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列特維讚”號戰列艦(1 / 3)

俄國“列特維讚”號戰列艦

簡介

美國的阿姆斯特朗

“列特維讚”號的故事應該從費城人查爾斯·克朗普說起,正是由於他在困境中堅持才最終取得成功,才能在30多年後獲得俄國皇家海軍第一艘在外國建造戰列艦的合同。

查爾斯·亨利·克朗普生於1828年,是費城船廠創建人威廉·克朗普的大兒子。青年時代在海軍學院學習了海軍艦艇設計,1846年在他父親的船廠裏開始工作,1859年開始成為父親商業活動中的重要幫手。

隨後的幾年裏,查爾斯逐漸接管部分船廠的商業事務。美國內戰時期克朗普設計了舷側炮塔裝甲艦的船體,內戰時期美國隻建造了兩艘該型艦。之後還提出了建造相同的船體但改進船舷火力的裝甲艦設計計劃,但是美國海軍的目光都被“班長”號鐵甲艦所吸引,自然對他的意見不感興趣。

費城船廠在戰爭期間隻贏得聯邦軍隊很少量的建造合同,不過當時人們沒有料到戰爭後的20年間海軍竟然沒有任何訂單建造新船!整個海軍基本上停止了發展,主力艦隻還都是內戰時期或之前建造的。幸好費城船廠還接到些商船建造訂單聊以度日。

那段漫長的歲月裏,費城船廠唯一為美國海軍建造的戰艦就是1874年開工的“恐怖”號,理論上說是美國內戰時期同名的那艘著名戰艦的同型艦,但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艘艦,這艘也是裝備空氣壓縮炮的怪異艦艇之一。

轉眼到了1878年,這一年克朗普遇到了一批正在美國船廠考察的俄國皇家海軍官員,由於當時俄國正同土耳其作戰,同英國關係變得非常緊張,由於擔心同英國也發生戰爭,俄國海軍在遠離歐洲大陸的美國尋找各種可以改裝成為貿易襲擊艦的商船來應付可能發生的戰爭。這些官員在費城船廠考察不久就買下3艘費城船廠已經造好的商船。

之後在費城船廠改造成輔助巡洋艦後加入俄國皇家海軍。第4艘貿易襲擊艦作為新艦開始在費城船廠建造。第二年查爾斯·克朗普在法國巴黎會見俄國海軍部長時,這位海軍上將對美國建造的這些艦隻質量還是相當滿意的。

威廉·克朗普死於1879年,查爾斯·克朗普成為船廠的總經理。進入19世紀80年代美國悄然開始了新海軍的建設。約翰·瑞查船廠贏得建造第1艘新海軍的鋼鐵戰艦的建造合同。克朗普則得到了第二個,也是金額更大的合同,到1887年建造3艘艦艇。更多訂單跟隨而來,很快克朗普就展示了他在軍艦設計建造方麵的天賦。

克朗普在獲得建造美國海軍第l艘裝甲巡洋艦“紐約”號的合同後,建議重新布置動力係統以增加軍艦的水下防禦,獲得海軍部的批準;“費城”號巡洋艦的動力部分也是克朗普設計的。說明其在艦艇設計方麵尤其是動力部分設計還是很有天分的。

新海軍的高速發展使得俄國皇家海軍有機會重新了解這個造艦工廠。1893年巡洋艦“海軍上將”號、“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睿恩達”號來到美國參加在這裏舉行的哥倫布發現美洲300周年紀念活動。費城船廠負責維修這些艦船,一些艦隊中的指揮官也借此機會順便參觀了這個船廠,其中就包括這支分遣艦隊指揮官卡斯納科夫。

這位俄國將軍顯然對船廠的效率和能力印象深刻,盡管當時船廠內5個船塢都停滿了在建的船隻,但是對俄國軍艦的維修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當俄國艦隊離開後克朗普仍然同這位將軍保持著通信,借著這個關係也打通了和其他俄國海軍高級官員之間的關節。

克朗普在戰艦建造上的成就在19世紀90年代持續增長,費城船廠已經超過約翰·瑞查船廠成為全美國最成功的造船廠。截至1898年建造了那個時期美國全部11艘戰列艦中的4艘,18艘巡洋艦中的7艘,兩種艦隻建造的總數量遠遠超過其他任何船廠。除了這些之外,還為日本建造了“笠置”號防護巡洋艦,質量也是一流。但克朗普並不就此滿足,他甚至有更大的夢想:將他的船廠建設成美國的阿姆斯特朗船廠!他曾經妒忌地說過:“阿姆斯特朗船廠不是造船的工廠而是海軍的建造者!”妒忌之餘又透出羨慕。

那個時期俄國海軍都是在自己國家的船廠進行大型艦艇的建造,選擇美國船廠建造戰列艦最可能的解釋是克朗普對當時國際形勢和艦艇建造需求的了解。那時,英國在任何可能建造軍艦市場上均占據著統治地位。日本的“笠置”號防護巡洋艦的建造隻是出於親善的考慮,日本還是會在他們信賴的英國船廠繼續他們主要艦隻的建造。克朗普的船廠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海軍中沒有建造機會。

另一方麵,俄國是一個同法國結成大陸同盟對抗英國的國家,同時也是另一個高速發展海軍的國家。與英國的長期不合使其不會向英國定購任何艦艇的。

1897年克朗普在雜誌——《北美評論》上發表了名為新興的海軍力量的文章,他明確地在提示俄國領導人:日本在遠東的海上力量快速增長,已經改變了遠東地區力量的平衡。文章隨後也被歐洲的報紙和雜誌所轉載,多少也觸動了俄國人已經繃緊的神經。

遠東的需要

克朗普的努力不是白費的,當然,除非俄國不需要國外建造的軍艦。情況來源於遠東海上力量的改變,麵對驚人速度增長的日本海軍,使得俄國特別的不安,尤其是在1898年俄國占領了旅順,雙方都開始視對方為一個潛在的敵人,早晚必有一戰。

大清帝國在1894-1895年的日清戰爭戰敗,被迫割讓遼東半島,這個特許權引起歐洲國家的騷動,特別是聖彼得堡、巴黎和柏林的不滿。之後俄國、法國、德國組成“三國幹涉”:警告日本遼東半島必須歸還中國;給予朝鮮獨立地位。由於沒有能力對抗這三個歐洲大國中的任意一個,日本隻有黯然退讓。

日本的痛苦很快就變成了事實,日本人退出了遼東和朝鮮。不過為了贖回旅順大清帝國又多付出了300萬兩白銀,這其中很大一部分被憤怒的日本人立刻投入到新艦艇的建造上。日本新的造艦計劃是到1905年完成6艘新建戰列艦,包括2艘已經開始在英國建造的戰列艦。6艘類似的戰列艦將在遠東水域成為壓倒性的優勢,成為東亞的海上霸主。

1898年3月俄國奪取了旅順港,而且把已經開始建造的西伯利亞鐵路終點站從沈陽延伸到旅順,這引起了日本對俄國更加深刻的仇恨。俄國人毫不掩飾自己對中國和韓國強烈的占有欲望。沙皇尼古拉二世無法控製自己對出海口的欲望,尤其是沒有受到地理和強大海軍封鎖的港口。這位高興的君主在自己的日記中記錄下:“努力沒有白費,最終獲得了不凍港!烏拉。”

但是旅順這個不凍港麵臨的問題也很多,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這裏沒有強大的海軍防禦力量,俄國太平洋艦隊實力此時並不強大。最大最現代的軍艦就是裝甲巡洋艦“納西莫夫”號、“留裏克”號,“俄羅斯”號;其他還包括防護巡洋艦“伏拉季米爾海軍上將”號、“得米特裏·頓斯基”和“帕米特·佐瓦”號。如果一旦發生戰事,俄國的裝甲巡洋艦搜索檢查英國遠東方麵的船隻,就會削弱乃至摧毀英國在遠東乃至北美洲西海岸的海上貿易。為了應對日本海軍的高速發展,俄國首先把在1895年開始建造的“佩特列維特”號,“奧斯利比亞”號調往遠東,不過兩艦屬於那種可以在廣闊的太平洋上長期巡航的二等戰列艦,火力並不強大。

很快俄國人發現日本建造計劃中裝備305毫米主炮的戰列艦比俄國在建的裝備254毫米主炮的“佩特列維特”型戰列艦強大得多。在沒有獲得旅順港之前的1897年呈交的海軍7年發展計劃中,為了應付未來遠東的威脅需要建造4艘新型戰列艦,1898年3月22日沙皇的批複是額外再建造兩艘戰列艦,另外還為艦隊建造16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完成這個龐大計劃的時間竟然也是1905年。看來兩個國家已經做好準備在1905年一戰了。

不過計劃是一回事,建造是另外一回事!俄國的波羅的海沿岸船廠已經裝滿了在建的戰列艦和巡洋艦!俄國設計的艦艇還需要漫長的時間建造,而日本在英國建造的戰艦可以在相對很短的時間內完成!解決這一瓶頸的唯一辦法就是向國外尋求可以利用的資源來建造戰列艦,俄國海軍早晚都要走這一步!

談判

在決定利用外國船廠建造戰艦之前,海軍技術委員會(The Naval Technical Committee,簡稱MTK)已經做了部分基礎的工作。首先是在1897年冬天到1898年春,建議將新的戰列艦排水量增加到15000噸,以對抗英國和日本的新銳戰列艦,已經建成的“敷島”級,其排水量達到了14650-14850噸。不過到最後鑒於經濟原因和旅順船塢的限製還是將排水量限製在12000噸以內。

由於“佩特列維特”級微弱的火力,海軍技術委員會決定將“波爾塔瓦”號作為新戰列艦火力標準:4門305毫米主炮和12門152毫米副炮。相對11000噸的“波爾塔瓦”級,新艦增加的排水量可以用於改善動力係統,將航速提高到18節,並且采用雙軸驅動取代“佩特列維特”級的3軸驅動的布置。

在1898年年初,海軍技術委員會製定出防護計劃。作為“波爾塔瓦”號改進型必要的改進還包括可以在10節航速下達到5000海裏續航能力。在決定了火力和續航力這些要求後便開始考慮在國外的船廠建造新戰列艦,海軍部也發出多份邀請來競爭,不過最初的計劃並不包括查爾斯·克朗普的船廠,隻有盟國法國和關係良好的比利時、德國的船廠。

克朗普通過他的歐洲關係得到俄國計劃向歐洲的船廠定購軍艦的消息。其實早在1897年2月,俄國海軍部就已經在詢問法國和比利時關於在遠東建造一個完整船廠的報價,地點可能位於遠東的符拉迪沃斯托克,這是項總值3000萬法郎的超大計劃。不過隨後不久俄國占領旅順便抽走了這個船廠計劃的大部分資金用於建造新的戰列艦。

最早具體記載俄國人計劃是在1898年2月克朗普和中間人的書信中,當中提到克朗普將支付10%的傭金,這可不是個小數目,由此也可以看出克朗普十分重視俄國人的采購計劃。而克朗普收到的回信顯然使這位船廠主人激動萬分:俄國人準備建造30艘驅逐艦,5或者6艘2500到3000噸的小型快速巡洋艦,1艘5000到6000噸大型巡洋艦,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建立1座船廠以修造遠東艦隊的艦船使其不必返回歐洲進行維修。

通過中間人美國駐法大使的遊說,以及克朗普自己和俄國海軍高級將領的聯絡,1898年3月29日克朗普以1878年為俄國建造輔助巡洋艦船廠代表的身份獲得邀請參加一年一度的俄國皇家海軍官員宴會。宴會在4月9日舉行,也就在克朗普和海軍部認真商談建造問題的前一天。會上克朗普也同當時的海軍部長進行了會談,這位將軍最終同意了克朗普進行投標。

克朗普和他的設計人員開始就建造一艘戰列艦展開討論,準備以船廠接近完工的11340噸“依阿華”號為基礎進行設計。選擇“依阿華”號的原因很有趣:首先對克朗普來說這艘艦比較熟悉,因為此艦是在他的船廠建造的;其次是它有些類似俄國戰列艦“波爾塔瓦”級,舷側甲板上裝備強大的二級主炮,而且能夠在10節航速下航行4500海裏,這些都符合俄國人的口味。

另一方麵,由於俄國人堅持要求用“佩特列維特”級作為參考來設計“列特維讚”號和“波將金”號。海軍技術委員會原本更加青睞於法國的船廠來建造戰列艦,而且認為德國的克虜伯船廠和意大利的安薩爾多船廠建造質量也很好,兩個國家關係也不錯,也是可以的選擇。自然對遙遠的大西洋對麵國家來的克朗普草案有諸多不滿,談判進行得很不順利,克朗普和海軍技術委員會有相當大的分歧,不過克朗普最終還是在俄國海軍的高級官員的幫助下搶在競爭船廠談判人員來到聖彼得堡之前就將建造預合同拿下。

經過克朗普和海軍技術委員會協商後,新艦要求如下:排水量不超過12700噸,吃水不超過79米。武裝4門40倍徑305毫米主炮(2兩雙聯),12門45倍徑152毫米副炮,20門76毫米炮,20門47毫米炮,6門37毫米炮,兩門635毫米行營炮。裝甲為克虜伯裝甲,主裝甲帶超過水線長度的2/3長,229毫米厚,上甲板裝甲152毫米厚。航速1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