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丹後級戰列艦(1 / 1)

俄國丹後級戰列艦

該艦原是俄國太平洋第一分艦隊的“波爾塔瓦”號戰列艦,1904年12月5日在旅順口戰役中被日軍從203高地發射的炮彈擊中前後炮塔,1發280毫米口徑炮彈又貫穿了水線,從而造成擱沉。1905年1月2日被日軍俘獲,但在從旅順碼頭拖航至港外時進水沉沒。而後,該艦被打撈出水,拖往日本,經佐世保到達舞鶴,並在舞鶴海軍工廠進行修理。

8月22日更名為“丹後”,加入日本海軍,艦級列為一等戰艦。1907年11月修理工作完成,該艦重新服役,隸屬於舞鶴鎮守府。1912年8月28日被列為一等海防艦。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俄國抱怨參加進攻青島德軍的兵力不足,同為協約國的日本遂於1916年4月4日將該艦返還給了俄國,同日從日本海軍中除籍。

波爾塔瓦級戰列艦是俄國為與英國爭奪在朝鮮的利益而在1892年開始建造的一級戰列艦,該級艦的設計承襲了法國的造艦思路,高幹舷平甲板以及從艦首延伸至艦尾的薄裝甲是其主要特點。同級艦共3艘,即波爾塔瓦號、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和塞瓦斯托波爾號。

波爾塔瓦號1891年12月21日列編入俄國海軍,1892年5月7日在聖彼得堡開工建造,1894年10月25日下水,1896年8月18日完工加入艦隊。該艦在日俄戰爭中作為俄國第一太平洋艦隊的一員參戰,1904年11月22日被日軍炮火擊沉於旅順港內,12月20日被打撈出水,後被編入日本海軍,改名“丹後”。1916年被歸還給俄國,同年3月21日從日本吳港起航駛往俄國的海參崴,3月24日被重新命名為“Chesma”,加入了黑海艦隊。1916年6月18日至1917年1月3日在海參崴和亞曆山德羅夫斯克之間擔任警戒任務,其間於9月24-28日參與了與英法聯合艦隊在Salamin捕獲希臘艦隊的戰鬥。1917年1月8日又被編入北方小艦隊。1918年3月在Kolskiy的一個小港灣中被英國幹涉軍捕獲。1920年2月21日又被蘇聯紅軍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奪回,加入了紅海軍。3月加入波洛莫斯卡婭方麵分艦隊。4月24日又被編入北方艦隊。1921年6月16日成為阿爾漢格爾斯克軍港的雜役艦。1924年7月3日被拆毀解體。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1891年12月21日列編入俄國海軍,1892年3月19日在聖彼得堡的Galerniy island船廠開工建造,1894年10月28日下水,1899年8月1日完工加入艦隊。1900年5-6月間,該艦協助俄軍在中國大沽登陸,鎮壓義和團運動。日俄戰爭中該艦與俄國第一太平洋艦隊駐守旅順,1904年3月31日在旅順觸雷沉沒,俄國著名海軍將領馬卡洛夫也與該艦一同隕命。1904年4月24日除籍。

塞瓦斯托波爾號1892年3月22日在聖彼得堡開工建造,1895年5月25日下水,1900年7月15日完工加入艦隊。日俄戰爭中該艦編入俄國第一太平洋艦隊參戰。1904年3月13日該艦與佩列斯維特號戰列艦衝撞受損,6月10日再次觸水雷受傷,7月25日修複,28日參加了黃海海戰。8月10日又一次觸雷,10月24日修複。12月3日在停泊場被日本驅逐艦發射的魚雷命中艦尾而擱沉。12月20日被日軍炮火擊沉於旅順港中。

該艦主尺度:1124米,寬21米,吃水78米,排水量:10960噸(常備)/11400噸(滿載),動力:2台三段鼓脹往複式蒸汽機,30座燃煤鍋爐,10664千瓦,航速:18節,續航力:10000海裏/10節

防護:舷側229毫米,甲板127毫米,主炮塔254毫米,司令塔152毫米

火力:2座雙聯裝維克斯式254毫米L/45炮,10座單裝阿姆斯特朗式152毫米L/40速射炮,16座單裝阿姆斯特朗式76毫米L/40速射炮

魚雷:水下457毫米×4,艦員:668人

丹後:1892年5月7日在聖彼得堡開工,1894年10月25日下水,1896年8月18日完工。1905年1月2日被日軍俘獲,1905年8月22日加入日本海軍,艦級列為一等戰艦。1912年8月28日列為一等海防艦。1916年4月4日該艦返還給俄國,同日從日本海軍中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