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閏]][[目閏]]指眼皮掣動,也作肌肉跳動的形容詞。
[[目旬]目][[目旬]目]指眼睛轉動不定,即眼目昏花發黑的症狀。
[懊儂][懊儂]語出《傷寒論》。汪必昌《醫階辨證》稱:懊儂之狀,心下熱如火灼不寧,得吐則止。這是胸膈間自覺有一種燒灼嘈雜感的症狀。因病位在胸膈心窩部位,故又稱為“心中懊儂”。病因多由於表證發汗不得法,或因誤用瀉下,致外邪入裏,留於胸膈,擾及胃腑所致。可見於急性熱病或胃腸炎的病程中。
[白[病賠]][白[病賠]]濕溫病過程中於頸、項、胸、腹等處皮膚所出現的一種細白水泡,狀如水晶,破之有淡黃色漿液流出,因其色自晶亮,也市“晶[病培]”。這是濕熱鬱阻氣分而釀發的。[病培]色晶亮,顯示濕熱之邪有向外透泄之機,若[病培]色枯白的,叫“枯[病培]”,是氣液枯竭之侯。
[白喉][白喉]小兒易發的急性傳染病之一。本病因疫癘之氣從口鼻而入,侵犯肺胃二經,化燥化火,上熏咽喉所引起。臨床表現以咽喉部粘膜上產生一種灰白色不易脫落的假膜及全身中毒症狀為特徵。發病季節以冬、春二季為多。在氣候乾燥的環境更易流行傳播,故也稱作“疫喉”。
[白痢][白痢]濕熱毒邪滯於氣分,下痢白色,如鼻涕樣的粘液,或如魚腦者,叫“白痢”。
亦有因寒濕凝滯,脾陽受傷而下痢白色,質稀氣腥的,這是屬於寒痢,又叫“寒痢”。參閱該條。
[白疹][白疹]白[病培]的別稱。
[百日咳][百日咳]指兒童感受時邪、痰濁阻滯氣道、肺氣不暢所引起的一種疾病。臨床表現,以有明顯的陣發性、痙攣性咳嗽而病程長為特徵。因其有傳染性,易引起流行,故又稱“疫咳”。因形容其咳嗽的狀態和咳嗽的連續性,又稱“鷺鶿咳”、“頓咳”、“時行頓嗆”。
因其咳嗽時帶特殊的哮吼聲,類似母雞下蛋後之啼聲,又稱“雞咳”。
[百脺嗽][百脺嗽]指嬰兒百日內發生咳嗽痰多、睡眠不定的病症,又名“乳嗽”。
[斑疹][斑疹]點大成片,色紅或紫,撫之不礙手的叫做“斑”,多由熱鬱陽明,迫及營血而發於肌膚。其形如粟米,色紅或紫,高出於皮膚之上,撫之礙手的叫做“疹”,多因風熱鬱滯,內閉營分,從血絡透發於肌膚。
[暴熱][暴熱]指突然發生的高熱,都屬於實熱證,多見於急性傳染性疾患。
[暴注][暴注]突然劇烈腹瀉,如水傾注,故名。泄瀉時量多,急暴而下,迫不及待,故又稱為“暴迫下注”。多由於熱迫大腸所致。
[病候][病候]疾病外候的總稱。即指疾病反映出來的現象,與西醫的Sign相類似。包括症狀和體徵。
[病溫][病溫]指所患的病證是屬溫邪性質。
[不能[目旬]][不能[目旬]][目旬],是指眼球轉動。不能[目旬],指眼睛凝視不能轉動之意。平素血虛之人,發汗過多,精血受傷,筋脈失養,可以出現這種症狀。
[潮熱][潮熱]發熱如潮水一樣有定時,每天到了一定時候體溫就升高。潮熱的病因大概有三:因體內陰液不足的,每於入夜即發熱盜汗,叫“陰虛潮熱”;
因陽氣受濕邪所遏製的,可見午後發熱,叫“濕溫潮熱”;因熱邪下結於腸,亦可於每天午後發熱,稱為陽明“日晡潮熱”。此外,溫病傳至營分或血分階段,身熱往往在午後逐漸升高,這種熱型不稱潮熱,而叫熱入營分或熱入血分。
[春溫][春溫]是發生於春季的溫病。它的臨床特點是:初起即出現裏熱症狀,如發高熱、口渴、心煩、小便赤等。或出現外寒裏熱、怕冷、身熱、無汗、口渴、頭痛、身痛、煩燥不安、咽乾、舌質紅、脈細數。裏熱熾盛時,可出現發斑和神昏,四肢抽搐等症狀。可見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
[撮空][撮空]指患者意識不清,兩手伸向空間,像要拿東西樣的症狀。如兩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斷地撚動,稱為“撮空理線”。這是病重元氣將脫的表現。
[大瘕泄][大瘕泄]《難經,五十七難》: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
陳瑞孫《難經辨疑》指出:大瘕泄,即腸澼也。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痢疾。
[大結胸][大結胸]即《傷寒論》中之大陷胸湯證。是太陽表證未罷而誤用下法,出現自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的證候。
[大頭瘟][大頭瘟]溫毒的一種。又稱“大頭風”或“大頭傷寒”。是由於感受風溫時毒,入侵肺胃而發病。以頭麵紅腫或咽喉腫痛為特徵。嚴重的可出現耳聾、口噤、神昏譫妄等危候。另有一種是以頭項腫大為主證,連及頭麵,略如蝦蟆的,稱為“蝦蟆瘟”。
[戴眼][戴眼]指目睛上視而不能轉動,為太陽經的經氣衰竭,是病在危重階段所出現的一種腦神經症狀。
[癉瘧][癉瘧]癉,熱氣盛的意思。瘧疾由於感邪後裏熱熾盛而發。其臨床表現有發作時隻發熱不寒戰、煩躁氣粗、胸悶欲嘔等症。
[但欲寐][但欲寐]少陰經主症之一。是一種朦朧迷糊、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狀態。見於少陰病心腎兩衰,氣血虛弱。
[冬溫][冬溫]指冬季感受反常氣候而發生的熱性病。主要症狀有初起頭痛、無汗、發熱、微惡寒、口渴、鼻乾或鼻塞流涕、咳嗽氣逆,或咽乾痰結、脈數、舌苔逐漸由白變黃;繼則汗出熱不解、口渴惡熱、咳嗆、脅痛、脈滑數、舌赤苔黃而燥等症。
以後傳變,與風溫大體相同。
[痘疳][痘疳]古病名。以皮疹形態而命名。即現在所稱的天花病。
[惡寒][惡寒]即怕冷、畏寒之意。惡寒的症狀,在外感表證或陽虛裏證都可出現。外感惡寒,是因風寒在表,必兼有發熱、頭痛、脈浮等表證;陽虛惡寒,是內髒虛寒,陽氣不足,必見身冷、脈沉等裏寒證。此外,還有裏熱盛而外現假寒的,雖有惡寒、手足冰冷的症狀,但患者口渴、呼吸氣粗、便秘、溺赤、脈多滑實。
[惡熱][惡熱]即發熱而怕熱的意思。外感表證,一般是發熱惡寒,但當表邪入裏或外感風溫,則往往不惡寒而反惡熱。
[發黃][發黃]指由各種不同原因引起遍身皮膚或眼鞏膜黃染的症狀。參見“黃疸”條。
[發熱][發熱]臨床最常見症狀之一。發熱的類型和兼症此較複雜,概括可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發熱”:多屬實證。由六淫或疫癘等外邪侵入人體之後,正氣與之相抗而引起。分表熱、裏熱、半表半裏熱。表熱多兼惡風寒、舌苔薄白、脈浮,或咳嗽、鼻寒等肺經衛分病狀。半表半裏熱,主要特點是寒熱往來、胸脅脹滿不舒,或見嘔吐、口苦咽乾、脈弦數。裏熱則不惡寒而反惡熱、口渴、舌苔黃乾,或大便燥結或泄瀉臭穢稀糞,脈多沉數而有力。若邪盛深入“營分”、“血分”則出現昏迷、抽搐、斑疹等危重症狀。“內傷發熱”,多屬虛證。主要由於髒腑陰陽失調所致。分為陽虛和陰虛兩類。詳見“陽虛發熱”、“陰虛發熱”條。
[發頤][發頤]指發生於頤頷部位的一種化膿性感染,雖與痄腮相似,但本病多繼發於傷寒、溫病、脈疹的後期。由於汗出不暢,餘邪熱毒未能透泄、鬱結於少陽、陽明之絡,氣血凝滯而成,故又名“汗毒”。初起身熱惡寒、腫如結核、微有熱痛,以後膿腫漸漸增大,熱痛亦加劇。如不及時切開,膿腫可在頤頷部或在口腔粘膜或向外耳等處潰破。類於化膿性腮腺炎。
[煩熱][煩熱]凡發熱同時又有心煩,或煩躁而有悶熱的感覺,均稱“煩熱”。多由於裏熱過盛,氣陰受傷所致。
[煩躁][煩躁]胸中熱而不安叫“煩”,手足擾動不寧叫“躁”。煩與躁常並稱,但有虛實寒熱的不同。溫熱病邪熱入裏,則見高熱、口渴、胸中煩悶、手足擾動,是陽明實熱。因陽明主四肢,熱盛故四肢擾動。大都由煩到躁,稱為“煩躁”;如隻是煩熱口渴、無手足擾動的,則稱“煩渴”,這是熱盛傷津之象。均屬實熱證。熱性病後期或外感病經過汗、吐、下後,餘熱未清,胸中煩熱,睡眠不寧,這是虛火內擾,稱為“虛煩”,屬虛熱證。若煩而身冷,手足作無意識動作,形倦神疲,口乾不飲,脈細弱,稱為“躁煩”,是虛陽擾動,屬虛寒證。
[風寒感冒][風寒感冒]本病由於感受風寒邪氣而發病。主要症狀有發熱、惡寒、頭痛、無汗、鼻寒聲重、噴嚏、流清涕、喉癢咳嗽、骨節痠痛、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等。
[風痢][風痢]因內伏風邪,傷於脾胃所致。有先瀉後痢,腸鳴腹痛,或純下鮮血而有後重感,脈沉細而弦等症。
[風秘][風秘]是因風邪而出現大便秘結症狀。患者多伴有眩暈、腹脹等兼症。可見於風熱感冒,大腸燥結;或見於中風病人腸胃積熱等。
[風瘧][風瘧]因夏季陰暑內伏,複感風邪而發的一種瘧疾。臨床表現有先寒後熱,寒少熱多、頭疼、發熱時自汗出、脈弦數等症。
[風熱感冒][風熱感冒]本病由於感受風熱邪氣而發病。主要症狀有發熱、頭痛、微惡風寒、自汗、鼻塞無涕、咽喉焮痛、咳嗽、痰稠黃、口渴、舌紅苔薄白微黃、脈浮數等。
[風痧][風痧]又稱“風疹”。是小兒常見病。因感染風熱時邪,鬱於肺衛而發於肌膚的病症。臨床表現:發疹前無明顯症狀,發疹時一般伴有輕微的咳嗽,皮疹多在二十四小時內全身出齊,有癢感,二、三天便消退。疹消退後皮膚無脫屑和斑煩。
[風溫][風溫]感受春季風溫病邪而發生的一類急性熱病。葉天士《溫熱論》:風溫者,春月受風,其氣已溫。本病初起,邪在肺衛,主要症狀有發熱、口渴、自汗、惡寒、咳嗽、頭痛等。在病勢發展過程中,有時能出現神昏,譫語等“逆傳心包”的證候及發斑等症。溫病發汗後,出現身灼熱、自汗、身體沉重、嗜睡、鼾聲、說話困難等證候,也叫“風溫”。
[伏氣溫病][伏氣溫病]是有別於新感溫病另一類溫病。有因感受外邪後,因邪輕未能隨即構成發病條件,蘊伏於裏;或因平素內有積熱,到了一定時間,感受時邪,內伏的鬱熱,自裏透出。均稱為“伏氣溫病”。本病的特點是一開始即見煩渴、舌絳、尿赤、脈數等裏熱症候,而往往衛分症候不明顯。如“春溫”,“伏暑”,“溫瘧”等,都屬於這類溫病。伏氣溫病與新感溫病,實質都是感受溫邪而發的病,所不同者,是臨床表現的差異,這可能是由於病邪性質,致病途徑,病變部位,病人體質等因素不同而來,故必須以症候為依據,不能離開症候空談成因,也不應把“伏氣”看成是疾病的潛伏期。古人所說的伏邪,從冬伏至春夏而發病,或暑邪伏至冬季而發病,此說隻可以做參考。從臨床上辨別新感與伏氣,對病機轉變、預後、治療等,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尤其伏氣溫病的治療經驗,有很多值得借鑒。
[穀疸][穀疸]語出《金匱要略》。黃疸類型之一。因於飽食失節,飢飽不勻,濕熱、食滯阻遏中焦所引起。主要症狀有食即頭眩、煩悶、胃中不適、腹滿、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身麵發黃等。
[固泄][固泄]“固”,是前後不通;“泄”,是二便不同。《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寒結][寒結]大便秘結之由於陰寒凝滯的,稱為寒結。臨床表現有唇淡白、口淡、舌苔白滑、小便清,或有腸鳴,腹痛等。又名“冷秘”。
[寒栗鼓頷][寒栗鼓頷]簡稱“鼓栗”,或“振栗”。寒栗指因惡寒而發抖,也叫“戰栗”。
鼓頷是形容惡寒時全身發抖,上下齒不斷地叩擊的樣子。溫疫或瘧疾患者的惡寒,往往出現這種症狀。
[寒痢][寒痢]又叫“冷痢”。因炎熱貪涼,過食生冷不潔之物,寒氣凝滯,脾陽受傷所致。
有痢下色白、或赤白相兼、質稀氣腥、苔白、脈遲等症。
[寒瘧][寒瘧]因寒氣內伏,再感風邪而誘發的一種瘧疾。臨床表規有寒多熱少,日發一吹,或間日發作,發時頭痛,無汗或微汗,脈弦緊有力等。
[寒熱往來][寒熱往來]指惡寒時不發熱、發熱時不惡寒,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定時或不定時發作的情況。這是少陽病正邪相爭所出現的熱型。
[寒濕痢][寒濕痢]痢疾證候類型之一,因脾胃陽虛,濕濁內阻所致。有下痢白色稀膿或如魚腦、脘腹痞脹、腹痛綿綿而後墜、無熱、神疲、不渴、納呆、小便清白或微黃、舌淡、脈緩或遲等症。
[寒實結胸][寒實結胸]結胸證類型之一。是因太陽病誤用冷水淋洗、邪熱被寒氣所阻抑,水寒傷肺,寒氣結於胸中所致。主要症狀為胸痛、心煩、不渴、不發熱等。
[寒瀉][寒瀉]由於內髒虛寒所致。臨床表現有大便清冷而稀,有如鴨糞,腹中綿綿作痛、小便清白、苔白滑、脈沉遲;或表現為腸鳴腹痛、氣穀不化、脈沉遲無力等。
[黃疸][黃疸]以身黃、目黃、小便黃為主證。病因是由於脾胃濕邪內蘊、腸胃失調,膽液外溢而引起。臨床上分為陽黃和陰黃兩大類。詳見“陰黃”、“陽黃”條。
[黃汗][黃汗]語出《金匱要略》。以汗出沾衣,色如黃柏汁,故名。症見口渴發熱,胸部滿悶,四肢頭麵腫、小便不利、脈沉遲等。病因是由於風、水、濕、熱交蒸所致。濕熱傷及血分時,又可並發瘡瘍。
[霍亂][霍亂]古代把上吐下瀉同時並作的病都包括在霍亂的範圍內。認為這是一種胃腸揮霍撩亂的規象,故名。因此,它既包括著烈性傳染病的“霍亂”,也包括一般夏秋間常見的急性胃腸炎。分為二類:一是因其能將胃腸中病理性內容物吐瀉而出的,叫“濕霍亂”;
一是腹脹絞痛、煩躁悶亂、想吐吐不出,欲瀉又瀉不下的,叫“乾霍亂”。或稱“絞腸痧”。
[霍亂轉筋][霍亂轉筋]上吐下瀉,失水過多,以致兩小腹腓腸肌痙擊,不能伸直,叫做霍亂轉筋。
[急黃][急黃]本病是因脾胃素有積熱,濕熱之毒熾盛,灼傷津液,內陷營血,邪入心包所致。是陽黃的重證。它的特點是發黃急驟,身目呈紅黃色,高熱頃渴,胸滿腹脹,神昏譫語,衄血便血,或出斑疹,舌絳,苔黃燥,脈弦滑數。
[角弓反張][角弓反張]病人的頭項強直,腰背反折,向後向曲如角弓狀。這是風病或熱極動風的一種症狀。可見於驚風、破傷風及多種病因所致的腦炎、腦膜炎等。
[結胸][結胸]語出《傷寒論》。指邪氣結於胸中的病症。主要症狀有兩類:一類為胸脅部有觸痛,頭項強硬,發熱有汗,脈寸浮關沉等;一類為從心窩到少腹硬滿而痛,拒按,大便秘結,口舌乾燥而渴,午後稍有潮熱,脈沉結等。發病原因,是由於太陽病攻下太早,以致表熱內陷,與胸中原有水飲結聚;或不因誤下,由太陽內傳陽明,陽明實熱與腹中原有水飲互結而成。胸脅有觸痛,頸項強硬,微汗或但頭汗出的,為熱與水相結,稱為“水結胸”。又稱“水氣結胸”,或“水熱結胸”。心窩部至少腹硬痛拒按、便秘,午後微有潮熱的,稱為“實熱結胸”。此外,還有“小結胸”、“大結胸”、“血結胸”、“寒實結胸”等名稱。各詳該條。
[筋惕肉[目閏]][筋惕肉[目閏]]指肌肉抽掣跳動。其病理和“身[目閏]動”基本相同,不過津液受傷的程度此較嚴重。
[噤口痢][噤口痢]痢疾,飲食不進或嘔不能食者,稱為“噤口痢”。多由疫痢、濕熱痢演變而成,或見於疫痢,濕熱痢病程中的某一階段,是痢疾比較嚴重的證候。多因濕熱毒邪蘊結腸中,毒盛而傷害胃氣,胃陰受劫;或因久病脾胃兩傷,胃失和降,輸化無力,氣機相阻塞所致。臨床特點,除飲食不思、嘔惡不納,飲入即嘔外,兼有胸脘痞悶,舌紅絳苔黃膩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