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還正在積極研製射程超過3000公裏的巡航導彈,預計下一世紀服役。在精度方麵取得重大突破後,現在的技術難點是解決固體火箭技術,一但在這方麵取得突破,將極大地提高中國巡航導彈的性能。

海軍雷達偵察

雷達偵察是一種電子偵察,海軍雷達偵察的使命是利用海軍艦船和艦載機的電子支援措施設備,如各種雷達偵察接收機,在平時偵收海上潛在威脅雷達的電磁輻射信號,查明其技術參數如雷達頻率和方位等,為戰時采取對策和實施幹擾提供戰術依據;在戰時則協助星載和機載的電子支援措施設備對海空實施全景監視,查明敵方各種電子設備的類型、數量、配置、部署及其變動情況,通過威脅識別作出告警,並引導艦載反輻射導彈對敵方的雷達實施毀滅性打擊。

現代電磁環境的異常複雜性和密集性。例如,海灣戰爭中美軍通過對戰區電子戰的電磁信號測試,發現信號環境密度高達每秒120萬~150萬個脈衝。此外,通常在電磁輻射信號中,雷達信號和通信信號及其他各種電信號混雜在一起。

當代海軍作戰主要發生在近海環境,近海環境是高雜波環境。近海發射的電磁信號不僅包含了來自友軍或中立方軍隊的信號,而且還包含了來自地麵、海上和空中的各種民用信號和軍用信號。

敵方雷達在體製和技術方麵的電子反偵察特性和反對抗特性的的不斷增強,增加了海軍雷達偵察的複雜性和難度。在戰區惡劣的氣象和傳播條件下或當存在敵方電子幹擾時,海軍雷達偵察將變得更為困難。因此,海軍雷達偵察接收機必須具有很高的靈敏度和截獲概率以及很強的分選處理能力,把真正的威脅信號分析和識別出來,判斷其類型和威脅等級;此外還應根據其數量、工作情況和分布態勢等,判明目標的性質和行動企圖,決定我方應采取的措施。

目前世界上先進的海軍雷達偵察接收機具有高達100%的截獲概率,可偵收頻率範圍在0.5~40吉赫之間的、信號調製方式複雜的電磁波。其對空偵收距離大於雷達探測距離,對海偵收距離大於視距,信號截獲時間最快為幾十納秒。海軍雷達對抗海軍雷達對抗係指采用有源和無源等方法對敵方海軍雷達的接收係統、顯示係統和自動跟蹤係統實施電子幹擾。它包括有源幹擾、無源幹擾和組合幹擾。

有源幹擾有源幹擾技術是利用幹擾機發射某種波形的幹擾信號來擾亂和欺騙敵方雷達。有源幹擾一般分為噪聲幹擾和欺騙幹擾。噪聲幹擾又稱壓製性幹擾。它通過發射大功率的噪聲信號來掩蓋或吞沒敵方雷達熒光屏上的目標回波,使敵方雷達無法工作。欺騙幹擾則是用幹擾信號去欺騙敵方。欺騙幹擾允許敵方雷達看見目標,但使它不能獲得目標的準確信息,而隻能獲得失真的距離、方位和速度等參數。在敵方雷達熒光屏上顯示的是與真目標相似的假回波。

實施有源幹擾的海軍雷達幹擾機目前可覆蓋20吉赫以下的電磁頻域,其響應時間為1~2秒,雜波幹擾功率可高達兆瓦級。最先進的幹擾機可同時幹擾80個目標。無源幹擾顧名思義,無源幹擾是一種幹擾體本身不輻射電磁能量的幹擾。

發射或投放用能反射電磁波的材料製成的各種箔條和反射器,對敵方雷達形成幹擾。例如,單發箔條彈爆炸發散後能在3~5秒內形成1000~3000平方米的空中幹擾雲,並能懸空10分鍾之久,以掩蓋敵方雷達想捕捉的真目標或誘惑敵方雷達去跟蹤假目標。

00采用艦船外形結構隱身設計和在艦體表麵塗覆吸收電磁波的材料等目標隱身方法,以減弱目標對電磁波的反射,從而使敵方雷達難以發現目標。例如,法國“拉斐特”級護衛艦采取了流線型外形設計、傾斜10°的上層建築外壁、刷上吸波油漆塗料的艦體等一係列隱身措施,使該級艦的雷達反射麵積比傳統設計減小60%,獲得了良好的隱身效果。組合幹擾組合幹擾是把上述各種幹擾進行多種組合,不但幾種有源幹擾可以適當組合,而且有源幹擾和無源幹擾也可以組合使用,以發揮最佳的幹擾效果。

例如美國AN/ALQ99D和AN/ALQ99E幹擾機的有效功率達10千瓦,能有效幹擾工作在30兆赫~18吉赫頻域和200~300千米距離範圍內的全部預警、測高、引導、監視、炮瞄和製導等海用雷達;它們與AN/ALE43艦載機箔條切割投放器、AN/ALE40箔條與曳光彈發射裝置等多種性能優良的無源幹擾設備配合使用,在海灣戰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海軍雷達反偵察雷達反偵察的任務是要使我方雷達信號不被或難於被敵方偵察接收機截獲和識別,即使被敵方識別了也不易被複製。

海軍雷達反偵察的方法主要有:平時把主要雷達隱蔽起來,隻在戰時使用它,並盡量縮短艦載雷達的開機時間。雷達信號設計中應采用不易被敵方偵察接收機識別的偽噪聲信號,包括脈衝調頻信號、脈內偽隨機編碼信號和偽隨機重複頻率信號等。采用低截獲概率技術。該項技術可降低敵方偵察接收機的作用距離與我方雷達作用距離的比值,使敵方偵察接收機在我方雷達探測目標的作用距離之外不能截獲我方雷達信號。例如,荷蘭的PILOT導航與對海搜索雷達就是這種低截獲概率雷達。該雷達采用調頻連續波發射方式,雖然其輸出功率僅為1毫瓦~1瓦,但作用距離則與常規雷達的大致相同,並具有優良的低截獲概率的“寂靜”或“隱蔽”的特征。

采用頻率捷變方法。采用隨機快速跳頻是雷達反偵察的一種重要和有效的手段。現代幹擾機頻率瞄準所需的脈衝數愈益減少,至90年代初,幹擾機性能水平已提高到在1~3個脈衝內就能完成頻率引導。但是,隻要雷達的跳頻速度足夠快,跳頻範圍足夠寬,幹擾機要對雷達實施偵察和跟蹤幹擾是很困難的。

采用雙基地或多基地工作體製或無源定位方式。采用雙基地或多基地工作體製時,由於我方雷達的發射和接收基地分設兩處,敵方偵察接收機隻能截獲和跟蹤來自我方雷達發射站的信號,而對設在艦上的雷達接收站既無法偵察,更談不上幹擾。假如把我方雷達發射站設置在衛星或空中飛行的艦載機或嚴密防衛的後方海軍基地,無疑,將大大增強我方雷達發射站的反偵察和反對抗的能力。采用無源定位方式則是通過誘發敵方目標開動幹擾機或利用該目標本身輻射的電磁信號,來確定該目標的各參數,以防止我方雷達被偵察。

海軍雷達反對抗雷達反對抗即雷達抗幹擾。其技術措施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敵方幹擾進入我方雷達接收機之前盡量排除它、削弱它,並提高有用信號電平;另一類是在敵方幹擾進入我方雷達接收機之後,利用幹擾信號與有用信號在波形、頻譜等結構上的不同加以區別,達到抑製幹擾、從幹擾背景中提取敵方目標信息的目的。

海軍雷達反對抗的措施:功率對抗。提高雷達反幹擾能力的最簡單的方法是盡可能增加發射能量。在峰值功率一定的條件下,為了得到較高的平均發射功率,需要采用脈衝壓縮方法,即發射寬脈衝信號,在接收和處理回波後,輸出窄脈衝信號。這樣,既增大了雷達作用距離,又提高了雷達分辨力。這種方法具有一定的反欺騙性意大利正在研製的艦載EMPAR相控陣雷達。有源幹擾的能力。

單脈衝角跟蹤。單脈衝雷達可根據從單個脈衝回波中所提取的信息來確定被檢測到的信號源的角位置,所以它使得許多用於幹擾波束順序掃描雷達的雷達對抗技術幾乎完全失效。

脈衝重複頻率捷變。這是一種用於降低近距離上假目標幹擾效能的雷達反幹擾技術。脈衝重複頻率發生變化或抖動的雷達可使非人為的周期外反射回波和電子幹擾係統發出的周期反射回波信號抖動,從而識別出這些信號是假目標。電子幹擾係統除非預先能確定雷達的脈衝重複頻率抖動的周期特性或使其自身位置處於它要幹擾的雷達和所保護的真目標之間,否則很難使假目標幹擾奏效。

動目標顯示、動目標檢測及其與頻率捷變的兼容。動目標顯示是一種利用運動目標回波信號的多普勒頻移來消除固定目標回波的幹擾而使運動目標得以檢測或顯示的技術。動目標檢測則是在動目標顯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技術,它可在頻域上分離開有用目標和雜波,降低背景雜波的幹擾。這兩種技術是對抗無源幹擾的有效措施。但是,現代雷達對抗中經常出現箔條幹擾與瞄準式噪聲調頻幹擾同時使用的情況,這就需要同時運用動目標顯示和頻率捷變來抵製上述兩種幹擾。目前已經研究出較為典型的兼容方式有:脈組頻率捷變組內動目標檢測;隨機頻率捷變同頻動目標顯示;四脈衝係統。脈內分集-脈組動目標檢測等。

超低旁瓣天線、旁瓣匿影和旁瓣對消。設計超低旁瓣天線是為了使雷達在旁瓣方向上被探測的概率為最小。采用超低旁瓣天線的雷達可實行空間選擇,將幹擾限製在主瓣區間;在其他角度範圍內,雷達可正常工作,並可測定幹擾機的角度信息,進而利用多站交叉定位技術來測出幹擾機的距離數據。旁瓣匿影也是一種對付旁瓣幹擾的技術。它使用一部其增益小於主天線的主瓣增益而大於主天線的旁瓣增益的輔助天線。比較主、輔兩部天線各自接收機的輸出信號:如果主天線接收機的信號較大,那就是天線對準目標時的信號,它經過選通進入信號分析電路;如果輔助天線接收機的信號較大,那就是從旁瓣進入的信號,它不被選通而到達不了信號分析電路。但是,上述旁瓣匿影技術無法對付連續波或噪聲幹擾,這時就需要采用旁瓣對消技術.其做法是:對主、輔兩路接收機中的信號加以檢測,如果輔助天線接收機的信號功率電平較大,就要進行對消處理,即將幹擾信號的幅度和相位經由對消反饋電路在一個閉合回路中加以調整,使幹擾信號在主接收機信道中達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