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空地導彈(1 / 2)

中國的空地導彈

作為三位一體的戰略核打擊的一部分,中國的空中核打擊力量的發展是鮮為人知的。普遍的認為是空中核打擊能力有限,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事實上中國自原子彈爆炸成功後,曾先後研製過幾種型號的空地導彈供戰略部隊使用。在中國成功地發射地地導彈之前,為了對付蘇聯迫在眉睫的核威脅,首先使用轟炸機甩投原子彈成功,之後具有極佳低空突防能力的強5改裝機也能利用內部彈倉甩投原子彈,但強5航程有限,作為一種“玉石俱焚”的攻擊方式,在超過作戰半徑的地方甩投原子彈還是有可能進行核報複的。據說當時選拔的特等優秀飛行員在接受訓練時,無一人打退堂鼓,其愛國熱情感人肺腑。

在地地導彈發射成功後,並不斷有新型號出現的情況下,執行空中核打擊的壓力有所減輕。20世紀70年代後期,有關的科研部門在成熟的巡航導彈基礎上研製空地核導彈,據信至少曾有過兩種型號的空地導彈服役。這方麵的保密性極強,外界對其知之甚少,最近隨著新型導彈的服役,老型號的退役,人們才對其有一定了解。

在1984年的“航空知識”的某一期裏,在介紹轟6國產轟炸機時,曾提到用空地導彈進行戰略核轟炸任務。中國發展的一型空地導彈發射重量大約15~2噸左右,射程100公裏左右,單彈頭20萬噸當量,製導方式慣性導航加主動雷達,轟6戰略轟炸機使用。估計殲轟7,殲10,殲11及殲8Ⅲ也可使用。另一種型號是增程型,最大射程400公裏左右,而不是外界認為的中國的巡航導彈的最大射程不超過200公裏,但其3噸多的發射重量隻要轟6能使用。一個有趣的現象,海軍航空兵的轟6丁反艦導彈攻擊機是在戰略轟炸機的基礎上發展的,而不是戰略轟炸機在普通導彈攻擊機的基礎上發展,這可能是需要有先後。

這兩種型號的導彈從當時發展的艦艦導彈水平看,存在著不少不足,首先是巡航高度高,至少要在幾百米的高度,其次是精度低,偏差在幾百米到1千多米,不過使用核彈頭可能不會太計較精度,另外準備工作複雜,使用液體燃料,發射前注射。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在成功地吸收了蘇聯部分成熟技術後,發展了新一代空地導彈。這種導彈在某些方麵很接近美國的“戰斧”式,超低空飛行,采用GPS全球定位技術,有多種製導方式,射程在600公裏左右。而且有多種發射方式,可從陸空發射,估計未來的中國的大型軍艦可能也會裝備這種導彈的發射箱,屆時將擁有與美國軍艦相似的打擊能力。這種導彈可攜帶包括核彈頭在內的多種彈頭,精度極高,傳說偏差隻有十幾米,在定型的多枚實彈射擊中,“其極高的命中精度連專家也沒預料到”。

中國現在還正在積極研製射程超過3000公裏的巡航導彈,預計下一世紀服役。在精度方麵取得重大突破後,現在的技術難點是解決固體火箭技術,一但在這方麵取得突破,將極大地提高中國巡航導彈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