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
俄羅斯除發展軟殺傷的誘餌、聲幹擾器等水聲對抗器材外,還充分拓寬深水炸彈的用途,水聲對抗器材和深水炸彈均采用火箭助飛方式。
潛艇反魚雷防護
潛艇的魚雷防護較水麵艦艇要困難得多,這是因為:一則潛艇的防護必須是三維全向的,而不象水麵艦艇可以是有限扇麵或單一方向的,因而阻擋式方式不適用。再者潛艇處於水下,無法借助於直升機和火箭一類快速運載手段施放軟硬殺傷器材,故攔擊式方式也難以施行。隻能依靠誘餌在水中漂流或自航,速度不高,機動範圍有限。為打破這種困境,美國曾於1991年開始進行潛艇魚雷防禦武器計劃。
現代潛艇為防止魚雷襲擊,首先考慮了降低螺旋槳噪音級。螺旋槳的葉片作成傾斜式,使之逐漸進入尾流,隻產生很小的噪音。為防止葉片同時對稱地進入尾流時可能會產生的振動效應,前蘇聯在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上采用了非對稱的5或7個葉片。英、美國家潛艇上使用泵噴射推進器以降低潛艇的噪音。
美國海軍在潛艇上還裝備了幾種聲幹擾設備,以及裝在外部發射裝置裏的MK2-0和1型聲學幹擾器,以防止潛艇遭受魚雷襲擊。
英國潛艇使用一次性的“帶魚”魚雷幹擾裝置。該裝置從潛艇上發射後,誘餌懸浮在水中,發出高強信號,以誘騙魚雷。
意大利研製的C303聲幹擾器/誘餌係統,能以主/被動方式發出寬帶大功率音響信號,誘騙來襲魚雷偏離潛艇。整個係統由幹擾器/誘餌、發射裝置和控製麵板構成。
此外,潛艇上鋪設隔離瓦,能有效地吸收聲能,並建立阻抗失調,從而破壞沿殼體傳播的空氣層進入海洋的聲道。如果能突破水下速度的障礙,就可為水下反魚雷開辟出新途徑。在這方麵,國外的一些新動向有:
水下火箭彈。試驗彈的直徑為150毫米,長1500毫米,工作深度300米,速度達70~80節。比一般魚雷速度高。
水下超空泡射彈。研究表明:當彈丸在水下運動時,如果周圍全被所形成的空泡包圍,則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所受的水下阻力,從而使彈丸獲得非常高的速度。如在彈上安裝火箭發動機以維持空泡,則可以增大射程。
以上火箭彈和射彈可使用常規發射手段發射,如標準型火炮、管式火箭炮和鏜壓火箭炮等。另外一種更具革命性的發射方式就是下麵要講的電磁發射器。
電磁發射器。美國國防預研局資助的電磁發射器項目,據稱用3000兆瓦的單級電機,可把310克的彈丸均勻加速至43千米/秒。
雖然水下速度的障礙已經有所突破。但射彈的射程可能還不夠大,不足於用作攻擊性武器,但用於自衛,用作艦艇和潛艇對魚雷的“最後一道防線”還是大有希望的。
反魚雷魚雷
作為反魚雷的硬殺傷手段,反魚雷魚雷既適用於水麵艦艇的防護,也適用於潛艇。其從多個方麵看,在技術上較為現實可行。
速度要求。對於魚雷的速度要求,通常有一條簡化的規則,那就是魚雷和所攻擊目標的速度比不應低於3比2。但對反魚雷魚雷則不同,因為它與魚雷對抗時,通常處於迎擊姿態,而不可能是追擊,隻要能保證及時反應,速度低於來襲魚雷技術和反魚雷技術曆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魚雷技術的發展,給艦艇造成的威脅不斷加大,也促進了反魚雷技術的開發和完善。
同樣,反魚雷技術也促進了魚雷的發展。為了提高魚雷的隱蔽攻擊性能,為了減小敵方的聲納、反魚雷魚雷或其他各種反魚雷手段對己方魚雷的威脅,各國海軍都在積極研製先進的魚雷技術。包括在魚雷上采用新能源、新動力係統和新推進裝置等高新技術;采用新材料和全雷結構設計;開展魚雷智能彈道研究;采用綜合製導係統;采用微電腦取代魚雷的製導係統,使魚雷成為智能化武器;建立魚雷專家係統,提高魚雷識別真假目標的能力等。反魚雷技術的提高,在為艦艇提供保護的同時,也造就著更大、更先進的威脅。
影響
魚雷技術和反魚雷技術曆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魚雷技術的發展,給艦艇造成的威脅不斷加大,也促進了反魚雷技術的開發和完善。同樣,反魚雷技術也促進了魚雷的發展。為了提高魚雷的隱蔽攻擊性能,為了減小敵方的聲納、反魚雷魚雷或其他各種反魚雷手段對己方魚雷的威脅,各國海軍都在積極研製先進的魚雷技術。
包括在魚雷上采用新能源、新動力係統和新推進裝置等高新技術;采用新材料和全雷結構設計;開展魚雷智能彈道研究;采用綜合製導係統;采用微電腦取代魚雷的製導係統,使魚雷成為智能化武器;建立魚雷專家係統,提高魚雷識別真假目標的能力等。反魚雷技術的提高,在為艦艇提供保護的同時,也造就著更大、更先進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