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魚雷

簡介

水中兵器通常指魚雷、水雷、深水炸彈等,通過戰鬥部爆炸毀傷水麵或水中目標的水下常規武器。它是各國海軍必備兵器,在世界戰爭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魚雷

魚雷是一種能在水中自航、自控和自導,在水中爆炸毀傷目標的水中兵器,它和魚雷發(投)射、射擊指揮、探測等裝置構成魚雷武器係統。魚雷主要用於打擊水麵艦船和潛艇,發(投)射平台為水麵艦艇、潛艇和飛機。魚雷製導方式有程控、(聲、尾流)自導、線導、複合製導。動力類型有電動力、熱動力和火箭助飛等。

自世界上第一條魚雷問世以來,在曆次海戰中魚雷都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魚雷在襲擊並封鎖港口、攻擊運輸船隊、攻擊航母等水麵艦艇和潛艇的作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二戰中魚雷擊沉航母19艘,占航母被擊沉總數的45%;擊沉巡航艦45艘,占該類艦被擊沉總數的36%;擊沉運輸艦總噸位1445萬噸,占該類艦被擊沉總數的688%。戰爭實踐表明,魚雷在海戰中的地位是不容取代的。

目前世界上具備魚雷武器研製能力的國家已發展到14個,魚雷研製的型號(含改進型)達到300餘種。當今能代表世界魚雷先進水平的在役在研型號主要有:

MK50魚雷:美國已裝備部隊的輕型熱動力魚雷,製導和動力係統有重大技術創新,綜合性能先進。

MU90魚雷:法意聯合研製的輕型電動力魚雷,集“海鱔”和A290兩型魚雷之精華,航速50節,航程大於10千米,主動自導作用距離大於2500米。

“矛魚”魚雷:英國重型熱動力魚雷,航速50—70kn,最大航程100千米,發動機功率最大約1000千瓦。

“暴風雪”魚雷:俄羅斯“暴風雪”高速魚雷是一型航速200節,航程10千米的超空泡高速魚雷。該雷的問世在世界上曾引起了軒然大波。

熱動力魚雷“矛魚”“暴風雪”是世界上現役最先進的重型魚雷,熱動力MK50、電動力MU90魚雷是現役最先進的輕型魚雷。

現代魚雷發展趨勢是高航速、遠航程、大深度、大威力、智能化、隱身,這就對自導與控製、魚雷動力、引信與戰鬥部等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水下新物理場研究未取得重大突破之前,魚雷自導仍將以聲自導為主,增大微弱信號探測能力和自導作用距離,提高目標參量估算精度以實現精確導引,廣泛采用光纖線導和激光陀螺捷聯慣導技術,將是魚雷自導與控製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

對於高速遠航程魚雷,熱動力是首選。電動力雖然在航程和航速上無法與熱動力匹敵,但具有噪音小、無航跡、使用方便可靠等優點,目前國外正在花大力氣開發鋰/亞硫酰氯等高能魚雷電池,一旦新型高能電池問世,必將產生新一代電動力魚雷;引信與戰鬥部技術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增加炸藥的TNT當量、延遲爆炸時間、采用定向聚能爆破和垂直接觸命中技術,可以使破壞威力提高數倍。

水雷

水雷是布設在水中,靠自身功能或智能,打擊敵艦船或限製其行動以及破壞水中設施的一種水中兵器。按水中狀態分為漂雷、錨雷、沉底雷;按發射平台分為艦布水雷、潛布水雷和空投魚雷;水雷引信主要有聲、磁、水壓及三者的聯合引信。水雷具有隱蔽性強、威脅時間長、影響大、造價低廉等特點。

水雷既是沿海防禦、抑製強敵海上進攻的常規威懾力量,又是封鎖敵方港口、出海口、航道,進行登陸作戰的有效武器。1945年,美國用水雷封鎖日本本土,毀傷日艦670艘,使其工業產值減少三分之二,數百萬人挨餓,史稱“饑餓戰役”。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兩棲攻擊艦“特裏波裏”號被伊拉克一枚老式水雷擊中嚴重受損,另一艘“宙斯盾”級巡洋艦“普林斯頓”號則被兩枚意大利“曼塔”水雷炸成重傷,使美軍不得不放棄在科威特登陸的計劃。

水雷武器是在與反水雷裝備的鬥爭中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德國人研製了最早的非觸發磁性沉底水雷,但受地磁場影響易產生自爆,進一步研製出非觸發磁感應沉底水雷。1940年,為了對抗英、美的磁性掃雷技術,德國人又發明了音響水雷,利用船舶機器、螺旋槳發出的聲音引爆水雷,但也同樣被音響掃雷具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