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級戰列艦(3 / 3)

“蘇聯”級的豎直煙囪頂部帶有防雨罩,外觀比較陳舊,和流暢的艦體線形不太相稱。

關於“蘇聯”級的動力裝置配置曾經有許多誤解,最深刻的當數“使用了110324千瓦,渦輪-電動動力”一說。當然西方的這種誤解並不是空穴來風,它起源自1938年9月5日蘇聯政府通知英國自己準備建造戰列艦的一份正式照會。在這份通知中,蘇聯把23型縮水為44190噸、242米X363米X915米,采用110324千瓦汽輪-電動動力的條約型戰列艦。雖然後來有許多情報說明了23型的真實情況,但所謂的電動裝置直到今天仍然在一些文章中不斷出現。

另一個普遍的誤區是對23型3軸布局的錯誤解釋。許多西方資料稱蘇聯曾經在蘇德蜜月期間獲得了“俾斯麥”級的圖紙,並根據“俾斯麥”的設計將原有的4軸方案改為3軸。這個說法是沒有根據的,其實第四設計局1936年下半年的初步設計中就采用了三軸布局,原因還是普列賽係統寬度太大,沒有足夠的艦內空間並列安置4台重型渦輪機,隻得采用3軸布置。迄今為止,仍然沒有任何確切資料證明23型曾經根據德國戰列艦布局進行修訂設計。

23型的最初多設備設計采用了單主舵+雙副舵形式,但是在後來的船模試驗中發現,一旦主舵被卡死,副舵根本無法修正艦體偏航。經過討論,最終於1939年確定采用雙主舵係統。預計的戰術直徑約45個船長,即1170米左右。“蘇聯”級油艙貯油量5280噸,不同航速下的續航力如下:1890海裏/28節、4300海裏/21節和6300海裏/145節。輔機是4台單台功率1300千瓦的渦輪發電機組和4台單台功率65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組。

“蘇聯”級的長艏樓尾部設置了2個飛機庫,可以搭載6架КОР-2水上飛機,後甲板上有2座飛機彈射器和2座吊車。

防護性能

23型采用了極為強大的裝甲和水密防護結構,其裝甲總重達23306噸,甚至超過了裝甲重23262噸的“大和”級。“蘇聯”級的裝甲防護體係為獨特的不完整雙裝甲艙式,結構及其複雜,在中央的主裝甲艙前後裝甲隔牆外,還分別布置有1道厚度更大的外圍艏艉裝甲隔牆。在艏部和艉部的兩道裝甲隔牆間,仍然布置有側裝甲帶和水平裝甲。這樣看,“蘇聯”級的裝甲防護體係仍然可以算得上重點防禦類型,但其有效防護體積顯然比一般的但裝甲艙式更大更有效。

主裝甲艙裝甲厚度及結構如下,主裝甲帶全長1484米,從一號炮塔前的第64號龍骨延伸至3號炮塔後的196號龍骨,占水線長度的57%左右。裝甲帶高627米,其中177米位於設計水線以下。由於預計的彈著角不同,裝甲帶的厚度也按照命中角度進行了厚薄不同的分布設計。動力艙外側的裝甲帶厚375毫米/傾角5度,2號炮塔彈藥庫處側裝甲厚度增加到390毫米,2號炮塔和1號炮塔之間裝甲帶厚406毫米,1號炮塔彈藥庫外側舷裝甲加強到420毫米。406和420毫米裝甲帶的長度分別為175和11米,3號炮塔彈藥庫側裝甲相應削薄至380毫米。

主裝甲艙前後裝甲隔牆厚度分別達到了230和365毫米。在艦首30號龍骨位置,還有一道厚285毫米的2號大角度傾斜橫隔牆,2道艏橫隔牆間的水線側裝甲厚220毫米,可以抵禦203毫米彈的攻擊。3號炮塔彈藥庫處的側裝甲帶一直延伸到2號艉裝甲隔牆,2號隔牆裝甲厚度不均,從上至下依次為180、365和360毫米。“蘇聯”級的裝甲板全部使用了比較堅固的企口連接。

“蘇聯”級的水平防護由3道甲板構成,最上麵是25毫米厚的首樓甲板,155毫米厚的上甲板作為主水平裝甲板,下麵則是50毫米厚的中甲板。前後司令塔裝甲厚度分別為425和220毫米,桅樓上的信號艦橋有75-100毫米厚的裝甲防護。

“蘇聯”的水下防護體係也是混合式的,其64-153號龍骨間是普列賽雙重圓筒式防魚雷係統,全長123米。圓筒舯部深度達815米,艏艉減少到70米。由於普列賽係統寬度太大,不利於艦體水下線形的平滑過渡。“蘇聯”級因此將艉部153-170號龍骨間改成多重防魚雷艙結構。圓筒外板厚11毫米,內層的兩道筒壁厚7毫米,中央圓筒直徑315米,外麵包著一層12米左右的油-水層。內部沒有重型裝甲防魚雷縱隔牆,隻有一道10毫米厚的放水支撐板和一道35毫米厚的輕裝甲縱隔牆。艦底為雙重縱骨結構,主炮彈藥庫下部是三重底,有一定的防爆能力。

按照設計要求,“蘇聯”的裝甲可以抵禦406毫米穿甲彈和5000米高空投擲的1000公斤炸彈的攻擊。其水下防禦係統更是強大無比,防魚雷係統能夠防禦750公斤TNT的水下爆炸!設計師們認為,“蘇聯”級還可以達到任意相鄰5艙進水或艦底命中2條魚雷不沉沒,1舷命中3條魚雷不喪失戰鬥力的驚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