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嘉隆後的散曲作家們 (5)(2 / 3)

同時俞琬綸、袁於令、徐石麒、黃周星、張瘦郎、王屋等,也有曲子流傳。唯都不甚重要。琬綸字君宣,長洲人,萬曆癸醜進士,官衢州西安知縣,有《自娛集》(《自娛集》有明刊本)。他的散曲,知音者每譏其出調落韻,唯也嚐加以改作,蓋取其內容也(見《太霞新奏》)。袁於令散曲,極罕見。《太霞新奏》嚐載他的《代周生泣別阿蟬》一套,亦多庸語,並不怎麼清秀。徐石麒(1578—1645)號坦庵,有《坦庵六種》(《坦庵六種》有明刊本),其散曲也是鄰近典雅派的。黃周星(1611—1680)字九煙,上元人,有散曲集(黃周星散曲有清初刊本),附於他的別集之後,其作風和時人並無殊異。張瘦郎字野青,石陽人,有《步雪初聲》(《步雪初聲》有明刊本,有近人盧氏刊本),馮夢龍為之序。楚人能曲者少,故馮序有“楚人素不辨冰青,得此開山,尤為可幸”。瘦郎的曲子,時習甚深,是伯龍的肖子的一流。王屋字孝峙,嘉善人,作《蘖弦齋詞箋》(《蘖弦齋詞箋》有明刊本),後附《黃鶯兒》八十餘首,卻是馬致遠、張小山、馮惟敏的一派,唯曲語卻並不清新有力耳。

民間歌曲,在明代生產了不少,也像今日的小唱本似的,坊肆間常常有單本出售。這些唱本,今日所見,最古者為成化間金台魯氏所刊的《四季五更駐雲飛》、《題西廂記詠十二月賽駐雲飛》、《太平時賽賽駐雲飛》及《新編寡婦烈女詩曲》(《四季五更駐雲飛》等四種有成化刊本,北京圖書館藏)等,幾全以小令為主體。《盛世新聲》、《雍熙樂府》諸書,無名氏所作令套,其中也多來自民間的東西。唯自中葉以後,民曲流行更多,而收集之者卻反少見。不知埋沒了多少絕妙好詞!唯坊肆中所刊戲曲選本,間也附有流行歌曲若幹首,當都是當時市井裏傳唱最盛的。詞人們也有擬仿此類歌曲的作風者。在這些坊刊劇選裏,所選載的民間歌曲,種類並不怎麼多,大都是聚集同調的曲子若幹首以成一“選”的,正和《駐雲飛》的單刊本情形相同。

這可見民間的唱調,雖帶地方性與時代性,卻最趨向於單一化。民間唱熟了那些調子,便老是愛唱他們,並不樂有新曲。在其中,有所謂《劈破玉歌》的,有所謂《羅江怨》的,還有所謂《耍孩兒歌》、《急催玉》、《鬧五更》、《哭皇天》等,在萬曆左右都最為風行。沈德符說:“嘉、隆間乃興《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哭皇天》……之屬,不過寫淫媟情態,略具抑揚而已。”此外更流行著《黃鶯兒》、《掛枝兒》等的小曲。這些小曲調,為了未曾招得文人雅士們的青睞,至多隻是被民眾們隨口而出的歌唱著,或為妓女們采用來娛俗客,故尚能保持著她們的新妍與活氣,反要比較梁伯龍、沈伯英、張伯起、王百穀他們的令套,更為美好自然。淩濛初說:“今之時行曲,求一語如唱本《山坡羊》、《刮地風》、《打棗竿》、《吳歌》等中一妙句,所必無也。”是當時的人已把“民曲”估計得比文人曲更高的了。

今所見的《劈破玉歌》(《時尚古人劈破玉歌》見於明萬曆版《玉穀調簧》。又《劈破玉歌》,見萬曆版《詞林一枝》),以詠唱諸傳奇的故事為大宗,大略頗像明初流行的詠《西廂記》故事的百首《小桃紅》。始舉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