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通經活絡(2 / 3)

12.足背橫紋中央

所通經絡為足陽明胃經。用力按壓背橫紋中央,能促進胃的蠕動,調節胃液分泌。胃疼、胃脹時按壓或熱敷此外,能迅速緩解不適。

背足經絡養生法

利用經絡來治療疾病,其方法很多,下麵從身體重要部位來進行說明。

背部排毒法

背部是所有五髒六腑聚集的地方。心、脾、肝、肺、腎在背部膀胱經上都有自己的排毒專用通道。但是,背部因活動不便,所以常成為“毒素聚集之地”。這裏推薦幾種背部保健法,既可排出毒素,又可通經活絡。

1.推拿刮痧

首先在背部膀胱經上推拿;然後沿著膀胱經刮痧;最後在膀胱經上拔罐。這組背後保健法,既關照了點,又關照了麵,還關照了筋骨。除了身體虛弱者慎用外,其他人都很可行。

2.“八”字刮痧法

對背部施行刮痧,主要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循行的理論。

刮痧的工具可以是專業工具,也可以用圓形硬幣或木片,在正式刮痧之前,如果有刮拭油最好,沒有,蘸一些溫水也可。手持刮板刮拭的方向一般與身體保持在45度角,不能與背部垂直。正式刮時,一般在背上寫“八”字,講求對應,中間勿忘沿脊柱來一個長長的“1”字。刮的效果以皮下凝結成米粒樣的紅點為止。一般而言紅得越快其痧就越重。再就是刮的時候,感受疼痛的時間越長痧就越重。盡管刮痧簡單易行,但不可連續進行,一般以相隔五天以上為宜。

3.拔火罐

在拔火罐之前,先將罐洗淨擦幹,在調整好患者的姿態後點火入罐。拔火罐時要注意安全。一是要注意罐口不要刺傷人,二是點火後不要因為過熱灼傷人;再者就是要迅速,否則,罐子的吸附力就不強。拔火罐的時間一般在20分鍾左右即可。

足部養生法

古今中外的養生健身方法,都極為重視足部的養護,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對堅持按摩足底湧泉穴對身體的益處就大加讚賞,稱“其效不甚覺,但積累至百餘日,功用不可量”。貴為“天子”的乾隆皇帝,也信奉“晨起三百步,晚間一盆湯”的養生之道。說明中國人很早就對足部按摩有益於健康有很深的了解。

人體的五髒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射,就經絡而言,僅僅是連接人體髒腑的十二條經脈,其中就有六條起於足部,腳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之終,雙腳分布有60多個穴位與內外環境相通。

足浴是一種簡便易行、效果可靠的自我保健方法。故我國民間素有“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除濕祛暑;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的說法。隻要我們身體勤快,一盆熱水,20分鍾,足矣。

拍打經絡養生法

拍打足三裏:

足三裏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外側一橫指處,是脾胃經的要穴。長期拍打足三裏,可以調理所有與脾胃有關的疾病與症狀,還能夠預防中風。

敲打心包經:

心包經起於心,一直延伸到整個手臂內側,最後止於中指內側。敲心包經有寧心安神、疏經活絡的作用,可以治療悶胸、心痛、心悸、失眠等症。

拍極泉:

極泉穴位於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拍極泉有寬胸寧神的功效,常掐捏可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病後遺症等。

拍膽經:

膽經位於大腿外側、褲腿中線位置。拍打時手一定要成空掌,手臂抬起來,借助腕力用力拍打。膽經是全身氣血運行暢通的關鍵,常拍打膽經可以保證氣血生成的質量。

按摩兩肋:

兩肋起於腋窩下,止於腰部,是肝經循行之處。按摩以透熱為度,可以疏肝理氣,平肝潛陽。

拍打檀中:

檀中位於兩**連線的中點,是人體司職呼吸的宗氣聚集之處。拍打時,雙手胸前合十,手臂迅速向前伸直,用大臂帶動小臂和手腕用力彈打,彈打完以後迅速伸直。拍震檀中對感冒、哮喘、氣短心悸等肺、心的疾病都有很好的調理效果。

拍打腎俞:

腎俞穴位於兩腰椎棘突下旁開兩指。腎俞穴是調理腎髒的第一要穴。拍打腎俞穴可以滋**壯陽氣、補腎之精氣、利水消腫、聰耳通竅。

搓湧泉:

湧泉穴位於足底前部凹陷處。按摩時,先將左腳架於右腿上,用右掌心摩湧泉穴及其周圍,爭取搓至極熱,然後換右腳,用左手掌摩擦,要求同前。湧泉穴是人體養生不可或缺的要穴。常搓湧泉能清熱開竅、回陽救逆、交濟心腎、滋補腎陰。

鳴天鼓:

以雙手掌心輕附於雙耳上,將食指疊加在中指上,置於後腦。

中指在腦後固定,以食指彈擊後腦玉枕穴、風池穴24次。可祛除風池邪氣,開竅明目、提神醒腦、填精補腦,還可有效預防老年性健忘、中風、聽力下降、頭暈等病。

叩齒:

上下兩齒相互叩擊,用力適當,以有響聲為度。每天晨起後,盤坐於床上或者坐於椅凳上,雙手掌心輕掩於兩耳上,雙手指相交於惱後,寧心靜氣,自然呼吸,叩齒36次。長期堅持,不僅可以固齒、防齒病,還能聰耳、固腎氣。

小貼士:

何為子午卯酉

八脈的督脈和任脈,如果配合針灸、氣功、點穴、按摩,就會為醫學開啟一個新的方向。

督脈司氣,影響支配著全部脊髓神經係統。任脈司血,影響支配全身的血液生發。治療男性病,以督脈為主,女性病則以任脈為主。人體的任督二脈,都起於會陰處,上達百會穴。卯時,正是人體的夾脊之處;酉時,正是人體的丹田部位。如果要打通氣脈,到達返老還童的境界,就要在子、午、卯、酉四個時辰打坐修煉,效果最為明顯。

第十一章《易經》背後的三位聖人

《易經》被儒家冠以群經之首,又被道家稱為三玄之一,甚至被“後世之士”讚譽為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在今人看來,《易經》更是一部探求宇宙奧秘與人世變遷的曠世奇書。

伏羲畫卦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的十三部經典一直占據著首要的地位,它們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並且對中國人的思想行為產生著極大的影響。這十三經是:

《易經》、《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易經》被儒家冠以群經之首。那麼,《易經》到底是誰創立呢?

按照傳統說法,《周易》成書是“人更三聖,曆世三古”,是說《周易》成書經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伏羲畫卦,文王重卦,孔子作十翼,三個聖人相繼完成《易》。

包犧氏就是所說的伏羲,他是一個神話人物,是上古神話中的創世神祇。在中國古代傳說時代的帝王世係中,伏羲被奉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顯赫。據說,在遠古時代,渭水上遊的氏族部落誕生了這位劃時代的偉大人物。他領導部族辛勤勞作,而他們的生存狀態卻是極其惡劣。伏羲茫然不知所措。在勞碌之餘,他時常盤坐卦台山巔,仰觀日月星辰的變化,俯察山川風物的法則,苦思宇宙的奧秘。年複一年,日複一日。

終於有一天,他的眼前突然出現了一派震撼人心的幻境。一聲炸響之後,渭河對岸的龍馬山豁然中開,但見龍馬振翼飛出,身上的立體太極圖閃閃發光。憑著敏銳的洞察力和超人的智慧,這位偉大的創世者,立即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原來天地竟是如此的簡單明了——唯陰陽而已。他以“—”表示陽,以“——”表示陰,畫出了幹、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容的卦圖,這就是後人所說的伏羲八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