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控陣體製。由於相控陣天線由獨立輻射單元或子陣列所組成,所以它在電子對抗環境下可得到最佳的自適應天線方向圖。相控陣雷達的數字波束形成接收機是采用數字技術實現瞬時多波束及實時自適應處理的裝置。它在形成瞬時多波束的同時,能對幹擾源自適應調零並得到超高分辨率和超低旁瓣的性能,因而能非常有效地對付先進的綜合性電子幹擾。此外,相控陣雷達的波形和閉鎖時間可以根據雜波環境要求進行調整。因此,相控陣無疑是一種極為優良的海軍雷達反對抗體製。

當代具有很強反對抗能力的海軍雷達包括美國“弗萊克薩”三坐標相參火控雷達、英國“梅薩”多功能電掃自適應雷達和法國“阿拉貝爾”多功能相控陣火控雷達等。美國“弗萊克薩”雷達的主要特點是利用計算機根據各個目標回波信息最大的原則,實時自適應改變雷達波形。這種實時分配跟蹤,加上多普勒波形處理等特點,使該雷達具有良好的電子抗幹擾和抗雜波性能。英國“梅薩”雷達的核心技術是實時自適應數字波束形成技術,其主要優點在於能使該雷達抑製多達15個幹擾機的幹擾,並利用附加的超分辨技術確定敵方幹擾機的位置。

法國“阿拉貝爾”雷達之所以具有很強的抗幹擾和抗雜波的能力,是因為:首先,其天線具有很低的旁瓣電平且裝有旁瓣匿影或旁瓣對消的附加通道以及對幹擾源的跟蹤可實現天線方向圖自適應調零;其次,該雷達在收發機中,采用柵控行波管來獲得波束的靈活性,還通過脈間和脈組間頻率捷變來實現完善的捷變頻,其多個接收通道能確保監視和跟蹤測量及電子抗幹擾處理;再則,其先進的數字信號處理機可完成脈衝壓縮、多普勒濾波和恒虛警率處理等多種功能。

俄羅斯空地導彈

“瞪眼1”是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為裝備以色列空軍F-4戰鬥機而研製的中程防區外對地攻擊導彈,用來攻擊陸上機動目標和固定目標,其改型可用來攻擊堅固目標。該彈於70年代開始研製,1983年開始裝備以色列空軍。1987年美國空軍根據一項海外武器評價計劃對其進行了評價,經過16個月的鑒定試驗後決定將其作為過渡性常規防區外武器引進,裝備B-52和F-111轟炸機,並將其命名為Have Nap,代號為AGM-142。X-25式空地導彈是蘇聯第二代戰術空地導彈,北約稱之為AS-10克倫。60年代末、70年代初開始研製,70年代中期服役,以取代第一代克裏牛X-23式戰術空地導彈,裝備現役各型對地攻擊飛機。X-25是導彈本身的型號,對應的英文型號為Kh-25。

性能特點:采用模塊化設計,配以不同導引頭適應不同任務需要。多數型號不具備全方位作戰能力,易受自然條件影響。機載裝備配套性能相對較差,在一定難度上影響了導彈總體性能。主要改型:X-25已經形成了一個導彈係列,有電視型X-25MT、無線電指令型X-25MP、被動雷達型X-25M П、半主動激光型X-25M Л和紅外成像X-25MT П,供對地攻擊飛機選用,可攻擊戰場上的各種目標。

基本數據:導彈型號X-25MP;射程2~8千米;使用角度50米-5千米;製導方式無線電指令;命中精度4~5米左右;彈徑275毫米;彈長3830毫米;導彈質量320千克;戰鬥部質量140千克;翼展820毫米;引信采用觸發引信;動力裝置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導彈最大飛行速度850米/秒;導彈型號X-25MT;射程20千米;使用角度50米-12千米;製導方式電視自控;命中精度4~5米左右;彈徑275毫米;彈長4040毫米;導彈質量300千克;戰鬥部質量90千克;翼展820毫米;引信采用觸發引信;動力裝置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導彈最大飛行速度850米/秒。

導彈型號X-25M Л;射程2~20千米;使用角度50米-5千米;製導方式半主動激光;命中精度4~5米左右;彈徑275毫米;彈長3750毫米;導彈質量300千克;戰鬥部質量90千克;翼展820毫米;引信采用觸發引信;動力裝置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導彈最大飛行速度850米/秒。

導彈型號X-25MT П;射程20千米;使用角度50米~12千米;製導方式紅外成像;命中精度4~5米左右;彈徑275毫米;彈長4355毫米;導彈質量300千克;戰鬥部質量90千克;翼展820毫米;引信用觸發引信;動力裝置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導彈最大飛行速度850米/秒.識別特征:采用不同導引頭時,彈頭尖部形狀不一,雷達型為尖錐狀,激光型、電視型、外紅型為半球形。

彈體特征:圓柱形彈體。采用兩組控製翼麵,第一組位於彈體頭部偏後,梯形,4片,麵積較小,第二組位於彈體底端偏前,4片,大麵積直角梯形,兩側彈翼中間偏後,有類似發動機小型噴口裝置。彈體下方、兩組控製翼麵之間,有條形突出物貫通彈體。

俄羅斯的空地導彈1961年7月在列寧格勒舉辦的海軍展覽會上,蘇聯率先公開展出了AS-1空地導彈。同一時期在土希諾舉辦的航空展覽會上展出AS-2、AS-3和AS-4。

新型Kh-22M空地導彈是在原來Kh-22M的基礎上改進了末端尋的器,並采用了固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射程更遠,速度更高。該導彈從轟炸機上發射後,迅速爬升到高空,在慣導裝置的控製下對目標區域進行巡航。一旦飛臨目標上空,在主動雷達尋的器的控製下進行近乎垂直的俯衝,導彈飛行路線在雷達監視和防空係統打擊範圍內出現“死區”,即使在末段飛行過程中遭遇攔截,導彈也可能會命中目標。

哈基姆空地導彈

基本情況:該彈是專門應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要求而研製的防空區外空地導彈係列,用來攻擊敵方嚴密設防的堅固目標,如指揮中心、橋梁、機場、港口、高炮陣地和導彈發射場等。

該彈的現名“哈基姆”係由其用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命名。由於研製該彈的主承包商幾經更換,加上其改進型號不斷出現,故曾獲多種名稱:阿爾法、吉姆克斯、費利克斯、飛、半人馬和小兄弟。該彈的主承包商最初是美國的儀器係統公司,1984年開始研製,1987年由兼並ISC的英國費倫第公司接手研製,1989年首次披露該項目,1990年該係列第1、2兩個型號PGM-1/2先後投產,1991年由兼並費倫第公司的GEC-馬可尼公司繼續研製,1992年該係列第1、2兩個型號PGM-1/2先後進入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現役,1993年該係列第3個型號PGM-3投產,同年該係列中的無動力型—“蘭斯洛特”激光製導炸彈問世,但未被用戶選中。

1994年該係列各型號導彈首次在英國範堡羅航展露麵,1995年該係列第3個型號PGM-3進入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服役,同年英國批準向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銷售該係列第4個型號PGM-4。上述前三種型號按輕重分為A、B兩類,A類為輕型,包含PGM-1A/2A/3A,分別為輕型半主動激光型、輕型電視型和輕型被動紅外型;B類為重型,包含PGM-1B/2B/3B,分別為重型半主動激光型、重型電視型和重型被動紅外型。第4種型號為遠距型。

目前,該係列導彈仍在生產和改進之中,其用戶現僅有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訂購數目約1750枚。結構和性能特點:該係列導彈采用後置彈翼控製的氣動外形布局,A類基本型的氣動外形布局為2片固定式一字形穩定小翼位於彈體前部,4片固定式後掠切梢三角形大彈翼位於彈體尾部,每片彈翼後緣各帶1片控製舵麵,圓柱形彈體頂部加裝365毫米北約標準間距雙彈耳的加強硬背,半球形頭部裝有適用於電視/紅外/激光導引頭的光學玻璃整流罩,固體火箭發動機吊掛在彈體後下方。B類改進型的氣動外形布局是在A類基本型的氣動外形布局的基礎上,僅增加1片垂直穩定小翼,在頭部構成丁字形穩定小翼。該係列導彈采用模塊化艙段結構,A、B兩類型號在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前者為輕型,采用350毫米單一直徑彈體和127毫米直徑單台固體火箭發動機;後者為重型,采用350/430毫米雙直徑前後彈體和127毫米直徑兩台固體火箭發動機。A、B兩類型號均采用索恩·WMI公司的主動雷達MFBF多功能炸彈引信。

遠距型PGM-4采用中段慣導加GPS修正、末段紅外成像或主動毫米波雷達製導,換裝1台渦噴發動機和串式穿甲爆破戰鬥部。該型號首次在1994年範堡羅航展上展出,最初命名為“飛馬”,外界一直以為是在PGM-1B/2B/3B基礎上改進的、1993年參加英國國防部的“常規防區外發射空地導彈”競爭的“飛馬”導彈,直到1995年初才弄清是在其基礎上改進的、外銷給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PGM-4,命名為“半人馬”。這兩種導彈的重量相同,不同之處是長度和射程,分別為5.0米/4.0米和350千米/250千米。該係列導彈的主要特點是,通過更換不同類型的導引頭並選用輕重兩種彈體,能夠滿足各種不同作戰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