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獅級戰列巡洋艦(1 / 1)

英國獅級戰列巡洋艦

概述

獅級戰列巡洋艦是英國海軍建造的戰列巡洋艦。同型艦:獅號、皇家公主號,改進型:瑪麗女王號。

獅級是英國皇家海軍以壓倒德國同類型戰艦為目的全新設計的戰列巡洋艦。

首艦雄師號1909年9月29日開工。在設計階段時英國海軍出現“要速度還是要裝甲”的爭論,最後速度派占了上風,為進一步提高速度,安裝更多的鍋爐艦體長度超過200米。配備與1909型戰列艦相同的135英寸口徑主炮,雙聯裝主炮塔全部沿艦體縱向中軸線布置,艦體前部兩座主炮塔呈背負式,舯部和艉部各一座主炮塔。

該級艦在火炮威力與航行速度方麵有明顯的提高,但是由於追求速度導致動力裝置占用過多重量,而防護能力的提升有限。英國海軍注意力集中於速度和大口徑火炮方麵,忽視了其它必要的改進,而且將戰列巡洋艦作為艦隊機動打擊力量加入主力艦隊中參加海戰,背離了設計戰列巡洋艦的主導思想,在海戰中遭到重大損失。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雄師號是英國皇家海軍第一戰列巡洋艦分艦隊的旗艦,她作為英國海軍中將戴維·貝蒂的旗艦,在多格爾沙洲海戰和曰德蘭海戰中名揚於世。

1915年1月24日雄師號參加多格爾沙洲海戰,被德國戰艦擊中嚴重受損。

1916年5月31日獅號作為英國海軍前鋒艦隊的旗艦參加日德蘭海戰而被人熟知,在海戰中,舯部炮塔被擊中險些發生殉爆,最後向彈藥艙注水才保住了全艦。三號艦瑪麗女王號比前兩艘改進了設計,在動力與裝甲方麵與前兩艘有所不同。在日德蘭海戰中瑪麗女王號戰列巡洋艦的主炮塔中彈導致彈藥庫殉爆而沉沒。戰爭結束後,獅號、皇家公主號根據1922年簽定的《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而解體。

各艦概況

獅號

1909年9月29日在達文波特海軍船廠開工,1910年8月6日下水。1912年5月完工,造價2,083,999英鎊。服役後編入第一戰列巡洋艦分隊。1914年8月28日參加了赫爾戈蘭灣海戰。

1915年1月24日參加了多格爾沙洲海戰,戰鬥中由於雄師號信號係統受損,導致接替指揮的莫爾少將誤讀命令,最終使德國艦隊逃脫,鍋爐水艙進水喪失動力的雄師獅號在不倦號的拖曳下返回基地。

1916年5月31日參加了日德蘭海戰,戰鬥中被德艦主炮12發大口徑炮彈命中,及時向彈藥庫注水才得以幸免沉沒。戰爭結束按照《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退役,1924年被出售拆解。

皇家公主號

1910年5月2日在維克斯船廠開工,1911年4月24日下水。1912年11月完工,造價2,076,222英鎊。服役後編入第一戰列巡洋艦隊。1914年8月28日參加了赫爾戈蘭灣海戰。

1914年9月28日為橫渡大西洋的加拿大部隊護航,1914年11月21日到達了哈利法克斯,準備參加對德國斯佩艦隊的圍剿,12月19日返回英國。

1915年1月24日參加了多格爾沙洲之戰,在獅號受損後成為貝蒂的旗艦。1916年5月31日參加了曰德蘭海戰,在戰鬥中遭德艦主炮9發大口徑炮彈命中,嚴重損壞。

1916年6、7月間在樸次茅斯維修。戰爭結束按照《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退役,1922年被出售拆解。

瑪麗女王號

計劃是作為獅級戰列巡洋艦的三號艦建造的,瑪麗女王號是獅級的改進型。在外觀上很難將她與獅級進行區分,因此多將其劃歸到獅級中。

1911年3月6日在帕爾默船廠開工,1912年3月20日下水,1913年8月完工。服役後編入第一戰列巡洋艦隊。1914年8月28日參加了赫爾戈蘭灣海戰。

1915年1、2月間在樸次茅斯進行了改裝。1916年5月31日參加日德蘭海戰,在戰鬥中被5發德艦主炮大口徑炮彈命中,因主炮塔彈藥庫發生殉爆而沉沒。1266名官兵中隻有20人被救起。

性能數據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26250噸,滿載排水量29680噸;外形尺寸:全長2134米,寬27米,吃水93米。

動力:鍋爐數量42台,主機輸出功率(正常)70000馬力,(過載)78700馬力。

航速:27節同,續航力:5610海裏/10節,2420海裏/24節。

武備:8門雙聯裝135英寸/45倍口徑主炮,16門單裝4英寸口徑副炮,兩座21英寸魚雷發射管。

裝甲:主裝甲帶(最大)9,甲板25,水密艙隔板4,炮塔(正麵)9,炮座9,指揮塔10。

艦員:997~12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