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1 / 2)

英國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

概述

喬治五世級戰列艦是英國皇家海軍為適應1936年第二次倫敦海軍軍備會議而設計的,是典型的條約型戰列艦。

同級艦5艘:喬治五世國王號、威爾士親王號、約克公爵號、安森號、豪號。

建造背景

20世紀30年代,凍結各締約國的主力艦建造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與倫敦海軍條約1936年即將到期,1935年各海軍強國開始新的限製海軍軍備談判。

當時英國因為經濟的原因,在條約談判期間主張減低新建戰列艦的排水量和縮小主炮口徑,並且與美國在新艦將采用350毫米口徑主炮達成一致立場,英國海軍為了新的戰艦趕在1937年初開始建造,打消了建造裝備375毫米以上口徑主炮戰列艦的計劃。

1935年英國海軍確定新的戰列艦上采用3座四聯裝350毫米口徑主炮。但是隨後日本、意大利退出裁軍會議,1936年美國、英國、法國等國簽定新的限製海軍軍備條約名存實亡。

1937年初匆忙開工的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主炮350毫米口徑是同時代新建戰列艦中最小的,彈丸重量最輕,威力最低。

概貌

喬治五世級最初設計采用12門14英寸口徑主炮(3座四聯裝主炮塔。兩座在艦艏、一座在艦艉),新研製的MarkVII型14英寸口徑主炮采用四聯裝主炮塔,在相同裝甲防護程度下能節約裝甲重量,在火力密度上占有優勢。

由於設計排水量限製,開工建造時發現原設計的排水量偏小,同時還要再加強防禦裝甲,所以修改艦體並使前部第2座主炮塔隻裝兩門主炮以節省重量,最終主炮數量減少到10門,在強化防護的同時降低了火力的配備,火力密度優勢被削弱,設計變更使該級艦工期延遲了至少一年。結構複雜的四聯裝主炮塔可靠性存在問題,在服役後的一段時間戰鬥中頻頻發生機械故障。

喬治五世級采用平甲板船型,艦體穩定性較好,由於受條約的影響限製排水量使艦體幹舷高度較低,這是喬治五世級在惡劣海況時航海性不好的主要原因。

喬治五世級很重視防護能力,舷側垂直布置主裝甲帶按抵禦15英寸口徑穿甲彈的標準設計,與當時流行的傾斜布置不同,水線以下采用類似“夾心”結構的多層防魚雷隔艙。水平防護尤其得到重視,而且覆蓋的麵積較大。喬治五世級裝備了性能先進的雷達。喬治五世級安裝了航空設施設計攜帶4架水上飛機,後因用處不大撤除。

服役情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喬治五世號1940年12月完工,服役後擔任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旗艦。

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1941年3月完工服役,在尚未完成測試調試時,就和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一起參加了堵截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的行動。

1941年5月24日在丹麥海峽海戰中,威爾士親王號三次命中俾斯麥號,造成後者航速下降及燃油流失,胡德號被擊沉後,受主炮故障困擾的威爾士親王號受傷退出戰鬥。5月27日喬治五世號參加了最後圍殲俾斯麥號的戰鬥。

1941年8月,威爾士親王號運載首相丘吉爾出訪美國,簽署了著名的《大西洋憲章》。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威爾士親王號以及反擊號戰列巡洋艦組成Z艦隊被派往新加坡,作為對日本的威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