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貝爾納普”級導彈巡洋艦
總述
該級艦是美國第三代蒸汽輪機導彈巡洋艦,是由“萊希”級導彈巡洋艦發展而來。由於“希萊”級服役以後,美國海軍在使用過程中發現了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緊接在“希萊”級後,美國海軍便建造了第二批“希萊”改進型(DLG),即“貝爾納普”級,該級艦共建造了9艘,舷號從CG26至CG34,艦名分別為“貝爾克納普”號、“丹尼爾斯”號、“溫賴特”號、“朱厄特”號、“霍恩”號、“斯特雷特”號、“斯坦德利”號、“福克斯”號、“貝蒂歐”號。
首艦“貝爾克納普”號1962年2月開工,1963年7月下水,1964年11月服役;最後一艘“比德爾”號1963年12月動工,1965年7月下水,1967年1月服役。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美國海軍又在“貝爾納普”級的基礎上,建造了一艘名為“特拉克斯頓”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與“長灘”號、“班布裏奇”號一齊形成了當時美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的“三劍客”。
武器裝備
該級導彈巡洋艦武器裝備精良,共有2座四聯裝“魚叉”艦艦導彈、l座雙聯MK-10型導彈發射架、2座“密集陣”近程武器係統、l門127毫米艦炮,以及箔條式幹擾火箭發射器。此外,艦上還搭載有l架“拉姆普斯”反潛直升機。
該級艦的電子設備性能也十分先進,擁有1部AN/SPS-43 2D對空搜索雷達、1部AN/SPS-10F平麵搜索雷達、1部AN/SLQ-32(V)3電子戰係統、一套AN/SLQ-25反魚雷係統和2部MK-36幹擾彈發射器,火控係統也相對完備,不但裝備了NTDS海軍戰術數據係統和2部AN/SPG-55D照明雷達,還配備了MK-14武器火控係統、MK-68艦炮火控係統、MK-114反潛火控係統各一部,以及4套MK-76導彈係統。
技術特點
“貝爾納普”級是在其大哥“萊希”級的基礎上改進發展而成的。兩者在艦體線型、結構、動力裝置等方麵完全相同,但艉部裝設的武器差別較大:貝爾納普級裝l門127毫米大口徑艦炮,而“萊希”級則為雙聯裝導彈發射架。與“希萊”級相比,“貝爾納普”級隻安裝一具MK-10,艦尾則安裝了被“希萊”級摒除的127毫米艦炮,因為美國海軍擔心取消艦炮會導致艦隊的水麵作戰能力下降。
但比“希萊”級更先進的是,“貝爾納普”級的MK-10可以發射“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因此不需要再裝一具MK-112發射器,而且,為了不過度影響防空導彈的存量,“貝爾納普”級的MK-10多了一個裝彈量20枚的彈艙。與“希萊”級相同,“貝爾納普”級也采用煙囪桅杆混合結構。
由於隻裝備一具MK-10導彈發射器,“貝爾納普”級隻使用兩部SPG-55D照明雷達。此外,“貝爾納普”級的聲納使用新研發的SQS-26以取代以往使用的SQS-23。
“貝爾納普”級比“希萊”級多出一些空間,最初計劃在第二煙囪桅後方裝置DASH無人駕駛遙控直升機的機庫與甲板,但DASH在部署前就遭到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