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的一席話,使秦穆公意識到滅鄭對自己確實不利,於是答應了燭之武的請求。
在和鄭國訂立了盟約後,秦穆公率領大軍班師回國,並且留下了三位將軍幫助鄭國守城。
眼見秦國的離去,使自己失去了最強有力的合作夥伴,晉文公也感慨頗多,最後率領晉國的軍隊也撤走了,鄭國之圍就這樣不戰而解了。
燭之武的遊說,瓦解了秦晉同盟。兩軍交戰之際解萬千水火,使百姓免受塗炭,也保存了國家的完整,且牽製了大國的視線,可以說是一石幾鳥。戰場上的征戰就這樣化為了玉帛。這“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作用為後世的軍事家們頻頻采用。
武侯祠的那一副楹聯說得好:“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說白了,這招就叫做“攻心”。軍事上的戰術,政治上也頻頻使用。
明朝莊浪地方部落的一個首領叫魯麟,本是據守甘肅的副將,他向朝廷要求當大將而沒有獲準。魯麟依仗自己部落強大,向朝廷示威,擅自離開了副將的守邊崗位,而自行回到莊浪部落,以孩子幼小為理由而請假不守邊了。
麵對這種情況,朝中有人主張封他為大將,有人的主張把他招到京城,給他封地。惟有尚書劉大夏說:“魯麟殘暴肆虐,不善於管理部落的人民,他不會有什麼作為的。然而他又沒有犯罪。現在如果授他大將官印,不合朝廷的法規;如召他到京城,他如果不來,卻有損於朝廷的威嚴。”於是,最後朝廷對魯麟置之不理,而表彰他的先世對朝廷的忠貞,聽任他在家賦閑。魯麟自覺沒趣,竟心情憂鬱而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了,從而解除了朝廷的一個隱患。
違犯了國法的黔國公朝弼應當被逮捕,朝中商討此事的時候大家都覺得為難,都說朝弼有上萬訓練有素的軍隊,逮捕他怕引起士兵不滿,激起邊疆少數民族的反叛。當時的丞相張居正先提拔了他的兒子後,又派一名使者去把朝弼逮捕了,士兵都不敢動。把朝弼逮到京城,又請皇上免去他的死罪,並把他囚禁在南京大牢裏。人們都為張居正的這一計暗中叫好。
表彰魯麟的先輩的功績,使他內心感到羞愧,而怨恨朝廷不給他大將的職位的意見又不能說出來;提升朝弼的兒子則安定了人心,也使他們對家園的思慮之心重了,困擾對方或捆住對方的手腳。為了攻心,張居正不惜提拔逆臣之子,這在一般人是難以理解的。就是能理解,也很難有耐心做到。
後世續演這一類戲的人就太多了,尤其是愈演愈烈的商戰中,攻心常成為一個重要的戰略手段;職場的角逐中,也難免不在心勁上一較高下。
無論如何,作為一種智謀來說,攻心為上還是值得重視的,哪怕是在你的日常生活裏。
智慧寶庫:
張居正之所以敢提拔逆臣之子,還有賴於政治上的絕對優勢。由此看來,攻心還得與攻力結合起來;或者說,攻心有賴於攻力,文鬥有賴於武鬥,禮有賴於兵,政治有賴於軍事。不過,攻力、武鬥、兵、軍事都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隻有攻心,才能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