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建樹的農學家王禎
王禎的生平
王禎是我國元朝時候一位著名的農學家。他是山東東平人。關於記載王禎生平活動的史料很少,因此我們對他的生卒年月以及經曆都不十分清楚。根據史書記載,僅僅知道他做過兩任縣官,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任旌德縣 (今安徽省境內)的縣尹(縣長),在職六年。後來在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調任永豐縣(今江西省境內)縣尹,做了多久,沒有記載。
王禎是個比較正直的官員,他在縣尹任內,為老百姓辦過一些好事。據《旌德縣誌》記載,他在六年的縣尹任內,一直過著極為儉樸的生活,從來沒有搜括過民財。他捐出自己的薪俸,辦學校,修橋梁,辦理很多公共事業。此外還兼施醫藥,救濟窮苦有病的人。他的這些行為受到當地人民群眾的稱讚。
王禎在縣尹任內,經常鼓勵人民種好莊稼。他在《農書》裏,對那些隻知道魚肉老百姓不認真辦事的地方官進行了揭露。他說,這些人盡做壞事,妨害農時,並且無限製地盤剝人民,自己盡情享樂;他們下鄉勸農(鼓勵農民努力生產),也是預先通知各社各鄉,約集聚會,要老百姓為他們供應差役;有的地方官還乘機敲詐,謊報勸農的功勞。王禎對這些人異常痛恨,他憤怒地斥責這些人:“名為愛民,其實是害民。”
王禎很想做一個能為國家辦事的好官,因此在他的《農書》裏,對古代興修水利、勸助農桑的地方官,如漢代潁川太守黃霸、渤海太守龔遂等人是極為推崇的。史書上稱這些人為“循吏”,意思就是奉公守法的“好官”。《史記》、《漢書》都有《循吏傳》。王禎認為地方官應當學習這些循吏的榜樣。
王禎認為,一個地方官,應該熟悉農業生產的知識。如果地方官自己對於農事沒有知識,那他又怎麼能夠擔負起勸導農桑的責任呢?因此,他平常很留心農事,隨時隨地留心觀察,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知識,終於寫成了有名的《王禎農書》。
《農書》大約是王禎在旌德縣任內著手編寫的,先後經過好幾年,直到調任永豐縣尹後才編寫完成。1313年,王禎又為這本書寫了一篇自序,大約距成書時間已有十年。
《農書》內容豐富,涉及的範圍很廣,不僅僅限於旌德、永豐兩縣地域之內。王禎在這本書裏,還把南北農業的異同得失做了分析比較,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元朝時候,除《王禎農書》以外,還留下《農桑輯要》和《農桑撮要》兩部著名的農書。在這一曆史時期裏,能夠先後產生這樣幾部農業科學著作,不是偶然的。首先是由於我們勤勞的祖先,在世世代代的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遠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戰國時代,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就開始了精耕細作。從戰國到元朝初年又經曆了一千七百多年。在這一漫長的時期中,農業生產的技術又不斷提高,生產的經驗更加豐富,農業生產也有了更大的發展。
元朝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封建統治者逐漸看到農業生產有利於封建剝削。元世祖忽心烈在位的時候,開始采取了 一些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設置了勸農官,建立了專管農桑水利的機構司農司,因而對農書的編寫發生一些推動作用。但是這些農書的能夠編好,主要應當歸功於農民所掌握的生產技術。其次是這些農書的作者較好地總結農民經驗的辛勤勞動。
王禎不僅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而且也是一位發明家。我們知道,我國在唐朝就開始采用雕版印書,但是雕刻木板是一件異常費事的工作。為了改進印書技術,在十一世紀的時候,傑出的發明家畢昇曾經發明了膠泥活字排印法。但是這一方法並未得到廣泛的運用,所以宋、元時代的書籍,大部分還是用雕版印刷。王禎在編寫《農書》的時候,很想讓自己的書早日出版,因此就創造了木活字。
木活字排印法的程序是這樣的:先在木板上麵刻上字,然後就用細齒的小鋸,把刻了字的木板一塊塊地鋸開,再用銳利的小刀修理成大小一樣異常整齊的四方形木活字,常用字往往還要多做幾個。木活字做好以後,把它們分別排列在兩個叫做韻輪和雜字輪的輪架上。韻輪就是按音韻的次序排列;雜字輪是排列一般的常用雜字和“之”、“乎”、“者”、“也”等作為語助詞用的字。檢字的人坐在兩個輪架的中間,隻要轉動韻輪或雜字輪,就可以揀取到他所需要的字,以字就人,極為方便。木活字檢齊以後,就可以排版刷印了。一板印完以後,仍把木活字拆散,還原到輪架上去,以備下次使用。
王禎這套為數三萬多字的木活字,刻製了兩年才完成。刻成後,就在大德二年(1298),試印他主編的《旌德縣誌》。全書六萬多字,不到一個月就印成一百部,比雕版印書的時間縮短了很多。
此外,他還設計和繪製了許多生產工具的圖樣。例如他在江西看到有一種茶磨,就根據同樣的原理,設計繪製成“水轉連磨”圖。水轉連磨是利用水力發動的機械。這種機械性能很好,每具可以灌溉農田一百畝;如果用來礱稻碾米,可以供給一千戶人家的使用。另外他還繪成“水輪三事”圖。水輪三事也是一種用水力發動的機械,一個大水輪可以同時用來磨麵、礱稻、碾米。
東漢時,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就是用水力鼓動排橐風箱,鑄造農具。但是由於時間相距太久,水排久已失傳。王禎就多方搜訪,終於弄清了水排的構造原理,並在原來的基礎上稍加變更,繪出圖來。
在他的《農書》裏,還有著許多各式各樣的工具圖譜。這些,都充分顯示了他傑出的創造才能。
王禎還是一位詩人。清代顧嗣立編輯的《元詩選》中,就收入了他的詩,稱為《農務集》。總之,王禎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但他主要的成就還是在農學方麵。下麵就把《農書》的主要內容及其特點略加介紹。
《王禎農書》的內容概要及其特點
王禎編寫的《農書》,通稱《王禎農書》。因為古農書中還有南宋陳的《農書》,明末沈氏的《農書》,用這樣的通稱便於區別。《王禎農書》是我國古農書中最有名的幾部農學著作之一。
《王禎農書》共有三十六卷,分為三個部分——卷一至卷六是《農桑通訣》,卷七至卷二十六是《農器圖譜》, 卷二十七至卷三十六是《穀譜》。《王禎農書》有幾種不同的本子,除上麵談到的三十六卷本以外,還有一種二十二卷本。在後一種裏,把《穀譜》十卷並成四卷,《農器圖譜》二十卷並成十二卷,所以這種本子也是完整的,並不殘缺。
全書約計十三萬六千多字,插圖二百八十一幅。
《王禎農書》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首先是對農業作了比較全麵而有係統的論述。在《農桑通訣》中,總論農業上一係列的問題,並隨時注意各問題之間的相互關係。在這以前,後魏賈思勰著的具有農業全書性質的《齊民要術》一書,雖然也談到不少問題,但涉及的地區僅限於黃河中下遊一帶,而且主要是分別敘述各項生產技術,沒有係統地總論其中所包含的問題和原理。南宋的《陳農書》,開始對栽培總論和農業經營作了比較完整的係統性的討論,但作者是從農業經營者的立場出發,探討的範圍較狹,而且地區僅限於江浙一帶。《王禎農書》是第一部兼論南北,企圖從全國範圍內對整個農業作係統性的討論,並把南北農業技術及農具的異同、功能,進行分析比較的農書。
在問題的提出和表達方法上,《王禎農書》也力圖做到簡明概括和全麵。例如在《農桑通訣》的《授時篇》裏,王禎繪製了“授時指掌活法之圖”,對曆法和農時問題作了簡明的小結。在《地利篇》裏,他對全國風土和農產,根據自己所了解的情況繪製了“全國農業圖”(可惜此圖現已失傳)。這兩個圖可以幫助讀者對這些問題作比較全麵的了解。又如在《灌溉篇》裏,王禎指出我國的自然條件很好,如果能夠很好地注意興修農田水利,就可以防止和戰勝水旱災害,使得“國有餘糧,民有餘利”。在《農器圖譜》的《灌溉門》裏,他還談到水的綜合利用問題,主張把灌溉、航運、水力和水產結合起來。
《王禎農書》除總論性質的《農桑通訣》外,再配上各論性質的《穀譜》,有總論,有各論,係統分明。《穀譜》的各論,有些像《齊民要術》的各論,但比《齊民要術》的分類更明晰,體例也比較整齊。而且《穀譜》的各論,幾乎對每一種作物的性狀,都作了說明,這在古農書中也是創舉。此外它又結合《農器圖譜》,對農具作了分類。這樣就使得這部書的內容更加全麵,體例更加完整。
《王禎農書》的另一特點是《農器圖譜》的創作。《農器圖譜》約占全書篇幅的五分之四,插圖二百多幅,其中還有比較複雜的機械圖形。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工具的形狀,進一步了解其構造。每幅圖都附有文字說明,清楚地介紹了各種農具的來源、構造和用法。在《農器圖譜》裏,幾乎羅列了作者所能夠看到的和農業有關的一切工具和零件。在它以前,論述農具的書,有唐代陸龜蒙的《耒耜經》,但是其中所介紹的農具,除犁以外,隻兼及有限的幾種農具,而且沒有圖。南宋曾之謹的《農器譜》 (已失傳)中所收農具的種類,也不及《王禎農書》多,也沒有圖。在它以後,明代的《農政全書》和清代的《授時通考》,雖有農具圖,但一般都是抄自《王禎農書》,不是自己的創作。可以說,《王禎農書》的《農器圖譜》是我國古農書中對農具記載得最完備的。
當然,《王禎農書》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它也存在不少缺點,例如有些地方說得不夠明白透徹。書中還夾雜著一些迷信的說法,在《祈報篇》裏,就有不少封建迷信的文字。因此我們必須以批判的態度來對待這部農學遺產。
下麵就把《王禎農書》的三個組成部分:《農桑通訣》《農器圖譜》《穀譜》,分別作些簡要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