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導彈

空地導彈是指從航空器上發射攻擊地、水麵目標的導彈。是航空兵進行空中突擊的主要武器之一,裝備在戰略轟炸機、殲擊轟炸機、強擊機、殲擊機、武裝直升機及反潛巡邏機等航空器上。空地導彈與航空炸彈、航空火箭彈等武器相比,具有較高的目標毀傷概率,機動性強,隱蔽性好,能從敵方防空武器射程以外發射,可減少地麵防空火力對載機的威脅;但造價高,使用維修複雜。

簡介

空地導彈主要由彈體、製導裝置、動力裝置、戰鬥部等組成。彈體的氣動布局通常為常規式、鴨式。製導空地導彈

裝置用以控製導彈按確定的導引規律飛向目標,其構成隨製導方式而定。製導方式有自主式製導、遙控製導、尋的製導和複合製導。動力裝置用以產生推力推動導彈飛行,有固體火箭發動機、渦輪噴氣發動機、渦輪風扇發動機等。戰鬥部用以摧毀目標,有常規裝藥與核裝藥。

空地導彈有多種分類方法。按作戰使用分,有戰略空地導彈和戰術空地導彈;按用途分,有反艦導彈、反雷達導彈、反坦克導彈、反潛導彈及多用途導彈;按飛行軌跡分,有彈道式空地導彈和機載巡航導彈;按射程分,有近程、中程、遠程空地導彈。此外,還可按製導方式、發射方式、動力裝置類型等進行分類。

空地導彈是從飛行器上發射攻擊地、水麵目標的導彈,是現代航空兵進行空中突擊的主要武器之一。空地導彈最初是航空火箭與航空製導炸彈相結合而誕生的。德國首先研製出世界第一枚空地導彈,它的主要設計者是赫伯特·A·瓦格納博士。1940年7月,瓦格納等人在SC—500型普通炸彈的基礎上,研製了裝有彈翼、尾翼、指令傳輸線和製導裝置的HS—283A—0,它可看作是最早的空地導彈,於1940年12月7日發射試驗成功。1943年7月無線電遙控的HS—293A—1型導彈研製成功。8月27日,德國飛機發射HS—293A—1擊沉了美國“白鷺”號護衛艦,這是世界上首次用導彈擊沉敵艦,它也是最早的空對艦導彈。50年代後,空地導彈有了迅速發展,在此後的多次局部戰爭中,空地導彈取得顯著戰線。反雷達導彈亦稱反輻射導彈,它是利用敵方雷達的電磁輻射進行導引,摧毀敵雷達及其載體的導彈。美國的“百舌鳥”導彈是世界第一咱反雷達,它於1963年研製成功。此後,蘇、美、英、法等國也研製成功反雷達導彈。在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和海灣戰爭中,反雷達導彈都取得出色戰果。

中國的空地導彈:在84年的“航空知識”的某一期裏,在介紹轟6國產轟炸機時,曾提到用空地導彈進行戰略核轟炸任務。中國發展的一型空地導彈發射重量大約1。

噸左右,射程100公裏左右,單彈頭20萬噸當量,製導方式慣性導航加主動雷達,轟6戰略轟炸機使用。估計殲轟7,殲10,殲11及殲8Ⅲ也可使用。另一種型號是增程型,最大射程400公裏左右,而不是外界認為的中國的巡航導彈的最大射程不超過200公裏,但其3噸多的發射重量隻有轟6能使用。一個有趣的現象,海軍航空兵的轟6丁反艦導彈攻擊機是在戰略轟炸機的基礎上發展的,而不是戰略轟炸機在普通導彈攻擊機的基礎上發展,這可能是需要有先後。

戰略空地導彈

空地導彈為戰略轟炸機等作遠距離突防而研製的一種進攻性武器,主要用於攻擊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軍事指揮中心、工業基地和交通樞紐等重要戰略目標。多采用自主式或複合式製導,命中精度高,最大射程可達3000千米,彈重數噸,速度可達ma3以上,通常采用核戰鬥部。從技術發展看,它大致經曆了三代。第一代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裝備使用。如美國的“大獵犬”agm-28、蘇聯的as-5、英國的"藍劍"等,其特點是體積大,笨重,命中精度低,突防能力較差,一架載機隻能攜帶一枚或兩枚。這一代導彈裝備量不大,基本已退出現役。第二代在60年代中開始研製,70年代初開始裝備使用。如美國的“近程攻擊導彈”agm-69a,蘇聯的as-6等,其特點是擺脫了機型結構,體積、重量大大減小,最大速度為ma3,增強了突防能力,仍采用慣性製,遠射受精度限製。第三代在70年代初開始研製。其中一類是亞音速的,如美國的agm-86b,蘇聯的as-15,均已裝備部隊,具有體積小,重量輕,飛行高度低,精度高,射程遠等特點;另一類是超音速的,如法國的中程空地導彈asmp,除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精度高等特點外,還具有地形跟蹤和半彈道式飛行彈道等多種突防能力。裝備殲擊轟炸機、強擊機、殲擊機、武裝直升機、反潛巡邏機等機種,用以攻擊雷達、橋梁、機場、坦克、車輛及艦船等戰術目標。動力裝置一般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製導方式多采用無線電指令、紅外、激光或雷達尋的等。射程大多在100千米以內,彈重數十至數百千克,通常采用常規戰鬥部。

多用途的戰術空地導彈能攻擊多種目標,如美國70年代初開始發展的“小牛”係列,按模塊化多用途原則設計,有電視型、激光型、紅外成像型,其戰鬥部按反艦、反坦克和對地堡、橋梁實施攻擊的要求設計,已大量生產。法國有采用激光製導的as。30l空地導彈,以用來攻擊堅固目標。美國的agm-130導彈,由電視和紅外成像製導的gbu-15製導炸彈加裝一台固體火箭發動機而成,既保留了原來的低成本、高精度的特點,又能在防空區外實施遠距離控製。從航空器上發射攻擊艦船的空艦導彈,有的可用於攻擊陸上目標。

20世紀70年代後期,有的導彈采用無線電高度表控製飛行高度,以數米高度差作掠海飛行,末段采用雷達主動尋的製導。空艦導彈主要有法國的“飛魚”am。39、美國的“魚叉”agm-84a、聯邦德國的“鸕鶿”as。34、日本的asm-1、英國的“海鷗”等。機載反坦克導彈大多是把地麵的反坦克導彈裝備到武裝直升機和某些輕型飛機上,載機相應地加裝瞄準、懸掛和發射裝置,能機動靈活地對坦克等裝甲目標進行攻擊,彈重數十千克,最大射程數千米,主要有美國的“陶”、“獄火”,聯邦德國、法國合製的“霍特”等。

空地反雷達導彈主要用以攻擊地空導彈製導雷達和高射炮瞄準雷達,這類導彈主要有美國的“百舌鳥”agm-45a、“高速反雷達導彈”agm-88a,法、英合製的“戰槌”as。37,法國的“阿瑪特”,蘇聯的as-9等。空潛導彈是專門攻擊潛艇的導彈,它同反潛魚雷相比,具有速度快,射程遠等優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首先研製並使用hs293導彈擊沉過許多商船,還曾將v-1導彈裝在飛機上,用以襲擊英國倫敦。戰後,隨著地空導彈等防空兵器的使用和發展,為了有效地攻擊目標和減少對載機的威脅,美、英、蘇聯、法等國研製和裝備了多種空地導彈。

20世紀60年代~90年代初,已有10餘種戰術空地導彈分別在越南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以及海灣戰爭中多次使用,戰果顯著。實踐證明,空地導彈與其他攻擊武器配合使用,能提高突擊效果。空地導彈將主要朝著增大射程和速度,進一步提高抗幹擾,全天候突防和攻擊多目標的能力以及一彈多用的方向發展。

國產的空地導彈

作為三位一體的戰略核打擊的一部分,中國的空中核打擊力量的發展是鮮為人知的。普遍的認為是空中核打擊能力有限,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事實上中國自原子彈爆炸成功後,曾先後研製過幾種型號的空地導彈供戰略部隊使用。在中國成功地發射地地導彈之前,為了對付蘇聯迫在眉睫的核威脅,首先使用轟炸機甩投原子彈成功,之後具有極佳低空突防能力的強5改裝機也能利用內部彈倉甩投原子彈,但強5航程有限,作為一種“玉石俱焚”的攻擊方式,在超過作戰半徑的地方甩投原子彈還是有可能進行核報複的。據說當時選拔的特等優秀飛行員在接受訓練時,無一人打退堂鼓,其愛國熱情感人肺腑。

在地地導彈發射成功後,並不斷有新型號出現的情況下,執行空中核打擊的壓力有所減輕。70年代後期,有關的科研部門在成熟的巡航導彈基礎上研製空地核導彈,據信至少曾有過兩種型號的空地導彈服役。這方麵的保密性極強,外界對其知之甚少,最近隨著新型導彈的服役,老型號的退役,人們才對其有一定了解。在84年的“航空知識”的某一期裏,在介紹轟6國產轟炸機時,曾提到用空地導彈進行戰略核轟炸任務。中國發展的一型空地導彈發射重量大約1.5-2噸左右,射程100公裏左右,單彈頭20萬噸當量,製導方式慣性導航加主動雷達,轟6戰略轟炸機使用。估計殲轟7,殲10,殲11及殲8Ⅲ也可使用。另一種型號是增程型,最大射程400公裏左右,而不是外界認為的中國的巡航導彈的最大射程不超過200公裏,但其3噸多的發射重量隻要轟6能使用。

一個有趣的現象,海軍航空兵的轟6丁反艦導彈攻擊機是在戰略轟炸機的基礎上發展的,而不是戰略轟炸機在普通導彈攻擊機的基礎上發展,這可能是需要有先後。這兩種型號的導彈從當時發展的艦艦導彈水平看,存在著不少不足,首先是巡航高度高,至少要在幾百米的高度,其次是精度低,偏差在幾百米到1千多米,不過使用核彈頭可能不會太計較精度,另外準備工作複雜,使用液體燃料,發射前注射。進入90年代後,中國在成功地吸收了蘇聯部分成熟技術後,發展了新一代空地導彈。這種導彈在某些方麵很接近美國的"戰斧"式,超低空飛行,采用GPS全球定位技術,有多種製導方式,射程在600公裏左右。而且有多種發射方式,可從陸空發射,估計未來的中國的大型軍艦可能也會裝備這種導彈的發射箱,屆時將擁有與美國軍艦相似的打擊能力。這種導彈可攜帶包括核彈頭在內的多種彈頭,精度極高,傳說偏差隻有十幾米,在定型的多枚實彈射擊中,“其極高的命中精度連專家也沒預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