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水雷
在各種非觸發引信水雷中,磁性水雷是最早誕生的一種。它可感應用一定距離內通過的艦船所形成的磁場。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水雷是由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首先研製成功的。
1939年9月,德國在英國泰晤士河口到哈姆貝爾附近的海域布設了磁性沉底水雷。英國使用已往對休觸發性錨雷的掃雷具進行了掃雷,但一無所獲。而當英國軍艦進入掃過雷的海城時,卻先後有17艘軍艦被水雷炸沉。
後來一架德國布雷飛機把磁性沉底水雷誤拋在距離岸不遠的淺灘。才使英國得到了2顆磁性水雷,經解剖研製發現了其中奧秘。
音響水雷也是一種非觸發水雷。它安有音響引信,能夠感應一定距離內艦船發動機和螺旋槳發出的噪聲,從而引爆水雷。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發明音響水雷,於1940年8月首次在英國沿海布設。鞏固用拖著電磁掃雷具的艦船進行掃雷,一個水雷也未掃掉,英國海軍再一次陷入被動境地。
水壓水雷
根據流體力學原理,液體在流速的地主壓力小,流速小的地方壓力大,靜止液體比流動液體壓力大。1944年1月,德國海軍少校弗蒂設計製造出世界上第一種水壓水雷“蠔雷”。蠔雷頂部的水壓感受器可以感受到艦船航行時所產生的水壓變化,以引爆水雷。
由於世界各國至今也難以製造出能夠模擬艦船航行時所產生的水壓變化的掃雷具,所以水壓水雷是一種很難掃除的水雷。1944年6月初,納粹德國在多佛爾海峽布設了216個蠔雷,4天內炸沉了盟軍29艘艦船,炸傷多艘
自導水雷
MK60“捕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服現役的自導水雷,它實際上是一種錨泊的聲自導魚雷。美國海軍從1977年開始裝備MK60水雷,主要用於封鎖具有戰略意義的深水航道,以達到限製敵方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行動的目的。
該雷總重908千克,長368米,直徑533毫米,最大布放深度760米,戰鬥部為MK46—4型輕型自導魚雷。MK60水雷的自導魚雷由密封容器封裝,用雷錨固定在水中,密封殼體用鋁合金製造,具有正浮力,使殼體在水中呈垂直狀態。
水雷的目標探測識別和控製係統可對水下目標進行探測、定位、分類並能區分敵友潛艇,識別潛艇信號和幹擾信號。一旦確定攻擊目標,殼體開蓋,海水進入密封容器使殼體傾斜,至30°時,MK46魚雷便發射出殼體,進行環形搜索;當探測到目標時,魚雷便導向目標實施攻擊。
若沒發現或失去了目標,魚雷可重新進行搜索,以攻擊目標。魚雷的最大航程為11千米,警戒半徑為1000米,戰鬥服役期為6個月。當水雷服役期滿又不能回收時,雷上的聲控裝置就會自動失效,或令魚雷自行銷毀,以防止敵方撈走或妨礙己方艦艇行動。
遙控水雷—“風暴”
“風暴”遙控水雷係統是瑞士在20世紀80年代研製的,它由控製台和遙控水雷組成,一個控製台可遙控5枚水雷。遙控方式有兩種:無線電遙控方式和水聲遙控方式。前者最大遙控距離為500千米,後者為40千米,控製台可安放在岸台、飛機、潛艇或水麵艦艇上。
“風暴”遙控水雷是魚雷和水雷的結合體。它可以像一般水雷那樣長期布放在水下,又可以在近岸防禦中像魚雷那樣阻擋和摧毀敵人的水麵艦艇,實際上是一個裝有水雷戰鬥部的遙控水下航行體。
該雷可由水麵艦艇、潛艇和直升機布放,布放深度可達150米。平時水雷放置在一個懸浮水中的水鼓上,水鼓同錨固定,水鼓上有雷體自動解脫裝置、接收天線和電纜等;水鼓內有蓄電池,水雷可在水下待命兩年。
作戰時,遙控水雷由控製台用預先設定的水聲信號或低頻無線電信號啟動。水雷收到信號後,立即釋放50千克的主壓載,上浮到距水麵20米的位置轉入水平航行,並將雷上15米長天線伸出水麵。此時,遙控台可在100千米範圍內控製水雷的航行。
引導水雷進入正確的攻擊航向,當雷航行到離目標500米處,水雷再次上浮,水雷中的雷達、聲納和電視攝像機開始工作,將目標數據或圖像發回控製台,控製台隨後發出攻擊目標的信號;當水雷距攻擊目標20米時,由雷達進行末製導,並由撞發或近炸引信引爆水雷。
“風暴”水雷長度為5米,最大直徑550毫米,總重650千克,裝藥量170千克,水雷的最高航速20節,最大航程100千米。它主要用來攻擊水麵艦艇。
多傳感器的沉底水雷—“石魚”
由英國馬可尼水下係統公司研製的“石魚”水雷,是典型的具有預編程序、微機控製、多路傳感器的現代沉底雷。這種水雷可由飛機、水麵艦船和潛艇布放,主要用來打擊水麵艦艇和潛艇。
“石魚”水雷為圓柱體,總長24米,直徑533毫米,總重990千克。雷載計算機可控製雷上傳感器對目標進行探測和評估,而且使用聲、磁和壓力傳感器進行聯合操作;此外,還可利用有線遙控、聲遙控和計算機軟件程序來控製水雷的一切功能,包括選擇目標、估計最近的目標接近點和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