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章節已被鎖定(3 / 3)

[暑風][暑風]暑溫病,因熱盛而出現昏迷抽搐症狀的,稱為“暑風”或“暑痙”。表現為突發高熱、神誌不清、麵赤、口渴、小便短赤,甚則角弓反張、牙關緊閉、手足抽搐。暑邪每多挾濕或痰濕互阻,如濕盛的,胸悶惡心,大便溏泄;痰濕互阻的,喉間痰鳴、麵色垢晦、舌苔厚膩等。

[暑穢][暑穢]感受暑濕穢濁之氣而發的病症。表現為發病急速,頭痛而脹、胸脘脹悶、煩躁、惡心嘔吐、身熱有汗,嚴重的出現神昏、耳聾等症狀。

[暑厥][暑厥]指中暑患者出現神誌昏迷、手足厥冷至肘膝部。

[暑痢][暑痢]因夏天感受暑熱,內夾積滯,傷於腸胃所致。有腹中絞痛,下痢赤白,發熱,麵垢,汗出,嘔逆,煩渴多飲,小便不利等症。

[暑瘧][暑瘧]因暑邪內鬱,再感秋涼之氣而誘發的一種瘧疾。臨床表現有惡寒壯熱、無汗、煩渴引飲、脈弦數或洪數,或著衣則煩、去衣則冷,待大汗出後則熱退等。

[暑熱証][暑熱証]廣義指暑天一般熱証。狹義指小兒夏季熱。嬰幼兒每逢夏季長時期發熱,或暮熱早涼,或暮熱早涼,伴有口渴、多尿、無汗或少汗等症狀。

發病原因,多與嬰幼兒時期,陰氣未充,陽氣未盛,不能耐受炎熱氣候的熏蒸有關。病至後期,往往元氣受損,出現上實下虛症狀。參見“疰夏”條。

[暑溫][暑溫]指夏季感受暑邪而發病的熱性病。臨床表現一開始就發熱身困,汗大出,背微惡寒,形似傷寒,右脈洪大而數,左脈反小於右,頭暈痛,麵垢齒燥,口渴引飲,麵赤心煩惡熱,大便或秘或瀉,或瀉而不爽等。暑溫易夾雜有傳染性的癘氣,是夏季較烈性的一類傳染病,前人稱為“暑溫夾癘”。如流行性B型腦炎、中毒性痢疾、鉤端螺旋體病、惡性瘧疾等。

[暑瀉][暑瀉]熱瀉的一種。因感受暑熱之邪所引起。主要症狀有瀉下如注,或瀉出粘稠,煩渴、尿赤、自汗、麵垢、脈濡數等。

[暑瘵][暑瘵]指感受暑熱而突然咯血咳嗽,狀似“癆瘵”的病症。是因暑熱傷肺,蒸迫肺絡所致。臨床表現有煩熱口渴、咳嗽氣喘、頭目不清、咯血、衄血,脈洪而芤等。如暑熱挾濕的,則口不渴而苔白滑。

[水穀痢][水穀痢]因脾胃氣虛,不能消化水穀所致。有腹中微痛,糞便中雜有食物殘渣與膿血,飲食減少,四肢困倦;脈細緩無力等症。

[飧泄][飧泄]本病是肝鬱脾虛,清氣不升所致。臨床表現有大便泄瀉清稀,並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腸鳴腹痛,脈弦緩等。

[太陽中風][太陽中風]指太陽經感受風邪,是太陽表證的一個證型,主要症狀有頭項強痛、惡風、發熱、汗出、脈浮緩等,屬表虛證。指真中風的一型。即中風病有寒熱的證候中表現無汗惡寒,或有汗惡風的稱為“太陽中風”。但這種分型對中風病的辨證施治意義不大,現已少用。

[痰瘧][痰瘧]較重型瘧疾。臨床表規為發作時寒熱交作,熱多寒少,頭痛眩暈,痰多嘔逆,脈弦滑。嚴重者可出現昏迷抽搐。類於腦型瘧疾。

[瞳子高][瞳子高]瞳子即瞳人。指目睛上視,為太陽經的經氣不足,進一步可出現“戴眼”。是一種腦神經症狀。

[晚發][晚發]“伏氣溫病”的別稱。指春秋季末期所發生的裏熱證候較重的溫熱病。但“晚發”一詞,現已少用。

[胃家實][胃家實]語出《傷寒論》。“胃家”是胃與大小腸的簡稱。胃家實指邪熱結於陽明、津液受傷所出現的證侯。主要症狀為壯熱、煩渴、大汗出、脈洪大;因邪熱與腸中糞便互結,可出現潮熱便秘、腹痛拒按等症。

[胃實][胃實]證候名。指胃腸積熱、熱盛津傷、胃氣壅滯不通的證候,主要症狀有脘腹脹痛、噯氣、大便不通,或煩躁發熱等。

[胃中燥矢][胃中燥矢]指腸中大便燥結。《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矢五六枚也。這裏“胃中”是指腸道。胃中有燥矢,說明是胃腸道實熱內結,津液受邪熱煎灼消耗,故腸中大便燥結。

[溫病][溫病]是感受四時不同的溫邪所引起的多種急性熱病的總稱。古代對於“熱病”,多用“溫病”一語以概括;後人有認為“熱”輕的為溫,重的為熱,但實質上是相同的,故溫與熱往往互稱,又統稱為溫熱病。其臨床特點是發病較急,初起時多見熱象偏盛,而且容易化燥傷陰。它的種類較多,常見的有風溫、春溫、濕溫、暑溫、冬溫、溫毒等。詳見各條。

[溫毒][溫毒]指感受溫熱時毒而發生的急性感染,即所謂“諸溫夾毒”。臨床以高熱、頭麵或咽喉腫痛、出血性斑疹為特徵。大抵包括二類疾病:一是頭麵、口腔、咽喉感染的化膿性疾患,如繼發性化膿性腮腺炎、扁桃體周圍膿腫、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等;一是急性流行性傳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猩紅熱、斑疹傷寒等。

[溫毒發斑][溫毒發斑]溫毒症狀之一。由於溫熱之毒內蘊肺胃,充斥三焦,波及營血,透發於肌膚而為斑。如斑色紅活的,熱毒較輕,紫暗的為熱毒重,黑色的為熱毒極重。類於暴發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斑疹傷寒等急性傳染病。

[溫瘧][溫瘧]內有伏邪,至夏季感受暑熱而發的一種瘧疾。臨床表現有先熱後寒、熱重寒輕、汗或多或少、口渴喜涼飲、舌紅、脈輕按浮數重按無力等症。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

[溫疫][溫疫]又稱“瘟疫”。是感受疫癘之邪而發生的多種急性傳染病的統稱。其特點是發病急劇,病情險惡,有強烈的傳染性,易引起大流行,常見的有兩類:一是濕熱穢濁之疫,以惡寒壯熱、頭痛身痛、苔白如積粉、脈數等為主症。一是暑熱火毒之疫,以高熱、煩燥、頭痛如劈、腹痛吐瀉,或神昏發斑、身發臭氣為主症。

[溫燥][溫燥]指感受秋天亢旱燥氣而發病,即秋燥之偏於熱者。臨床表規初起頭痛身熱、乾咳無痰、咯痰多稀而粘、氣逆而喘、咽喉乾痛、鼻乾唇燥、胸滿脅痛、心煩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邊尖俱紅等症。這是肺受溫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現的燥熱症狀。

[瘟黃][瘟黃]本病是由於感受濕熱時毒,毒盛化火,深入營血所致。臨床表現有身目呈紅黃色、高熱神昏、煩渴、腹脹、脅痛、衄血便血,或發斑疹、舌絳苔黃燥等。類於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黃疸型鉤端嫘旋體病等。

[五更泄][五更泄]每天早晨天末亮之前即腸鳴泄瀉,故名“晨泄”。致病原因主要是腎陽虛,命火不足,不能溫養脾胃,故又名“腎泄”。

[五色痢][五色痢]痢疾,膿血糞便中雜有多種顏色,故名。有虛症和實症之分。實症是由腸中之滯熱未盡,過早使用止澀藥,或因毒留腸中所致,表規為裏急後重較甚,脈實有力。虛症是由於痢後髒腑之氣已傷,脾腎兩虛,表現為臍下急痛,頻頻虛坐,脈虛無力;

如腎陰虧竭,則下痢膿血雜色而稠粘,滑泄無度,臍下急痛,發熱煩渴,病情較重。

[五泄][五泄]指胃泄、脾泄、小腸泄、大腸泄、大瘕泄。。指飧泄、溏泄、騖泄、濡泄、滑泄。

[下利清穀][下利清穀]“下利”,指一般的腹瀉。下利清穀即指瀉下的糞便如清水,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無糞臭味,並有惡寒肢冷、神倦脈微等脾腎陽虛症狀。

[下迫][下迫]是形容急欲大便但又排便不暢的窘迫之象。

[項背強兒兒][項背強兒兒]《傷寒論》。頭項和背部的肌肉經脈俱有牽引不舒之感。是項強病勢進一步的發展,是形容患者頭項伸直稍向後傾,如小鳥學飛之狀。若伴見外感症狀的,為邪犯太陽經絡的證候。

[項強][項強]指頭部後項的肌肉筋脈牽引不舒的症狀。一般是由於外感風寒,寒邪侵入太陽經絡,經氣不舒所致。項強常與頭痛並見,是太陽病的主症之一。也有由於濕邪阻滯肌肉,或熱邪灼傷筋脈而致者。

[小結胸][小結胸]結胸證類型之一。多由於痰熱互結所致,又稱“痰熱結胸”。臨床表現有胃脘部硬滿、壓痛、舌苔黃微膩、脈象浮滑等。

[脅熱下利][脅熱下利]或簡稱“脅熱利”。是指裏寒挾表熱所引起的泄瀉。主要症狀有形寒身熱,心窩部有痞硬的感覺、腹瀉不止等。這是外感寒邪,外邪末除,因誤下傷脾,故外有形寒身熱的表證,內有脾虛腹瀉的裏證,表裏同病。

[泄瀉][泄瀉]大便稀薄,時作時止,叫“泄”;大便直下,如水傾注,叫“瀉”。但臨床上多合稱為“泄瀉”。其致病原因很多,如風、寒、濕、熱內犯腸胃,飲食不節,脾胃內傷,以及腎陽衰微等均可致病。一般分為“寒瀉”、“濕瀉”、“熱瀉”、“食瀉”、“虛瀉”等。各詳本條。

[心煩][心煩]即心中煩悶。多由於內熱所引起。參見“內煩”條。

[心憒憒][心憒憒]憒,煩亂之意。形容心中煩亂不能自主的症狀。若心中煩亂而有痞悶之感的,稱為“心[心免]”。註:[心免]為一組合字,左邊為“心”字旁,右邊為“免”。

[心下急][心下急]指胃脘部急迫微痛、脹滿不舒的感覺。這是因邪熱結於胃,引起劇烈嘔吐後所出現的自覺症狀。常伴有心煩、大便閉等症。可見於急性胃炎、胃腸型感冒等。

[心下滿][心下滿]指胃脘間痞悶脹滿;若兼有氣上逆的感覺,稱為“心下逆滿”。這是由於中陽受傷,運化失常,以致水飲停於中焦所出現的自覺症狀。

[心下支結][心下支結]胃脘間自覺好像有東西梗阻似的,煩悶不舒,不硬不滿的一種症狀。這是少陽病胸脅苦滿的輕症。

[新感溫病][新感溫病]指四時中感受外邪,隨感隨發的溫病。初起為表寒症的,發熱較輕、惡寒、頭痛、體痛較重,舌質淡、舌苔薄白,口中和,不渴,脈浮緊或浮緩,以後就化熱入裏。初起為表熱症的,發熱較重,惡寒、頭痛、體痛較輕,舌質紅,舌苔薄白或微黃,口渴,脈象浮數,以後熱入於裏而更甚。風溫、暑溫、濕溫、秋燥、冬溫等都屬新感溫病。

[胸悶][胸悶]是指濕熱或痰濕之邪阻滯中焦,邪氣擾及胸中,出現煩悶不舒的一種症狀。

[胸下結硬][胸下結硬]胸下指膈間,是胸膈間有脹滿痞硬而有疼痛的症狀。可因痰濕和邪熱相結;或因脾胃虛寒誤用瀉下,脾胃受傷而致。

[胸脅苦滿][胸脅苦滿]即胸脅部滿悶不舒。這是足少陽膽經氣機失調所出現的症狀之一。

足少陽經絡分布兩脅,因為氣機鬱結,同時膽火又內鬱於胸膈,故出現這種症狀。

[休息痢][休息痢]下痢履發履止,日久不癒,故名。其原因有因痢疾初起,止澀太早,治療不當,以致腸中積熱未盡;或因飲食失節;或因過服寒涼,脾腎陽虛所致。

[虛瘧][虛瘧]由於平素元氣虛弱,再感瘧邪而發病。發作時寒熱交作,自汗倦臥,飲食減少,四肢乏力,脈弦細。本病也可因久瘧未癒,脾胃虛寒而引起。發病時有寒熱交作、飲食減少、倦怠肢冷、腹滿便溏、脈濡弱等。

[虛瀉][虛瀉]由於脾腎陽虛,瀉下日久所致。臨床表現有食下易瀉,大便次數多而稀爛,或完穀不化,神倦無力,麵色[白光]白,唇舌淡白,脈細弱;或天末亮時即瀉下一、二次,並有腰痠肢冷等症。

[虛坐努責][虛坐努責]形容某些腸道和肛門的疾病,便意頻繁,但卻排不出大便的現象。

多因邪滯氣虛所致。

[蓄血證][蓄血證]傷寒太陽腑證的另一種證侯。主要表現為身熱,神誌如狂,少腹脹滿,拘急不舒,小便自利。是由表熱隨經入裏,與血相搏,瘀熱阻滯少腹,上擾心神所致。嚴重者少腹硬滿,小便自利,發狂,或身發黃,色瘀暗,脈沉結。

[血結胸][血結胸]結胸證類型之一,是由邪熱與血結聚胸脘所致。主要症狀有胸脘間滿而微硬,不可按,其人善忘,小便反利而口不渴。

[循衣摸床][循衣摸床]形容神誌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撫摸床緣的症狀。這是熱傷心神,邪盛正虛的一種危候。

[陽病][陽病]含兩義:指三陽經的病。指一般實症,熱症的統稱。

[陽暑][陽暑]指夏季在烈日下工作或長途奔走,感受炎熱曝哂而發病的傷暑證。是由於動而得之,故名“陽暑”。主要病狀有高熱、心煩、口渴、大汗、舌苔黃乾,脈洪數等。

[暍][暍]即中暑。詳見“中暑”條。暍暍,形容熱性病的熱氣極盛。

[疫毒痢][疫毒痢]痢疾證候類型之一。又叫“疫痢”。本病或因患者體質素虛,或因毒癘過盛,致疫毒深滯腸胃,易入營血,有較強的傳染性,故名。臨床表現有發病急驟,病情較劇,突然高熱,寒戰,煩渴,腹痛急劇,痢下膿血稠粘,次數頻多,噁心嘔吐,或兼發斑疹。兒童因體質嬌嫩,每於未出現瀉痢的症狀時,即呈高熱、昏迷、抽搐,甚或肢冷、大汗、脈微欲絕等危重證候。類似中毒性痢疾。

[疫瘧][疫瘧]凡瘧疾在一個地區引起流行,互相傳染,病情較重的,稱為“疫瘧”。其臨床表現有寒熱往來。每日發作一次或二次,發熱較高,煩渴有汗。

[陰病][陰病]含兩義:指三陰經的病。指一般虛症,寒症的統稱。

[陰熱][陰熱]指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低熱,即內傷的陰虛發熱。指急性熱病後期由於陰津消耗而產生的發熱情況。

[陰暑][陰暑]指夏季因氣候炎熱而吹風納涼,或飲冷無度,中氣內虛,以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侵襲而為病。是由於靜而得之,故名“陰暑”。主要病狀有發熱惡寒、無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舌質淡、苔薄黃,脈弦細等。

[陰陽毒][陰陽毒]語出《金匱要略》。為感受疫毒,內蘊咽喉,侵入血分的病症。分陽毒和陰毒,陽毒因熱壅於上,以麵赤斑斑如錦絞、咽喉痛、吐膿血為主要症狀;陰毒乃邪阻經脈,以麵目青、身痛如被打傷、咽喉痛為主要症狀。病情均屬危重,《諸病源候論,傷寒陰陽毒候》指出:夫欲辨陰陽毒病者,始得病時,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陰,不冷者是陽。

這是在陰毒、陽毒典型症狀出現前的一種鑒別方法。

[陰陽交][陰陽交]語出《素問,評熱病論》。熱病出汗後,仍發熱,脈躁疾。發熱和脈象不因出汗而見和緩,反有狂言、不能食的症狀,前人認為這是陽邪交入於陰分,消耗陰氣所致,故名。屬危重證侯。

[陰躁][陰躁]即陰寒極盛所致的躁擾、神誌不安的證侯,多屬危重之證。臨床表現四肢厥逆、冷汗自出、脈微欲絕,躁擾不安。這種煩躁是因陰盛格陽所引起,故稱。可見於休克前期、心力衰竭、尿毒症等。

[隱疹][隱疹]又稱“[病培]癗”、“風疹塊”或“癮痧”,即蕁麻疹,是常見的過敏性疾病。

皮膚出現大小不一的風團,小如麻疹,大如豆瓣,成塊成片。屬於風熱的,丘疹色鮮紅,劇癢,灼熱,舌紅,脈浮數。屬於風寒的,丘疹色白,劇癢,惡風,舌苔薄白、脈浮弦。

屬於風濕的,則疹色微紅,兼見胸悶,四肢痠重,舌苔厚膩。若反複發作,經年不癒,多屬氣血虛。

[髒結][髒結]語出《傷寒論》。症狀和結胸證相類似,但無發熱頃躁。病者飲食如常,而時有腹瀉,脈象寸浮關細小沉緊,舌苔白滑而膩。是由於邪結於髒,陽虛而陰濁凝結。指病人脅下素有積聚痞塊,並連至臍旁,疼痛牽引到少腹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