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對抗器材的施放方式分為兩類:即與本艦固連的和分離的。按工作頻段分為低頻和高頻兩種。目前各國海軍都廣泛部署了水聲對抗器材。目前現役的自導魚雷中,有相當一部分,在頻域是單頻道接收;在空間分辨力方麵,雖然有幾個波束,但隻按信號強度選擇一個,不具備全景觀察能力;對目標信號也隻按點聲源模式處理,基本上不進行尺度識別。對抗這樣的魚雷,不管是抑製式或是欺騙式對抗器材都是有可能奏效的。
80年代以後,魚雷對抗領域開始迅速發展,這一時期有兩個特點,一是強調係統性:對抗手段由過去的單項誘餌、幹擾器的形式發展成為完整的對抗係統,如美國提出的潛艇和水麵艦艇的水聲對抗係統把目標監測、威脅報警、指揮控製、發射設備到各種軟硬殺傷手段組合成完整的係統。二是突出魚雷防禦的針對性:比如法國的“信天翁”魚雷預警係統強調對魚雷的探測與分類不同於對艦和對潛艇探測的特點:目標強度小、機動性大、頻段高。意大利的魚雷防衛係統C300、C303等突出了反魚雷作戰的快速反應能力,預先針對魚雷的戰技性能,對幹擾器材的參數、發射程序、本艇規避動作等進行仿真優化,使指揮員的決策判斷減至最少。而且采用模塊化多管發射裝置,可以快速多發發射。
水麵艦艇的魚雷防禦
水麵艦艇對魚雷的防禦,曾在很長時間內停留在以拖曳式誘餌為主要手段。但在80年代後,局麵為之一新。其中美國在反魚雷技術的發展上占據領先地位。美英兩個海軍強國聯合進行了一項水麵艦艇防魚雷計劃。在這一時期,隨著降噪技術的提高,潛艇和魚雷的隱蔽性大大提高,魚雷偷襲常常會對水麵艦艇造成嚴重的破壞。因此美國海軍不得不為其水麵艦艇尋求更有效的反魚雷措施。
美海軍水麵艦艇遇到的重要威脅來自前蘇聯研製的65型尾流魚雷。這種魚雷速度快、航程遠、裝藥量大,能夠對航母一類大型水麵艦艇構成威脅。而且這種魚雷是沿艦船航行的尾流進行跟蹤,不依賴聲自導裝置,因此各種類型的幹擾器、氣幕彈、聲誘餌乃至吸聲減噪等無源措施都不起作用。防禦尾流魚雷可采用在艦艇後麵拖帶防雷拖艙的方案。艙內放置用高強度纖維製成的多頂拖網,其強度足以捕捉魚雷,或者在網上加裝炸藥包。拖艙的尾鰭上裝有換能器,可按主動或被動方式探測魚雷。艙內有各種傳感器,經拖曳艦遙測後,可通過操縱舵控製拖艙的深度和位置,來阻擋魚雷。這種設備已經過了各種試驗。
1987年當一位美國將軍被問及航母如何對付這種尾流魚雷時,甚至提出在航母後麵拖帶一條護衛艦以引爆的方案。反魚雷火箭式深水炸彈也是一種現代化的反魚雷手段。這種深彈可通過頸圈式氣囊懸浮在預定深度,彈頭周圍布有換能器,對來襲魚雷進行回波探測,當魚雷通過最近點時起爆,也可以利用彈上的微機和聲引信設備對聲自導魚雷產生誘騙信號,將魚雷引至附近起爆。這種方案已在水麵艦艇反魚雷中有了實踐。比如1990年入役的俄國航母上安裝了RBU12000火箭深彈發射裝置,據報道就是用於攔截魚雷的。
另外,法國的SLAT水麵艦艇反魚雷係統中,對抗器材也是由“薩蓋”型火箭發射裝置發射入水的。這樣可以把誘餌快速布放在不同方位的不同距離上,有利於把來襲魚雷引開。
反魚雷手段
美國
美國是研究反魚雷技術最早的國家,70年代開始研製了第一代水麵艦艇水聲對抗措施係統S-SAWS,它由WLR-12偵察與報警係統、BAWS基本聲學戰顯控台和AN/SLQ-25“美人”拖曳聲誘餌組成。主要采用軟殺傷技術,欺騙、幹擾魚雷聲自導裝置的探測和跟蹤。
該係統操作簡單,對抗手段單一,難以對抗新型魚雷的攻擊。90年代,針對第一代存在的不足和新型魚雷日益嚴重的威脅,研製發展了第二代水麵艦艇反魚雷防禦係統,它由AN/SLR-24拖曳陣列聲納、AN/SLQ-36綜合水聲對抗裝置和AN/SLQ-25A拖曳聲誘餌組成,與第一代相比,增強了反魚雷硬殺傷能力。另外,在反魚雷魚雷、超音速電子槍或引爆魚雷器材方麵也取得了突破。同時軟殺傷能力也有所提高,增加了磁場模擬幹擾器、尾流製導魚雷幹擾器。
英國
為對付新型尾流魚雷和智能化魚雷,英國提出了一個以硬殺傷為主的反魚雷防禦係統,主要特點是進行多層次聯合防禦,美國也加入了這個計劃的後期研製。該係統中硬殺傷對抗器材除了用線導反魚雷魚雷和超音速電子槍攔截魚雷外,新增加了用磁幹擾引爆魚雷和用水中衝擊波摧毀魚雷。
法國
在利用ALTO反魚雷報警設備基礎上,增加軟殺傷對抗能力,形成了SALTO反魚雷防禦係統。該係統由拖曳線列陣、誘餌或幹擾器發射架、水聲對抗器材組成。水聲對抗器材包括氣幕彈、噪聲幹擾器和自航式聲誘餌。90年代新開發的“斯巴達克斯”反魚雷防禦係統,增加了反尾流魚雷跟蹤的水聲對抗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