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魚雷艇
魚雷和魚雷艇的誕生
古代誕生的水中爆炸性火器在近代逐漸發展完善。在為了各自的信仰而手足相殘的美國南北戰爭中,近代水雷獲得了首次充分的運用,南北雙方都有大量的艦船命喪水雷之手,“南北花旗之戰始為伏雷以捍海口”。當時的水雷外形千奇百怪,大小也不盡相同,通常是懸浮在水中,利用電線與岸上的擊發裝置相連,由岸上觀察站的控製人員控握時機采用電擊發引爆。
此外也有通過自身的觸發裝置直接引爆的自動觸發水雷,不過這種不長眼睛的水雷經常會六親不認,幹些大水衝了龍王廟的勾當,因而被認為不如電發水雷可靠。盡管水雷兵器自身威力巨大,對艦船有很大的威懾力,但與在古代遇到的挑戰一樣,存在有與生俱來的缺陷,就是隻能株守防禦,用於被動防守港口等,而無法主動出擊攻敵。
為了解決這對矛盾,美國人在南北戰爭中創造過勉強能夠主動出擊的圓柱形魚雷,以及在水底暗送水雷攻敵的早期潛水艇,不過這些設計複雜繁瑣的兵器都並不完善可靠,因而沒有多少實用價值。
不久,幾種看似簡單但更為實用有效的設計出現了。首先是拖雷,即拖帶水雷,設計思路非常的簡單,軍艦用繩索拖曳著水雷航行,遇到敵船時,通過調整航向,使在艦尾之後遠遠拖著的水雷碰上敵艦,從而達到攻擊目的。
最初隻是在軍艦艦尾綁縛1根繩索拖曳水雷,到後來發展為綁縛2根,各與軍艦成30度角,比綁縛1根的效果要好。另外還有一種設計,在蒸汽小舢板上安裝8-9米長的鐵杆,將小型水雷綁縛在鐵杆的杆首,平時鐵杆縮在艇中,接近目標後驟然伸出,“掣杆發之”,以攻擊敵艦,這種爆炸武器被稱為杆雷,搭載杆雷的小艇則叫作杆雷艇。拖雷艇經過多方試驗後,發現存在使用難度大,成功率小,危險係數高等負麵因素,因而沒有被大量采納運用,隻有俄羅斯等一些國家早期進行了裝備,而杆雷艇雖然較拖雷艇更為可靠,但是這種小型船艇要攻擊敵艦,必須冒著槍林彈雨突擊到離目標極近的距離上,危險性很大,而且因為杆雷艇的碰杆長度有限,杆雷觸發爆炸時產生的巨大餘波,很可能波及近在咫尺的己艇,“杆之長度有限,即能掩擊,慮難自全”,頗有一些自殺武器的意思。
因而各國海軍對這種搞不好就會玉石俱焚的玩意也都不同程度持有保留態度。拖雷、杆雷,這兩種不夠成熟的海戰武器,可以看作是近代發展水中自航爆炸性武器的開端,很快,一種在兵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水雷就出現了。
羅伯特·懷特黑德,是英國一個棉花漂白商的兒子,自幼就對機器設備有股子天生的興趣,14歲時曾跟隨一個工程師充當學徒,周遊歐洲推銷紡織機械,眼界為之大開。
1856年開始,落足在奧地利一家機械公司擔任工程師、經理,意奧戰爭期間這家公司受命為奧地利海軍大量製造提供艦船機械設備,懷特黑德於是藉此開始涉足海軍技術領域。得到好友奧地利海軍上校盧俾士有關魚形機動水雷設想的啟發。
1866年,懷特黑德在奧地利的飛雄門成功製造並試驗了世界上第一條自航的水雷,據目擊者記錄,這個鋼製細長的水雷兩頭尖銳,外形非常像海豚或魚,當時中國因此就將這類魚型的水雷命名為魚雷,漢語中的魚雷一詞就這樣誕生了,在後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魚雷專業的教材中,對這一命名的來由有十分精彩的記述,“……其身圓長,前後體尖,頭有圓嘴,後有雙輪,能以行駛。似魚有翅有尾,能自上下,駛行水中,如魚之遊泳,有魚之形,有雷之力,行速力猛,能擊沉敵船,故謂之魚雷”。
現在看來,當時懷特黑德試製的這條魚雷已經初步具備了現代魚雷的許多重要特征,魚雷的頭部可以使用裝滿炸藥的戰雷頭,或者采用訓練用填充砂石的操雷頭,魚雷中部則是壓縮空氣艙,中國稱為天氣艙,儲存在內的壓力為167千克/平方英寸的壓縮空氣通過帶動尾部的雙缸V形發動機,驅動僅有的一個螺旋槳葉轉動,從而達到自航的效果。
盡管這種魚雷的射程僅僅隻有200米左右,定深和航向控製等設計上都存在很多不足,但畢竟這是水中兵器發展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圓了人類千年以來關於自航武器的夢想,這種能夠自己航行、主動出擊攻敵的特殊水雷讓各國海軍界為之震驚,懷特黑德和他的魚雷由此名載史冊。由於魚雷能夠直接威脅當時軍艦防護最為薄弱的水下部分,世界海軍的艦船設計、戰術思想、作戰樣式受此影響,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懷特黑德的英語單詞直譯成中文的意思是白頭,因而懷特黑德魚雷在中國又被稱為白頭魚雷。經過對最初型號的不斷改進,白頭魚雷的設計漸趨成熟。
1872年,懷特黑德在奧地利飛雄門開設專門的魚雷工廠,開始批量生產魚雷,懷特黑德的母國英國也不惜重金購得專利,在烏理治兵工廠製造白頭魚雷。其他如俄國、法國等國也看到了魚雷武器的使用前景,紛紛解囊購入,並開始自行仿製,在各國五花八門的白頭魚雷翻版、盜版型號中,最卓有成效的是德國。設計製造的起初,白頭魚雷外殼的材料使用的是鋼,鋼雖然材質堅硬,但是不耐腐蝕,經常性地浸濡水中,雷殼不可避免地會被鏽蝕,對於需要頻繁在水中練習發射和回收的魚雷,這個缺陷是令人頭疼的。
當時以冶金工業聞名於世的德國,在金屬鑄造加工技術方麵足令各國無法望其項背,德國刷次考甫工廠在分析、仿造白頭魚雷的基礎上,對雷殼的材料進行了更換,舍棄容易鏽蝕的鋼鐵,嚐試改為使用一種特殊的材料,磷銅,即在克虜伯公司用於生產火炮的炮銅內加入磷青,從而去除銅材內的雜質,使得銅質更為堅綿耐腐蝕,這種磷銅的製造方法在德國是不傳之密,似乎是可以要對應被稱為白頭的英國魚雷,中國史籍中給可靠耐用的德國刷次考甫磷銅魚雷取了個略顯古怪的名字,黑頭魚雷。白頭、黑頭成為了近現代世界上兩種最負盛譽的魚雷類別,二者間此後不斷在魚雷的性能方麵展開競賽,為魚雷兵器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魚雷誕生後不久,即引起各國注意,開始大量進入各國海軍。魚雷的使用方法,起初大都是在船麵設置發射槽,或者直接借助原始的魚雷發射架拋射到海中,甚至幹脆由人來驅動發動機轉動後扔到海裏,之後才逐漸開始采用管裝發射裝置,即魚雷發射管。
1876年,英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專門以魚雷作為主戰武器的軍艦,“閃電”號,這艘排水量僅有325噸的小艇,開創了艦船史上一類新型的艦種,魚雷艇,“閃電”號長2576米,寬328米,吃水157米,采用汽車式鍋爐,主機功率338千瓦,擁有在當時海軍中非常驚人的19節的高航速,這種高航速的設計是19世紀乃至現代魚雷艇的共同特征,與魚雷艇的使用戰術有密切關係,攻擊時高速突襲,發揮出其不意的效果,而且能逃避敵方火力的攻擊。
由於魚雷艇自身武器單一,萬一沒有命中目標,撤退時更需要極高速度,飛奔絕塵而去,因而乘坐在魚雷艇中頗有一點現代衝鋒舟、摩托艇的感覺。從外形看起來,這艘小船的船體部分就是豪華的機動汽艇,然而艇首甲板上赫然出現一個看似比較怪異的魚雷發射管,魚雷艇後方還有個奇特的小型司令塔,在艇的中部兩側,露天各有一輛魚雷運輸車,裝填時沿著軌道將這裝載魚雷的小車推至魚雷管後部進行裝填。
顯然,“閃電”的設計並不適合實戰,因為在露天甲板上設置魚雷運輸車是極為危險的事情,高速航行時,在艦麵工作的人員會遭受風浪和敵方炮火的雙重威脅,實際上,“閃電”隻是魚雷艇這一新艦種的驗證艦,屬於概念性武器。在此基礎上,1878年,英國第一種成熟型的魚雷艇誕生出來,法、俄、意等傳統海軍強國也緊隨其後,建造裝備魚雷艇。
19世紀中期之後開始誕生的魚雷艇,主要分為大艇、小艇兩種,大艇噸位較大,除了魚雷發射裝置外,一般還配有數門小口徑的速射炮作為自衛武器,這種艇的一支後來逐漸發展進化為近代驅逐艦,而小型魚雷艇噸位小,載煤有限,而且不耐波濤,自航能力差,通常是附帶在大型軍艦或專用躉船上一起出海,到達作戰海域後吊放至水中,發揮奇兵的作用。
隨著魚雷和魚雷艇的出現,世界的海洋上開始更加熱鬧起來。但是需要引起今天注意的是,當時的魚雷兵器雖然威力巨大,但可靠性並不樂觀,偏離航向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甚至1879年智利和阿根廷的海戰中,還出現了發射出去的魚雷自己掉頭跑回家自擺烏龍的離奇事件。而且,早期的魚雷射程普遍較短,高速發射時一般在200到300米左右,低速發射時可以達到500米,在槍林彈雨中,要逼近到如此近的距離上發射魚雷,顯然對發射人員的心理素質有著極高的要求,英國海軍章程就明確規定,“雷艇必用敢死之士”。
除了射程短、航向不準外,當時的魚雷定深也極為繁瑣複雜,必須統一在維修車間進行定深後再裝上艦船,作戰過程中就無法再調校定深,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魚雷命中的精度。盡管有諸多不足,但是魚雷作為19世紀海軍中最新潮、最具威力的武器,開始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並對火炮這一傳統的海上利器提出了挑戰。
魚雷艇進入中國
兩次鴉片戰爭之後開始洋務自強運動的中國,一朝主動打開國門,對外來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之強,可能遠遠超出今天人們的想像。由李鴻章等一批地方實力派官僚的發起、推動,中國從一個落後的封建古國,開始艱難地向國際政治舞台邁步,國內生活各個方麵也都緩慢地開始了變化,各項近代軍工業、民用工業紛紛舉辦,中國最早的近代工業基礎由此奠定,東方巨獅緩緩醒來。但令人扼腕的是,這場自下而上的大改革,因為麵對著過於強大的阻力,注定永遠無法觸及國家政治製度方麵,最終留於表麵,“自商鞅、王安石變法而誅絕,後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悅。
今各國一變再變,而蒸蒸日上,獨中土以守法為兢兢,即敗亡滅絕而不悔,人耶?!天耶?!”(李鴻章語)短短30年的時間,一代人的努力隨之灰飛煙滅。今天的人們反思洋務運動的功過,痛心改革失敗之餘,不應遺缺的是對那些先行者們艱難努力的尊敬。
在以軍事自強為核心的洋務運動早期,中國對於世界軍事領域的新發明、新武器保持著極高的關注度,緊追世界潮流。1874年10月,北洋大臣李鴻章受邀,在天津大沽口參觀俄國軍艦時,第一次見到了發射魚雷的表演,立刻為這種新式武器所折服。
中國自建設近代海防開始,在購造西式軍艦的同時,就曾采購和仿造過大量的水雷用於要港防禦,深知水雷的驚人爆炸威力的李鴻章,突然看到了一種能夠自己航行攻敵的特殊水雷,不啻於如獲至寶,這以後,李鴻章變成了中國高層官場著名的魚雷迷,中國近代海軍的魚雷裝備工作經他的一手推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1879年,中國向英國定造“超勇”級撞擊巡洋艦,承造軍艦的阿姆斯特朗公司最初許諾,這級巡洋艦上會裝備新潮的艦載小型魚雷艇,這或許是李鴻章決策購買這些軍艦的先決要素之一,但令人失望的是,後來在“超勇”級軍艦的建造過程中發現,過小的艦體無法承載魚雷艇,遂被迫折中變通,更改為搭載體量更小,僅有12噸的杆雷艇。這次挫折,可以看作是中國購買近代魚雷艇的最早嚐試。
1880年,中國特使徐建寅、李鳳苞在德國洽談定購大型鐵甲艦時,同步向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定造了2艘魚雷艇,是為中國購買魚雷艇的開始。這兩艘魚雷艇為同級,是德國建造的第一型采用魚雷發射管裝置的魚雷艇,排水量28噸,長2682米,寬305米,吃水102米,裝有一座小型的汽車式鍋爐、一台往複式蒸汽機,功率478千瓦,單軸推進,航速182節,煤艙容量12噸。
艇上的主要武器是1具355毫米口徑的魚雷發射管,安裝在艇首甲板上,可作150度旋轉,使用的是黑頭魚雷,不過艇上還依依不舍配備了4個杆雷發射裝置,另外裝備有1門用作近距離防禦武器的37毫米哈乞開斯五管速射炮,全艇編製人數為16人。因為資料匱乏,今天的我們已經無從查考這級魚雷艇的外形資料,萬幸的是,中國特使徐建寅在私人日記中詳細記載了它們誕生的經過,使得我們對中國這第一代魚雷艇的誕生情況能有一手的了解。兩艘魚雷艇的建造方法是,先搭建木模,再裝配鋼製肋骨和船皮板,然後將木模撤去。建造所使用的材料均為克虜伯公司製造的優質鋼,每塊鋼材都必須接受中國監造人員的詳細檢查,還要經過鍍鋅工藝處理。
001882年夏天,伏爾鏗船廠用輪船將兩艘小魚雷艇從司丹丁拖至瑞納門海麵航試,並測試魚雷和各種兵器,結果令人滿意。遂將2艘小艇逐件拆解後運到中國,後來在工程師英國人葛蘭德、安的森的指導下,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在天津大沽船塢組裝成功,分別命名為“乾一”、“乾二”。這兩艘中國最早的魚雷艇,因為噸位較小,主要用於天津白河水域的防守,並不出遠海作戰,在此後的中國海軍曆史中也很少露麵。
由這兩艘小型魚雷艇開始,北洋海防購買魚雷艇的步子一邁而不可收。李鴻章接連要求在新購的“定遠”級鐵甲艦和“濟遠”級穹甲巡洋艦上都裝備艦載小型魚雷艇,其中“定遠”、“鎮遠”鐵甲艦各搭載2艘,分別命名為“定一”、“定二”、“鎮一”、“鎮二”,4艇為同級,均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建造,艇體鋼製,排水量157噸,艇長1974米,寬259米,吃水107米,采用1座汽車式鍋爐、1座蒸汽機,單軸推進,功率147千瓦,航速15節,主要武器為2具355毫米魚雷發射管,艇上共配備2枚黑頭魚雷。
因為“定遠”級軍艦有大量圖紙、照片存世,因而她所搭載的這級魚雷艇也是我們目前所能夠掌握到外觀情況的最早的一級中國魚雷艇,根據線圖分析,這型小噸位的魚雷艇采用的是成熟的全封閉設計樣式,整個外觀洗練整潔,像極了現代潛艇,這恰恰就是19世紀中後期魚雷艇的典型特征,艇上所有的人員都在內部活動,甲板之上看不到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