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幾種可行的記憶方法
(1)有意記憶法
有明確的目的或任務、憑借意誌努力記憶某種材料的方法,叫做有意記憶法。相反,沒有明確的目的或任務,也不需要意誌努力的記憶方法,稱為無意記憶法。心理學研究表明,有意記憶的效果明顯優於無意記憶效果。為了係統地掌握科學知識,必須進行有意記憶。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請教師給兩個班的同學布置了默寫課文的作業,並說第二天測驗,第二天果真測驗了,結果兩個班成績差不多。測驗後,隻告訴一班同學兩星期後還要測驗一次,二班同學不知道。兩個星期後又進行測驗,一班同學的成績比二班同學要好得多(一班同學在測驗前也沒有複習)。這說明,並不是一班同學比二班同學更聰明,記憶更好,而是由於老師在第一次測驗後,對一班提出了更長久的記憶目標,結果一班同學就記得長久些。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在學習中要養成一種習慣,嚴格要求自己,給自己明確提出記憶的目標,這樣才能有好的記憶效果。
進行有意記憶,首先要有明確的任務。任務明確,就能調動心理活動的積極因素,全力以赴地實現記憶的任務。任務越明確、越具體、記憶效果就越好。例如,英語單詞不好記,但又必須記住,因此,你可以把生詞寫在卡片上,規定自己每天必須記住20個生詞,並及時進行複習與檢查。這樣,日積月累,你的詞彙量就會大增。
其次,有意記憶要有意誌努力的參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專心致誌”。要下決心記住一段材料,就要進入“兩耳不聞窗外事”,“頭懸梁,錐刺股”的境界。如果麵對著要記的東西,連連叫苦不迭,或漫不經心,或知難而退,都不會取得好效果。
(2)理解記憶法
在積極思考、達到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材料的方法,叫做理解記憶法。
理解記憶的基本條件是對材料的理解和進行思維加工。有些材料,如科學概念、範疇、定理、法則和規律、曆史事件、文藝作品等,都是有意義的。人們記憶這類材料時,一般都不采用逐字逐句強記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涵義,即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思維進行分析綜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點和內在的邏輯聯係,使之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以便保持在記憶中。理解記憶的全麵性、牢固性、精確性及迅速有效性,依賴於學習者對材料理解的程度。
理解記憶的效果優於機械記憶。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在做記憶的實驗中發現:為了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需要重複165次;為了記住36個無意義音節,需重複54次;而記憶六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隻需要重複8次?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凡是理解了的知識,就能記得迅速、全麵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記硬背,那真是費力不討好。
理解記憶是以理解材料內容為前提的。這種理解不僅指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間的邏輯聯係,以及該材料和以前的知識經驗之間的關係。
既然記憶有這種規律特點,那麼在學習的時候就要經常有意識地運用理解記憶,在記憶的時候展開積極的思維,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在可以運用理解記憶的時候不去運用,而偏偏要使用機械記憶進行無意義的重複,那可就不止事倍功半,而是相差十倍二十倍了。
我們在記憶材料的時候,隻要它是有意義的,就應該向自己提出“先理解、後記憶”的要求,把材料分成大小段落和層次,找出它們之間的邏輯聯係,而不要從一開始就逐字逐句地記。
例如背古文,如果不把古文的意思弄懂,那麼就會像背天書一樣,非常吃力。如果把古文裏的實詞、虛詞都弄懂了,把全篇的中心意思掌握了,這時再背,就是在理解基礎上記憶,背起來就有興趣得多,也快得多,印象也深得多。
我們說理解記憶效率高、效果好,是不是說隻要理解了就一定能記住呢?這可不一定。對於理解的東西,往往也還需要多次重複才能記住。有的人理解了某個學習內容,就以為學習過程已經結束,沒有有意識地要求自己記住它們,不再通過重複加深印象,那麼,是不可能把學習內容完全、準確地記住的。
(3)多通道記憶法
要記憶外部信息,必先接受這些信息,而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止一條,有視覺、聽覺、動覺、觸覺等等。有多種知覺參與的記憶,叫做“多通道”記憶。這種記憶方法效果比單通道記憶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