪聲、人工幹擾噪聲、混響等混雜在一起,這給信號的提取和識別帶來了困難,尤其在魚雷航速很高時更是如此。這就要求聲自導魚雷向著智能化方向發展。

目前世界先進國家所設計的重型魚雷大都采用了線導+主/被動聲自導技術,大大提高了魚雷的抗幹擾和目標檢測能力。線導中所使用的導線大都是銅線,其缺點是導線重、體積大、抗拉力小、傳輸頻帶窄、信號衰減量大。而且線導魚雷中信號的衰減量和導線的長度成正比,導線越長信號衰減量越大,因此就限製了魚雷的航程。

隨著光纖傳輸信息技術在通信領域內的成功應用,科研人員提出了以光纖代替普通銅導線用於魚雷的設計方案。美、法等國分別成功地進行了光纖線導的海上試驗,試驗距離達到了20~3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