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貝爾納普”級導彈巡洋艦(2 / 2)

後來“貝爾納普”級成了LAMPS-1的實驗艦,其機庫與甲板便改操作SH-2F反潛直升機。此計劃相當成功,美國海軍後來把它推廣到其他的美國艦艇。

作戰使用

“貝爾克納普”級導彈巡洋艦中的“貝爾克納普”、“丹尼爾斯”、“溫賴特”、“比德爾”號部署在美軍大西洋艦隊,其餘5艘在美軍太平洋艦隊服役。該級艦中的“斯特雷特”號1989年5月曾到我國訪問。

當1975年6月30日美國海軍新的艦艇分類標準頒布,最大排水量超過八千噸級的“貝爾納普”級驅逐艦理所當讓的和“希萊”級一起,升格為“貝爾納普”級巡洋艦。孰料天有不測風雲,也就在這一年,剛剛晉級成功、風頭正勁的“貝爾納普”號便和“小鷹”級航空母艦“肯尼迪”號撞在了一起,這個“第一次親密接觸”可不得了,航空母艦上大量的航空燃油向驅逐艦流去,兩艦相繼發生火災,火勢一發不可收拾,並導致驅逐艦上的炮彈爆炸,導致7人死亡、47人受傷,雖然後來經過大規模的修理與改裝,“貝爾納普”號於1980年5月又重新服役,在修複時還順便換裝了新的電子係統。

“貝爾納普”號以鋁合金材料為主的上層結構在大火中幾乎全部燒毀。這個意外事件和七年後1982年馬島戰爭中英國“謝菲爾德”號驅逐艦被阿根廷飛魚導彈擊中引發大火而沉沒連在一起,使各國海軍開始關切鋁合金材料低融點、低燃點的問題,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設計的新艦如“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就改用鋼材來建造上層結構,摒棄了以往使用輕質鋁合金製造軍艦上層結構的慣例。

1976年之後,貝爾納普級艦都將76毫米炮換成“魚叉”反艦導彈,並以SPS-48C 3D對空搜索雷達取代原本的SPS-43。1985至86年,美國海軍在“貝爾納普”號上加裝通訊設施以及參謀協調設施,當作第六艦隊旗艦。同時其同級的CG-28、CG-30、CG-31號艦,也加裝了“將官戰術指揮中心”。

此外,“貝爾納普”級艦也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進行了NTU改良工程,換裝SPS-48E/49對空搜索雷達以及SYS-2整合數據係統等,以使標準SM-2ER防空導彈可攻擊90至100公裏外的空中目標。

海灣戰爭中,該級艦中的“裏奇蒙·特納”號和“英格蘭”號,分別隨以“拉薩爾”號為指揮艦的中東特遣艦隊和以“羅斯福”號航母為首的航母特混編隊,於1990年8月2日部署於波斯灣水域,主要擔負艦隊防空任務。

經過這次改裝和參戰後,“貝爾納普”級本以為自己能成為跨世紀的導彈巡洋艦,臨退役前還能風光一把,不成想沒等幾年,美國海軍的裁軍大刀就當頭砍了下來,90年代中期,服役了數十年的“貝爾納普”級終於脫下了征袍,與自己的大哥“希萊”級一齊,再一次“焦孟不離”的做了一回夥伴,雙雙陸續退役。

該巡洋艦長1667米,寬167米,吃水88米;標準排水量6570噸,滿載排水量8575噸,動力裝置采用2台蒸汽輪機,最大航速325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