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朗普獲得批準可以比最初預定的12000噸的排水量增加700噸,但是其他的指標必須嚴格執行,尤其是18節航速,而且還必須以此航速維持連續12小時的航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克朗普提出使用尼克勞斯水管鍋爐,俄國皇家海軍使用尼克勞斯鍋爐的艦艇隻有一型,炮艦“卡波”號,其他類似艦艇都使用貝勒維爾水管鍋爐。
克朗普采用尼克勞斯鍋爐的原因在其日記中是如此說的:“海上力量不應屈從於專門的鍋爐,現今的水管鍋爐還處於發展試驗階段,並不完美,單一的鍋爐會造成壟斷,這樣做在技術上是不明智的。”實際上克朗普擁護尼克勞斯鍋爐的主要原因是其鍋爐在美國地區有代理商!不過海軍技術委員會全然不顧這些理由仍然拒絕使用尼克勞斯鍋爐,最後還是在海軍部長的直接幹涉下才勉強同意。
“列特維讚”的基本設計來源於俄國皇家海軍的需求勝於克朗普在美國海軍戰列艦建造上的知識。實際上“列特維讚”號的設計和同時期的美國戰列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係。例如:主甲板後傾斜防護甲板起初並沒有被美國海軍所采用,美國海軍直到1901年的“弗吉尼亞”級戰列艦才開始采用。不過克朗普在設計中的作用不應被低估,至少他把航速和續航力提高很多,當時18節的航速屬於高速,並沒有多少戰列艦能夠達到,並且結構上的安排和船體都是徹底重新設計的。
在初步的設計獲得通過後,事情的進展很快。1898年4月23日克朗普獲得建造供應管理委員會關於建造l艘戰列艦和l艘防護巡洋艦的合同,同年俄國在海外定造的軍艦還包括德國克虜伯廠的5905噸的“阿斯科列德”號,伏爾鏗廠的4艘6645噸級巡洋艦首艦“鮑卡伊爾”號以及希肖廠3080噸的“諾瓦克”號。5月2日克朗普承造合同獲得沙皇的正式批準,巡洋艦後來被命名為“瓦良格”號。
合同規定巡洋艦20個月內完工,戰列艦30個月內完工。另外取得的讓步是試航時鍋爐可以使用強製通風來增加輸出功率,而之前俄國海軍艦隻試航時都是使用鍋爐正常輸出來進行測試。戰列艦合同金額434萬美金,巡洋艦合同金額2138萬美金。
建造
在克朗普和俄國合同簽字後的第3天,美國和西班牙爆發戰爭。美國海軍準將喬治·杜成於5月1日將駐紮在菲律賓馬尼拉海域的西班牙艦隊殲滅,而此時克朗普正在返回國內的途中。當他在5月12日抵達美國後首先做的事就是向俄國海軍發電報保證合約照常進行,不會受船廠中正在建造的美國最新戰列艦“阿拉巴馬”號的幹擾,俄國艦隻將嚴格按照合同時間完成建造。
由於合約要求30個月內完成戰列艦,所以克朗普的工廠不能浪費任何時間。甚至在克朗普本人在離開聖彼得堡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進口造船所用的原材料。最有趣的訂貨是1899年11月6日,還同俄國海軍部簽訂合同,在俄國國內的工廠來生產甲板裝甲,因為美國海軍並沒有生產和裝備這種含鎳的裝甲板。
合同上明確寫到試航的時候可以使用鍋爐強壓輸出,也是海軍部長對克朗普的讓步,但是俄國皇家海軍的工程人員並不喜歡強製通風的方法,他們仍然相信這樣做會損傷鍋爐。俄方代表則堅持要求試航時主機正常輸出。克朗普仍然堅持遵守合同不接受這些意見,雙方鬧得很不愉快,不過俄方代表還是沒有辦法,最終仍然是克朗普獲得勝利。
1898年底第一批工程設計圖紙被送往聖彼得堡,同時船體開始在船台上開始鋪設,船體編號300。不久俄國就將該艦命名為“列特維讚”號。在1899年7月29日開工時,船台上已經為其準備好整整1000噸的鋼鐵。不過建造過程中麻煩多多,其中1899年8月船廠爆發包括機械工人、鍋爐工、鐵匠等在內的罷工!罷工一直持續到1900年的春天,多少也影響了建造速度。
1900年10月23日,“列特維讚”號下水。下水後船廠的工作重心轉向了“瓦良格”號的建造,這艘巡洋艦已經快到完工的時間了。1901年10月,由於俄國製造的主炮方麵的困難,船廠沒有安裝主炮便安排“列特維讚”號進行試航。1902年1月17日船體在船廠碼頭出現傾斜,經過船廠人員測算得出正常排水量應該是1240993噸,而設計重量為1274556噸,並且重心超出933厘米。之後克朗普決定在艙底加水227噸,保持穩性。
“列特維讚”號有雙層艦底,夾層位於機艙下方09米和305毫米主炮彈藥庫下方15米。舷側艦體到機艙有45米煤艙作為輔助防禦。“列特維讚”號有15個橫向艙室,最中間的便是機艙。
武備
“列特維讚”號戰列艦主要火力是裝備在前後2座雙聯炮塔內的4門40倍口徑1895年式的305毫米火炮。射速40-45發/分,每門火炮備彈77發。相對於日本和英國戰列艦主炮的重型炮彈,俄國人的火炮采用發射較輕的炮彈,可以獲得較高的初速和更好的穿透能力。對比英國1893年開始裝備的305毫米Ⅷ型主炮和日本EOC G/G1型主炮,俄國人在中近距離上還是不差的。
炮塔原本是和艦體分開的合同。克朗普最初希望最好是投標決定,當時還傳出可能裝備具有美國風格的主炮塔。但是在1898年7月舉行的俄國海軍技術委員會的會議上還是決定在俄國國內兵工廠進行製造,原因竟然是他們覺得自己的工廠質量更好些!分解開的主炮塔在1901年10月運到船廠組裝,這項組裝工程也額外花費了船廠5萬美元。
中型火炮群由12門仿法國加納特45倍口徑152毫米速射火炮組成。其中8門設置在主甲板的炮塔內,4門則在上甲板的炮塔中。火炮初速792米/秒,射速3到4發/分,備用彈藥2400發。由於俄國士兵沒有操作複雜機械的習慣,克朗普在副炮塔火炮射擊前設置兩道甚至三道保險,保證開炮前俄國士兵可以不受傷害。這樣一來,使得火炮相對其他國家同類火炮射擊速度稍微慢些。
重型反魚雷艇炮群由20門50倍口徑75毫米仿法國加納特式火炮組成,14門安裝在主甲板預製的開口中,其中4門位於每側艦首到第1座152毫米副炮炮塔之間,最後1座152毫米副炮炮塔到艦尾間3門;另外6座同樣位於上甲板,每側3門,全部在上甲板兩座152毫米炮塔之間。每門備有彈藥325發。
輕型反魚雷艇炮群由24門哈乞開斯43倍口徑47毫米速射炮組成,每門備彈125發。上層建築前後上各4門,另外的8門位於上層建築的尾部。剩下8門中前後戰鬥平台各3門,另外的兩門在桅杆平台。還有6門哈乞開斯23倍口徑37毫米輕型火炮,位於艦橋兩側,每門備彈200發。另外也搭載兩門635毫米行營炮,每門備彈200發。
雖然不適用但“列特維讚”號也裝備6具381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水上,兩具水下,裝備有17枚阜姆產魚雷。
“列特維讚”還可以搭載45枚水雷,並且裝備有6具75厘米大型探照燈。
火控係統在試航返回俄國後安裝。應用電動指示器刻度盤參數轉換目標射程和參數,可由在指揮塔裏的射擊指揮員指揮單個火炮或全部火炮射擊,比機艙呼叫的那種報話筒先進不少。距離測定是由千分尺,類似六分儀的設備提供,主要是通過敵艦上顯著特征來估量角度,如水線到桅頂的實際高度已知,利用千分尺得到個角度就可以計算出敵艦的距離。以至於俄國海軍艦隻上都攜帶有記載的外國軍艦不同特征高度的參考書。
和同時代的戰列艦一樣,“列特維讚”在設計中也攜帶有兩艘三等魚雷艇,通過艇首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魚雷。共有5艘這樣的魚雷艇在新澤西州船廠建造。每艘都攜帶有艇首發射的魚雷1枚和1門向前的小口徑速射炮。曆史上戰列艦搭載的三等魚雷艇戰果不是很多,除了日俄戰爭時期日本“三笠”號有過擊沉驅逐艦的經曆,其他都是碌碌無為一生,隻作為交通艇使用。
防護
“列特維讚”防禦裝甲全重3300噸,占正常排水量的258%。所有垂直裝甲都是克虜伯強化鋼加工而成,水平防禦裝甲則是哈維鎳鋼裝甲。主裝甲帶位於機艙上方,厚達229毫米,延伸到船體邊緣逐漸減少到127毫米;沿設計水線上方091米處長78米,高178米。在這之上是上甲板裝甲帶,厚度152毫米,高229米。上甲板裝甲帶和主裝甲帶長度一致。隔離艦頭和艦尾部分的是厚度為178毫米的防護隔離艙。
主炮塔外部裝甲厚127毫米,兩門火炮中間保護裝甲厚37毫米;上甲板火炮外側裝甲127毫米,內部是半圓形隔壁,厚37毫米。
首尾主裝甲帶和上甲板裝甲帶之間垂直位置也有51毫米均製裝甲防護。艦首和艦尾的指揮塔也有76毫米裝甲保護。305毫米主炮塔側麵和正麵的裝甲厚229毫米,頂部裝甲厚51毫米,上甲板裝甲帶上的炮座厚203毫米,從上甲板裝甲帶到主裝甲帶之間的炮座裝甲厚102毫米。指揮塔外側裝甲254毫米。
機械與試航
“列特維讚”的機械設備由兩個三脹往式複蒸汽機組成,發計輸出功率11767千瓦。蒸汽機氣缸直徑分別為978厘米,1067厘米,2337厘米,分別為放置高中低壓力氣缸。24個尼克勞斯鍋爐在18個大氣壓下提供蒸汽輸出。
海軍技術委員會迫於海軍部長的壓力才接受的尼克勞斯鍋爐,不過對於是否能夠正常使用還是存在懷疑。“瓦良格”號裝備的尼克勞斯鍋爐在後來的使用存在大量的問題,熟練操作才可能達到設計航速。在仁川海戰中,“瓦良格”號航速始終無法達到理想航速,因為30個鍋爐中隻有22個可以正常使用。美國海軍後來使用的經驗也是相同的,尼克勞斯鍋爐最初裝備在美國“緬因”號戰列艦上,經過測試發現煤的消耗很大,在1910年的時候也更換了鍋爐。“列特維讚”號唯一有記錄的一次鍋爐故障發生在返回俄國途中。
在“瓦良格”號的試航過程中,和“列特維讚”號相似的鍋爐設備取得了巨大成功,航速出乎意料的高,所以克朗普和俄國方麵對戰列艦的成功也都抱有很大的期望。首次的動力和火炮測試於1901年10月在特拉華州外海進行。航速達到了17節,火炮測試也令人滿意。隨後“列特維讚”號返回克朗普船廠為正式的海試做最後的準備。
經過在布魯克林海軍船廠入塢後,“列特維讚”號在10月17日啟程前往波士頓,正式海試的地點是美國海軍安尼角線路。埃德溫·克朗普,查爾斯的弟弟和工廠代表隨船同行,在航行到波士頓途中小克朗普命令鍋爐工使用了強製通風全速航行,這點並沒有經過俄國官員的同意,也令他們大吃一驚!在這個暴風雨的夜晚航行中,最初的結果看起來也超過任何人的想像。《紐約時報》的記者是這樣記載的:“戰艦的速度很快,航行中有1個小時航速達到了19節,其他的時間也絕對不低於18節。”
不過事情不如想像中這麼好!在10月21日到24日的進一步測試中,由於受到環境的限製,盡管使用了強製通風和精選的司爐人員,使動力係統的最大輸出達到12585千瓦,大大超過合約要求的11767千瓦,但是俄國官員依照計算的結果卻是:航速從未超過1799節。經過爭論計算的結果是“列特維讚”號的航速象征性地改為1801節。
似乎是航行到波士頓的旅程中高速航行都歸功於暴風雨中的狂風,狂風使“列特維讚”號的航速加快。克朗普和海軍技術委員會關於航速的爭論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海軍技術委員會最終同意在“列特維讚”號返回波羅的海後再次進行海試。不過這第二次的海試並沒有進行,1799節就成為“列特維讚”號記錄在案的最大航速。不過應該注意到得到海試結果的同時,海軍技術委員會對“列特維讚”號在服役過程中是否能達到這個航速還是明顯的懷疑,他們覺得實際的航速還要稍微慢些。
服役
“列特維讚”的名字首次在俄國海軍中出現是在1790年俄國人俘獲的瑞典62門火炮戰艦“列特維薩”號時。“列特維薩”在瑞典語中的意思是正義。“列特維讚”號於1902年3月23日在艦長辛斯諾維奇上校率領下正式加入皇家俄國海軍。由於艦在到美國接“瓦良格”艦的時候出現了相當多的逃兵,“列特維讚”號上的全體士兵僅僅在服役前不久才從俄國坐船到達美國。這一年的4月13日“列特維讚”號離開美國返回俄國,中途停靠在法國瑟堡加煤。6月14日,在從瑟堡前往喀琅施塔得途中,艦上的一個鍋爐水管爆裂,6名司爐工受傷,其中的3人後來不治,這也是“列特維讚”號在俄國海軍短暫服役期間唯一的一次鍋爐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