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導魚雷

線導魚雷是由發射平台通過導線傳輸指令導向目標的魚雷。通常由潛艇和水麵艦艇發射,也可由反潛直升機發射,用以攻擊潛艇和水麵艦船。航速為35~60節,最大航程達46萬米,命中概率比自導魚雷提高約30%,具有較好的抗幹擾能力。製導方式,通常為線導加末段聲自導。

對魚雷的線導控製,由魚雷線導控製係統和發射平台的魚雷射擊控製係統密切配合實現。魚雷線導控製係統由導線、放線器和導線傳輸設備等構成。導線一般為直徑小於12毫米、芯線直徑小於04毫米的特製導線,具有較強拉力和抗腐蝕性能,分別存放在魚雷及其發射裝置的放線機構內,其長度通常長達46公裏比魚雷航程大數百至數千米。用以製導魚雷的導線芯線雖隻有頭發絲那麼細,但每秒鍾可雙向傳輸14個信息。

發射魚雷時,連接在發射平台和魚雷上的導線同時放出,並隨魚雷向前運動不斷放線,使導線始終懸浮水中處於基本不受力狀態,保證發射平台與魚雷之間的傳輸通暢。為了不影響艦艇的攻擊機動和保護導線,在發射艦艇一端,通常還隨魚雷發射伸出長約30~60米的軟管,以避免導線與艦體接觸受損。發射平台通過導線傳輸控製魚雷的航向、航速、航深和姿態的指令;

魚雷通過導線向發射平台連續傳回自身的工作狀態、位置、運動姿態,以及攻擊目標的方位、距離和幹擾情況等信息。發射平台的魚雷射擊控製係統,根據目標和魚雷的運動參數,經自動適時處理後,向魚雷發出遙控指令,操縱魚雷導向目標。

魚雷進入聲自導作用距離範圍時,開啟自導係統搜索目標,先以被動聲自導方式低速運動;發現目標後,自動跟蹤、識別目標,並適時轉入主動聲自導方式對目標精確定位,轉入高速攻擊。此時,被動聲自導與線導處於監控狀態,一旦魚雷遭受幹擾或未命中目標,則自動轉為線導,重新進行搜索、攻擊。當導線斷開或線導失控時,魚雷即自動以聲自導攻擊程序完成攻擊。

在引導線導魚雷攻擊過程中,目標、魚雷和發射平台的位置和運動軌跡,均可顯示在魚雷射擊控製係統的顯示屏幕上,供指揮員隨時觀察、判斷和指揮操縱魚雷攻擊目標。世界上第一枚線導魚雷是德國人在二次大戰中研製的“雲雀”魚雷,1950年美國在此基礎上研仿的第一代MK37-1型電動自導線導魚雷正式服役。1957年服役的MK39和1964年服役的MK45是美國第二代線尋魚雷,60年代末的NT37-2C型魚雷為第三代,1975年研製成功的MK48-1型為第四代魚雷。除美國外,在線導魚雷方麵有突出特色的還有意大利的A-184型、瑞典的TP-61和TP-42型、英國的MK24“虎魚”和“鯨魚”型魚雷等。

80年代以來,光纖製導技術開始用於魚雷線導方麵。據說外徑為87毫米的光纜傳輸100公裏,總重才6·6公斤,而現在魚霓的導線達100多公斤。在信息傳輸量方麵則提高了5倍,每秒達70多個信息,而且衰減很小,保密性和抗幹擾能力也很強,英國的MK24和“鯆魚”魚雷已使用光纖製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