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病][痙病]熱性病過程中出現的背強反張,口噤不開的病症。主要表現:身熱足寒,頸項強急,背反張,卒口噤,獨頭動搖,脈沉細或勁急等。本病是由六淫侵襲,化燥、化風所致。如陽明熱盛,引動肝風;或心營熱盛,引動肝風等。
凡熱盛傷陰,誤吐,誤下的重症等亦能致痙。《金匱要略》以發熱無汗,反惡寒為“剛痙”;
發熱汗出而不惡寒為“柔痙”。此外,小兒“臍風”、“產後發痙”、“破傷風”及“暑痙”等,都屬痙病範圍。詳見各條。
[久痢][久痢]痢疾日久不癒,又稱“遷延痢”。多因脾腎虛弱,中氣不足所致。臨床表現為大便常帶粘液血液,排便時腹部隱痛,排出無力,甚或脫肛,食欲減退,形體消瘦等。
[酒疸][酒疸]語出《金匱要略》。黃疸類型之一。因酒食不節,以致脾胃受傷,運化失常,濕濁內鬱生熱,濕熱交蒸而成。主要症狀有身目發黃、胸中煩悶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小便赤澀、脈沉弦而數等。
[拘急][拘急]指四肢拘攣難以屈伸的症狀。多由於風邪所致,也是神經係統疾病常見症狀之一。
[爛喉痧][爛喉痧]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多發於冬、春兩季。由口鼻吸受疫毒之氣,與肺胃蘊熱相蒸而發。以咽喉疼痛腐爛,肌膚發生紅色疹子為主證,故又名“爛喉丹痧”。因具有傳染性,能引起流行,故為“疫喉”之一,又稱為“疫喉痧”。本病即猩紅熱。
[勞瘧][勞瘧]因瘧疾日久而使身體虛弱,將成虛勞,又稱“瘧勞”。或因多病勞損,氣血兩虛而患瘧疾,均稱勞瘧。其特點為微寒微熱,或發於晝,或發於夜,氣虛多汗,飲食少進,或停止發作後遇勞即發。
[勞熱][勞熱]指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中出現的發熱現象,如五勞七傷所產生的虛熱。因中氣不足,肺氣虛弱,稍事勞累,即出現低熱的症狀。
[裏急後重][裏急後重]痢疾的主要症狀之一,未大便前腹痛,欲大便時迫不待,叫“裏急”。大便時窘迫,但排出時不暢,肛門有重墜的感覺,叫做“後重”。
[痢疾][痢疾]古名“滯下”,亦稱“腸澼”。滯下,是形容大便次數增多,雖急欲排便,但不能通暢,肛門重墜,如有物阻滯的感覺。腸澼,是形容腸內有積滯,排便時澼澼有聲。
本病為夏秋季常見的腸道急性傳染病,臨床以腹痛、粘液膿血樣大便、次數增多而量少、裏急後重為主證。多因腸胃內虛,攝食生冷瓜果不潔之物,以致濕熱內蘊,毒滯腸中所致。
古代對痢疾的論述,範圍頗廣,除包括菌痢和阿米巴痢疾外,還包括其他某些腸道疾病在內。根據臨床特點和誘發因素等,分為“風痢”、“寒痢”、“濕熱痢”、“寒濕痢”、“水穀痢”、“噤口痢”、“白痢”、“五色痢”、“休息痢”、“久痢”、“疫毒痢”等,名目較多。現臨床上一般分為濕熱痢、疫毒痢、寒濕痢、久痢、休息痢等五種類型。參見有關各條。
[涼燥][涼燥]指感受秋涼燥氣而發病,即秋燥之偏於寒者。臨床表現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鳴而寒,類似感受風寒,但本病有津氣乾燥的現象,如唇燥嗌乾、乾咳連聲、胸滿氣逆、兩脅竄痛、皮膚乾痛、舌苔白薄而乾等症。這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損而出現的寒燥症狀。
[兩感][兩感]指陰陽兩經表裏同病,又稱“傷寒兩感”。如既有太陽經表證的發熱、頭痛,同時又有少陰經裏證的神倦、肢冷、脈微。“重感”的別稱,即重複感受兩種病邪。
如髒腑本有積熱之邪在內,又再外感風寒,出現表裏同病的證候。
[脈疹][脈疹]俗稱“痧子”。是小兒常見的一種傳染病,是由於感受時邪癘毒所引起,病毒主要侵犯肺胃。初起先見肺衛風熱症狀,以咳嗽、眼結膜紅赤、畏光、眼淚汪汪為其特徵。皮疹出現時,疹點先從耳後、發際及頭部出現,漸及顏麵全身,疹點與疹點之間可見正常的皮膚為其特點。
[芒漕][芒漕]即“寒瀉”。又稱“鴨溏”或“鶩泄”。形容瀉下的大便水糞相雜,色青黑如鴨糞,小便清,脈沉遲。此屬寒濕之證,因脾氣虛,大腸有寒而致。如瀉下僅是一般清稀垢穢的糞便,則稱為“溏泄”或“泄利”。
[冒暑][冒暑]指一般的傷暑證。感受暑邪之後,邪阻腸胃,出現惡寒發熱、心煩、口渴、腹痛水瀉、小便短赤、惡心嘔吐、頭重眩暈等症。
[瞀瘛][瞀瘛]瞀,指視物模糊昏花。瘛,指手指筋脈拘急抽搐。多由於火熱上擾心神,引動肝風所致。
[悶瞀][悶瞀]是眼目昏花,視物不明,同時又覺煩亂不安的一種症候。多由於痰熱濕濁交阻於內,或因熱毒熾盛所致。
[牡瘧][牡瘧]此種瘧疾多因平素元陽虛弱,邪氣伏於少陰而致。臨床表規為發病時寒戰較甚,無熱或微熱,麵色淡白,每日定時發作,脈沉而遲等。
[目瞑][目瞑]瞑,作合目或寐字解。目瞑指眼睛閉著不想睜開。多見於發熱而心煩、眩暈,患者欲閉目求得一時安靜的狀態。
[目中不了了][目中不了了]語出《傷寒論》。了了,是清楚分明的意思。目中不了了,是形容看東西時模糊不清,是由於陽明腑熱過盛,津液受傷,邪熱上蒸所引起的症狀。
[內煩][內煩]指內熱而引起心胸煩悶的症狀。因心煩引起意識錯亂的,叫“煩亂”。煩亂同時又有悶悶不樂感覺的,稱為“煩冤”。
[女勞疸][女勞疸]語出《金匱要略》。黃疸類型之一。證見身黃、額上微黑、膀胱急、少腹滿、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傍晚手足心發熱而反覺惡寒。《金匱要略》認為本證是得之房勞醉飽。根據臨床所見本證多出現在黃疸病的後期,是氣血兩虛、濁邪瘀阻的證候。常伴有脅下積塊脹痛、膚色暗黃、額上色素沉著、舌質暗紅、脈弦細等,嚴重的發生臌脹。
[瘧疾][瘧疾]古代統稱“[病該]瘧”,以寒戰、壯熱、出汗、定期發作為特徵。古人從實踐中觀察到本病發於夏秋季節及山林地帶,蚊蟲容易孳生繁殖的時侯和環境,認為病因是夏季感受暑邪或接觸山嵐瘴氣,或因受寒濕之邪而引起。邪氣潛伏於半表半裏,邪正相爭,在一定條件下而發病。其分類大致加下:按臨床證候分:如發熱而汗自出為風瘧;
壯熱煩渴為暑瘧;胸悶泛惡、身痠肢重為濕瘧;先寒後熱、寒重熱輕為寒瘧;先熱後寒、熱重寒輕為溫瘧;但熱不寒為瘴瘧;但寒不熱為牝瘧;眩暈嘔逆、痰盛昏迷為痰瘧;久瘧體虛為虛瘧;久瘧脾髒腫大為瘧母;一日一發為單日瘧;二日一發為間日瘧;三日一發為三日瘧,又稱三陰瘧。按誘發因素和流行特點分:遇勞即發為勞瘧;因食誘發為食瘧;由於山嵐瘴氣為瘴瘧;引起流行的為疫瘧。以上分類隻是按現象分類,對辦證施治雖有些意義,實際上疫瘧、痰瘧、瘴瘧等,多屬惡性瘧疾,其中痰瘧、瘴瘧類似腦型惡性瘧疾。至於其他瘧疾,有的屬於瘧疾的兼症,有的則是類似瘧疾的其他熱病。參見瘧證各條。
[瘧母][瘧母]瘧疾久延不癒,致氣血虧損,瘀血結於脅下,並出現痞塊,名為瘧母,類似久瘧後脾髒腫大的病症。
[痞][痞]是胸腹間氣機阻塞不舒的一種自覺症狀。有因邪熱壅聚的,有因氣虛氣滯的。
若兼有脹滿感覺的,則稱為“痞滿”。邪熱阻滯在上焦,胸部痞塞的稱“胸痞”。若夾有痰濕,胸痞程度較甚。如有物堵住的,稱為“胸中痞硬”。邪熱阻滯在胃脘部,按之軟而不痛的,稱為“心下痞”;若按之有抵抗感的,是邪熱與胃中停水相阻,稱為“心下痞硬”。急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常可出現這類症狀。
[臍下悸][臍下悸]指下腹部搏動不寧的一種症狀,多由於下焦平素有水停蓄,當外感病發汗不當,腎氣受傷,水氣沖逆時則可出現。
[氣痢][氣痢]有實證和虛證之分。實證為糞便如蟹沫稠粘,有裏急後重感,腹脹,大便時排氣多,其氣臭穢。或兼腸鳴、小便不利等。是由於濕熱鬱滯,氣機不得宣暢所致。虛證為腹脹排氣時大便即隨之而下,是由於中氣下陷,腸虛不固所致。
[秋燥][秋燥]秋燥是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病邪從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氣乾燥的症狀,如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等。燥有兩種不同的性質:一偏於寒,一偏於熱,臨床上分為“涼燥”、“溫燥”二種類型。詳見該條。
[熱病][熱病]含兩義:指夏天的暑病,指一切因外感引起的熱病,見《素問,熱論》:
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這裏的“傷寒”即指廣義的傷寒。泛指熱性病。
[熱結旁流][熱結旁流]陽明腑實證的另一表現。腑實證,大便一般多見燥結不通,但有時泄出黃臭的糞水,而不見燥尿瀉出,仍有陽明腑實證者,稱之為“熱結旁流”。
[熱瀉][熱瀉]因熱迫大腸所引起。亦名“火瀉”。主要症狀有瀉下黃白如糜或帶黏膩、氣味臭、腸鳴腹痛、痛一陣瀉一陣,瀉後仍有厚重感,肛門濁熱、小便短赤、口渴、苔黃、脈數等。
[如喪神守][如喪神守]《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如喪神守”用以形容神誌昏亂不安,多屬熱盛於內所表現的證侯。
[灑淅惡寒][灑淅惡寒]形容病人惡風寒時好像被冷水噴灑在身上,或被雨水所淋的感覺。
[三陰痙][三陰痙]指痙病之出現三陰經症狀,故名。臨床上除有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項強脈沉等症之外,還見頭搖口噤;四肢不收、發熱腹痛;
閉目嗜睡等三陰經症狀。
[三陰瘧][三陰瘧]即三日瘧。由於元氣內虛,衛氣不固、病邪深入,每隔三天發作一次,因邪氣潛伏於“三陰”,故名。一說因病邪纏綿日久,兼有三陰經主症出現,故名。
[痧氣][痧氣]夏秋之間,因感受風寒暑濕之氣,或因接觸疫氣、穢濁之邪,阻寒於內,出現腹痛悶亂的一種病症。因痧氣脹寒胃腸,壅阻經絡,故又名“痧脹”。
痧在皮膚氣分的,皮疹隱現紅點,有如脈疹,稱為“紅痧”;若痧毒蘊於肌肉血分的,全身脹痛,且有黑斑,稱為“烏痧”。若證情深重,則見發寒熱,頭、胸、腹或脹或痛,或神昏喉痛,或上吐下瀉,或腰如束帶,或指甲青黑,或手是脈木等。
[傷寒][傷寒]病名或症候名。廣義的傷寒是外感發熱病的總稱;狹義的傷寒是屬於太陽表證的一個證型,主要症狀有發熱、惡寒、無汗、頭項強痛、脈浮緊等。與現代醫學所稱的“傷寒”不同。病因。指傷於寒邪。
[傷暑][傷暑]又稱“感暑”。指夏季傷於暑邪,出現多汗身熱,心煩口渴、氣粗、四肢疲乏、小便赤澀等“陽暑”證候。
[少腹硬滿][少腹硬滿]指臍以下部位堅硬脹滿的症狀。若按之不硬,隻覺脹滿,拘急不舒的,稱為“少腹急結”。都是由於瘀血和邪熱互結,阻滯於少腹部;或因膀胱氣化失常,水停下焦所致。前者屬蓄血證,後者屬蓄水證。辨證要點,在於小便利與不利。小便通利的,為蓄血證;小便不利的,為蓄水證。
[身[目閏]動][身[目閏]動]即身體的肌肉掣動。其原因有由於發汗太過,陽氣和陰液受傷;
有由於陽虛失去促進津液產生的正常功能,氣液不足,肌肉失去溫養所致。
[身熱不揚][身熱不揚]形容受濕邪阻遏的一種熱象,其特點是體表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則覺灼手。
[神不守舍][神不守舍]即精神錯亂。心是精神所藏之處,病邪犯心或精神刺激過度出現的神誌異常,均可稱為神不守舍。
[神昏][神昏]即神誌昏迷不清。是邪熱內陷心包,或濕熱、痰濁蒙蔽清竅所出現的症狀。
[濕病][濕病]泛指因濕而引起的病症。濕為重濁粘膩之邪,有外濕、內濕之分。感受霧露,久居潮濕之處,或涉水雨淋,或著汗濕衣,以致濕邪入侵肌膚,出現身重體酸,關節疼痛,或見惡寒發熱,身重自汗,屬外感濕邪,亦稱“傷濕”。若因飲食不適,過食生冷,或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水濕內停,出現食欲不振、泄瀉、腹脹、小便少,甚則麵目四肢浮腫等症的,是濕從內生,統屬濕病。參見“內濕”、“外濕”等條。
[濕瘧][濕瘧]此種瘧疾是久受陰濕,濕邪伏於體內,因觸冒風寒而誘發。其臨床表現有惡寒而不甚熱、汗出、一身盡痛、四肢沉重、嘔逆脘悶、脈緩等。
[濕熱痢][濕熱痢]痢疾證候類型之一。因脾胃濕熱內蘊,胃不消導,脾失健運,濕熱夾滯所致。以痢下赤色,或如魚腦、稠粘臭穢、排便次數頻多、裏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熱赤、舌苔黃膩、脈滑數有力等為特徵。若濕熱毒邪盛於血分,傷及腸絡,下痢純血者,叫“赤痢”、“血痢”。若病邪傷及氣血,腸中氣滯,腸絡損傷,下痢赤白相兼,膿血相雜,腹中絞痛,排便次數頻多,叫“赤白痢”。
[濕溫][濕溫]是長夏季節多見的熱性病。因感受時令濕熱之邪與體內腸胃之濕交阻,醞釀發病。表現有身熱不揚、身重痠痛、胸部痞悶、麵色淡黃、苔膩、脈濡。
其特點是病勢纏綿,病程較長,病史多留連於氣分,有濕重於熱和熱重於濕的不同。病情進一步發展,可以入營入血,發生痙厥、便血等變證。多見於腸傷寒、副傷寒一類疾病。
[濕瀉][濕瀉]又稱“洞瀉”或“濡瀉”。是因水濕阻於胃腸,脾虛不能製水所致,所謂:
濕盛則濡瀉。。臨床表現有身重、胸悶、口不渴、腹不痛或微痛、大便溏稀、尿少或黃赤、舌苔滑膩、脈濡緩等。
[時病][時病]又稱“時令病”,指一些季節性發生的疾病,如春季的春溫、風溫、溫毒、傷風等。夏季的泄瀉、痢疾、中暑、暑溫、熱病、疰夏等。秋季的瘧疾、濕溫、秋燥等。
冬季的傷寒、冬溫等。
[時行][時行]時病中有不少病帶有傳染性和流行性,古代稱為時行。如果引起大流行時,則稱為“天行”或“天行時疫”。
[食瘧][食瘧]因飲食停滯,再感受外邪而誘發的一種瘧疾。其特點為寒熱交作,寒已複熱,熱已複寒,並伴有噯氣、納呆、食則吐逆、腹脹脘悶等症。
[食瀉][食瀉]因傷食而致瀉,故名。臨床表現為吞酸噯臭,惡聞食氣,胸脘痞悶,腹痛則瀉,瀉後痛減,苔膩。是由於飲食不節,傷於腸胃、脾失健運所致。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視歧][視歧]即看東西時把一物看成兩物,屬肝腎**虧損的病變。
[收引][收引]收,是收縮;引,是拘急。收引即指筋脈攣急,關節屈伸不利,多由於寒邪所致。
[手足躁擾][手足躁擾]指手足擾動不寧。有實證和虛證之別。實證是因內熱熾盛,心中煩躁不寧,故手足躁擾不能安臥。常伴有身熱口渴或腹脹痛、大便秘結等實熱症狀。虛證是因危重病元氣將脫,神不自主,故出現循衣摸床、四肢躁擾等無意識的動作。多伴有神倦昏沉、肢冷、脈微等虛寒症狀。
[暑病][暑病]暑為六淫之一,是夏季的主氣。凡夏天感受暑熱邪氣而發生的多種急性熱病,統稱為“暑病”。但狹義的一般多是指暑溫、中暑、感暑之類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