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魚雷艇(2 / 3)

雷艇的首部是前低後高的龜甲狀甲板,利於破浪,在龜甲狀甲板的末端中央連接著一個碉堡狀的司令塔,魚雷艇的操縱駕駛、魚雷發射都在這個有裝甲保護的部位裏完成,而在裝甲司令塔兩側,龜甲狀甲板末端左右各有一個蚌形開口,用來將魚雷運往布置在艇首左右的兩具魚雷發射管內。

司令塔之後的艙麵是中間高兩邊坡的穹頂型,便於排水,甲板上除了煙囪和機艙棚外基本沒有多餘的設施,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魚雷艇的煙囪一般都不布置在艇的中線上,因為艇麵甲板本就不寬,如果在中央設置一個煙囪,肯定會妨礙到魚雷的搬運和裝填,因而“定遠”級軍艦的艦載艇和所有的德係魚雷艇一樣,將煙囪設計得偏離船的中線,布置在接近魚雷艇右舷的位置上。

與“定遠”級這四艘小型魚雷艇設計一樣的是,在“濟遠”級穹甲巡洋艦上也搭載有2艘同型的魚雷艇,後來有學者認為,2艇的名字是“中甲”、“中乙”。

就在北洋大張旗鼓購買新潮兵器魚雷艇的同時,中國官場上還有一位同樣癡迷這種水中兵器的封疆大吏,當時的兩廣總督張之洞和北洋大臣李鴻章一樣,也是個標準的魚雷迷。

1882年,趁北洋在德國定造鐵甲艦之際,繼北洋的“乾一”、“乾二”之後,兩廣也向德國伏爾鏗廠定造了3艘魚雷艇,分別取名為“雷龍”、“雷虎”、“雷中”,3艇為同級,全封閉樣式,排水量為58噸,艇長3353米,寬396米,吃水168米,采用1座複合式蒸汽機,2台鍋爐,單軸推進,功率661千瓦,航速185節,,煤艙容量10噸,艇首左右各有一具355毫米魚雷發射管,共配備3枚黑頭魚雷,另外裝備2門37毫米哈乞開斯五管速射炮,全艇編製20人。

由於小型魚雷艇不可能自行遠航回國,這批魚雷艇後來被拆散後搭附北洋的“定遠”級鐵甲艦順道回國,在廣州交卸後由廣東黃埔船塢進行組裝,但是組裝結束後測得航速要比最初下降將近4節。

似乎是要搶李鴻章北洋的風頭,就在李鴻章隨軍艦購入一批艦載魚雷艇時,1884年,張之洞再度向德國發去訂單,在德國挨呂屏什好船廠一口氣定造了8艘魚雷艇,索性用傳統的伏羲八卦分別命名,稱為“雷乾”、“雷坤”、“雷離”、“雷坎”、“雷震”、“雷巽”、“雷艮”、“雷兌”,這批八卦魚雷艇為同級,屬於鋼製單雷艇,即隻有一個魚雷發射裝置的魚雷艇,排水量26噸,艇長26米,寬358米,吃水數據不明,主機功率308千瓦,航速195節,武器為艇首的1具355毫米魚雷發射管。在德國造成後同樣拆解運輸回國,在廣東黃埔船塢組裝。一時間,北洋、粵洋魚雷艇無處不在,李鴻章、張之洞共同促成了魚雷艇兵器進入中國的風潮。

購艇活動的繼續

19世紀中後期新出現的魚雷和魚雷艇兵器,對海軍專業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和傳統的軍艦不同,魚雷艇上無法容納太多的人員,而且魚雷兵器操縱複雜,無論是瞄準、調校方位、深度以及發射,難度都大大超過火炮等兵器,這就要求在艇的官兵必須非常精幹,都得極為熟悉自己的業務技術。同時,魚雷和魚雷艇的戰備保養,以及定深等工作同樣需要專業技術人員來擔當。因此,購買魚雷艇的早期,在李鴻章等官僚一手創辦下,魚雷艇官兵和技術工程人員的培養工作也隨之開始。

1877年,福州船政派出第一批海軍留歐學生,其中留學法國學習造船的部分學生,專門進行了魚雷和魚雷艇構造知識的專門培訓。

1880年,北洋在德國洽談定造“乾一”、“乾二”魚雷艇以及“定遠”級鐵甲艦時,李鴻章專門從天津機器局等處抽調了技術工人,有針對性地派往伏爾鏗和刷次考甫工廠,學習魚雷和魚雷艇的修造,次年福建第二次派出海軍留學生時,也同樣派出海軍學生前往德國刷次考甫魚雷工廠實習。在此期間,北洋還派出一批海軍軍官前往德國,學習魚雷艇駕駛專業,後來這批人員大都成為北洋海軍魚雷艇的管帶。在向國外派出留學生的同時。

1881年李鴻章指令直隸候補道劉含芳在山東威海著手創辦魚雷營,集中操練購買的魚雷艇,並開始大批培養魚雷專業軍士和水兵,後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也開設專門的魚雷專業,這一切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大規模裝備魚雷艇的活動預先進行人員儲備。

正當中國近代海軍建設如火如荼開展著時,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馬江鏖戰,福建船政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海戰中,法國艦隊派出了最新銳的海戰武器魚雷艇向中國軍艦發起攻擊,其中法國45號魚雷艇更是發射魚雷重創了福建船政水師的旗艦“揚武”號。

此後不久,南洋水師南下增援福建的5艘軍艦,在浙江石浦和法國艦隊展開激戰,海戰中法國艦隊再次使用魚雷艇向中國軍艦突襲。盡管這兩次海戰中,英勇的中國海軍將士奮勇還擊,擊沉擊傷了全部來襲的4艘法國魚雷艇,但是波濤之中掣電而來的這種新式武器,給中國海防帶來的震動無疑是巨大的。

中法戰爭結束後不久,著名文學家張愛玲的祖父,署理船政大臣張佩綸隨即上奏清廷,首先指出“(魚雷)實有開溟跋浪之奇,激電驚霆之勢,馬江之役,法有魚雷而我無之,深受其害,至今尤痛定思痛也”,隨即提出為福建購買一艘伏爾鏗製造的頭等出海大艇,以及一批刷次考甫魚雷的請求,並表示所需款項將全由閩浙兩省自行籌措,不占用中央財政經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佩綸在奏折中還提出了一個頗有遠見的計劃,即等這艘魚雷艇購回後,福建船政將按樣仿造一批,在馬尾對岸的烏龍江內進行編隊訓練,奏上不久,清政府很快就予以批準。

福建定造的這艘魚雷艇,屬於頭等的大型出海魚雷艇,即近現代驅逐艦的始祖,由於德國造船工業從來沒有建造過這麼大的魚雷艇,底氣不足使得伏爾鏗船廠表示放棄訂單,這筆5萬7千兩白銀的單子最後轉給了以造魚雷艇聞名世界的挨呂屏什好船廠,廠方不敢怠慢,組織大量熟練技術工人,開始了德國造船工業史上第一艘排水量突破100噸的魚雷艇的建造。這艘大型魚雷艇後來被命名為“福龍”,英文譯名FULUNG。

在德國檔案內被稱為S10,排水量120噸,艇長4275米,寬5米,吃水23米,動力係統為一台三脹式蒸汽機,和一座汽車式鍋爐,單軸推進,航試時測得功率高達1439千瓦,航速為驚人的242節,煤艙標準容量145噸,最大容量24噸。龜殼狀的艇首左右各有1具355毫米魚雷發射管,除標配的2枚刷次考甫魚雷外,還另有2枚備用魚雷。艇首之後是一座碉堡狀的司令塔,用來操縱駕駛和控製前部的2具發射管,在“福龍”艇的後部甲板上,還有1具可以旋回的14英寸魚雷發射管,配合這個發射管,在附近另有一座備用裝甲司令塔,兩座裝甲司令塔均可以用於操縱軍艦,司令塔頂部還各裝備1門37毫米哈乞開斯五管速射炮。因為“福龍”艇體積較大,不便於拆卸回國組裝,所以在“福龍”艇上還架設有3根桅杆,用於揚帆遠航。1886年9月24日,在德國海軍官兵駕駛下,“福龍”艇到達福州交船,中國擁有了第一艘頭等魚雷艇。

繼張佩綸之後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裴蔭森,以在任期間造船成就突出而聞名,1885年就開始委派曾留學德國的工程師陳才瑞創辦船政局魚雷廠,自行生產黑頭魚雷,“臣等深維魚雷為海防製勝利器所必須,中國能自製造始足以張我軍威”。“福龍”艇回國後,裴蔭森立刻上奏清廷,請求下撥經費,仿造一批,後因經費無著,一直沒有進展。

1890年,新任船政大臣卞寶第認為,魚雷艇作戰講究成隊出擊,福建僅有的這一艘魚雷艇過於單薄,在沒有能力繼續購買或建造的情況下,不如撤去,無論南洋北洋,隻要出6萬兩銀子就可以拿走,所得的錢充作閩江口的海防經費。很快,“福龍”艇便北上而去,編入了財大氣粗的北洋名下。

“左一”號魚雷艇

張佩綸這個未來的女婿購買的頭等魚雷艇當時令李鴻章極為羨慕,1886年,與在向歐洲購買“致遠”、“經遠”級巡洋艦幾乎同時,北洋海防開始了一輪集中購買魚雷艇的行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英國定造的大型魚雷艇,這艘後來被命名為“左隊一號”(簡稱左一)的魚雷艇,由英國著名的魚雷艇製造廠家亞羅船廠建造,排水量略小於“福龍”號,為90噸,外形尺寸也略小,艇長3901米,寬381米,吃水191米,動力係統采用的是一台立式三脹蒸汽機,和一座汽車式鍋爐,單軸推進,功率735千瓦,航速238節,煤艙標準載煤12噸,最大載煤20噸。

比較特別的是,這艘英國建造的魚雷艇並沒有使用老家產的白頭魚雷,裝備改成了德國刷次考甫的黑頭魚雷,艇首左右各設一具355毫米魚雷發射管,艇後部甲板上另有一具可以旋轉的355毫米魚雷發射管,此外裝備了2門37毫米哈乞開斯五管速射炮,全艇編製25人。由於考慮可以隨同“致遠”、“經遠”級4艘軍艦一起被拖帶回國,為節省經費,“左一”魚雷艇建造時降低了某些遠航的技術要求,艇上隻加裝了一根桅杆,建成後的“左一”由“來遠”艦使用鋼纜拖帶回國,航行過程中鋼纜多次脫落斷裂,險象環生,最終於1887年12月平安到達祖國。

對於“左一”號魚雷艇更多的情況,當時上海出版的英文報紙《北華捷報》曾登載過一篇令人身臨其境,頗有價值的報道,:“在它的船頭有兩具刷次考甫魚雷發射管,第三具魚雷發射管被安置在船尾的甲板上,每枚刷次考甫魚雷重約270千克,長約46米,做過最先進的技術改進。船頭的魚雷入射角為7度,通過空氣壓力發射。

船尾的魚雷采用火藥動力發射,魚雷發射艙采用電力控製,魚雷發射管定位在旋轉軸上,幾乎可以全方位發射。同魚雷相連的是一個能顯示敵艦速度的導航裝置。甲板上有7門機關炮,其中3門是4磅彈的格林炮,還有1門機關炮被裝在指揮塔頂端。艇長在指揮塔裏可以指揮船的一切行動,包括發射船頭的魚雷。指揮塔中的控製杆、話筒和方向舵相互離得很近。和其他船一樣,它使用電力照明。它利用蒸汽拉響船笛。船的煙囪是雙層設計,無論內層有多麼熱,外層的油漆也不會受熱剝落。”

北洋這次魚雷艇大采購計劃的另外部分,是向德國伏爾鏗船廠定購了5艘魚雷艇,先後拆散運輸回中國組裝,後來這批艇分別被命名為“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各項參數基本一致,屬於同級。這級艇的體形比較大,僅次於頭等出海魚雷艇,排水量74噸,艇長3371米,寬351米,吃水107米,“左二”、“左三”主機功率248千瓦,航速138節,其餘3艘功率325千瓦,航速155節。

這級艇的主要武器是安裝在艇首左右兩側的2具355毫米魚雷發射管,以及兩座司令塔頂部的2門37毫米哈乞開斯五管速射炮。根據目前保存在國內的一張“右一”魚雷艇圖紙來看,這級艇外觀和當時的封閉式魚雷艇類似,艇首是龜甲狀甲板,煙囪偏離艇體中線,安裝在靠近右舷的位置,以方便裝填魚雷,艇上共有2處司令塔,一座位於艇首龜甲甲板末端,另一處在艇尾部。此外,艇上還有一處露天的雙聯舵輪和一座露天磁羅經,可能是用於平時操艦航行。

最為有價值的是,圖紙上給出了當時魚雷艇的內部情況,從剖視圖上可以清楚看到內部魚雷發射管的安放方式,令人驚訝的是,在內部空間狹小如潛艇,排水量僅有幾十噸的魚雷艇上,竟然在尾部單獨設置了裝修考究的艇長生活空間,還配有豪華氣派的會客室。士兵連起碼的居住環境都難以保證,而艇長卻能獲得如此之大的個人生活空間,等級森嚴的西方海軍傳統在這裏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1879年最初邁出購買西式魚雷艇的步伐,到1888年“左隊”、“右隊”等魚雷艇陸續回國,北洋海防轄下擁有了中國沿海最強的魚雷兵力。回顧將近10年的努力,李鴻章誌得意滿得稱“練成魚雷艇十餘號,可備輔翼鐵艦之用,為各省所未有”。

雷行北洋

隨著炮船、鐵甲艦、巡洋艦、魚雷艇等各類艦隻的逐日增多,北洋海防實力很快躍居沿海各處第一,成為內定的國家海軍人選。1888年10月,清政府頒布《北洋海軍章程》,標誌著北洋海軍的正式建軍。

根據《北洋海軍章程》記載,納入北洋海軍正式編製序列的魚雷艇實際隻有6艘,即“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他們單獨編成為魚雷營,營製模仿淮軍陸軍的組織方式,以每艘艇作為一營,分別由王平、李仕元、徐永泰、劉芳圃、曹保賞等管帶,其中除王登雲是天津水師學堂魚雷專業畢業外,其餘均為曾留學德國的魚雷專業學生出身,但是因為魚雷艇人數編製較少,各艇的管帶大都隻是都司、守備等低階。

其他如“定遠”等艦的艦載艇“定一”、“定二”;“鎮一”、“鎮二”;“中甲”、“中乙”均沒有單獨列編,如果將這些魚雷艇以及稍後調入北洋海軍的“福龍”魚雷艇都點算在內,那麼北洋海軍成軍後魚雷艇總數應當為13艘。

號稱東方直布羅陀的旅順軍港,是洋務運動時期中國興辦的一項規模空前的國防建設工程。最初為法國工程師承辦,後由李鴻章的親信部下,袁世凱的叔父袁保齡主持,建造工作開始於1880年,主要目的是為北洋新式艦隊提供一個全麵的維修、保養基地,在構建龐大的炮台工事群,修建開挖大型船塢、港池同時,與魚雷艇配套的相關設施也同步施工建設。除了專門用於保存魚雷的倉庫、維修保養以及調整定深的魚雷工廠、停靠魚雷艇的小石碼頭等專門設施外,旅順基地內還建設了蔚為壯觀的魚雷艇岸上倉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