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最淺顯的例子。腦能增進法可以增強掌握概念的能力,讓你在短時間內,對事情有更透徹的了解。
腦能操練:請教哈佛大學有那些課程。仔細研究課程安排。
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之下,比較容易達成理解的目的。如果你本來就喜歡某個科目,或是在某方麵有天賦,理解對你來說並非難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要因此而產生罪惡感,因為這是大家共同的心願。
同時,除非是課堂上指定的書本,不要挑選枯燥乏味的書來看,它隻會僵化你的理解力。不過,這也並不是說,不要看具有挑戰性的書籍,某些複雜的概念也許你現在看不懂,卻不表示你永遠看不懂。挑戰跟枯燥乏味不能混為一談,挑戰意指刺激。下麵的腦能增進單元告訴你,如何超越目前的理解極限。
腦能操練:閱讀小說之類的書籍要一口氣讀完,千萬不要在某個環節上停下來思考。之後,你可以把它拿來再看一遍。到了這個時候,你已經了解得八九不離十了。頭一次覺得不懂的地方,現在都差不多懂了,反複閱讀還能增進記憶。就像是連看兩次懸疑影片一樣,第二次看的時候已經預知下麵的情節。因此每一個個別的場景,就更清楚浮現在眼前。
腦能操練:走進一家設在大學附近的書店,挑一本最能吸引你的深奧書籍,帶回家一口氣從頭看到尾,不要翻到前麵去查閱任何內容。
等你有閑的時候,再把它拿來看一遍。這便是既能減輕閱讀壓力,又能享受學習樂趣的最佳方式。
腦能操練:拿一本上乘的偵探小說來看。先讀完最後一章,再翻回第一頁從頭讀到尾,這便是學習增進理解力的練習。一旦知道結果,就會留心書中所有的線索,而這些線索可以說俯拾皆是。還不知道結果時容易遺漏的線索,現在都清楚地浮現了。
腦能操練:下次隨團參觀藝廊或博物館時,請在前半程故意落後,到後半程再緊跟解說員。你會發現聽與不聽解說員的詮釋,其中有很大的不同。
腦能操練:比較看看,邊走邊聽錄音帶,跟坐下來閉上眼睛傾聽錄音帶,有什麼不同?
如果你覺得某項工作或某個科目很難,又有心做好、學好,不妨運用全身的感官去接觸。你可以讀它、看它、說它、碰它。運用的感官越多,越容易記住、了解。譬如家裏新買了一台個人電腦,除了閱讀操作手冊之外,還得實地操作,才能真正學會。
文字會減緩思考速度,耗損全麵理解的能力。正如一個走鋼索的表演者,走得太慢就會失去平衡。試著把文字化為視覺影像,描繪出這個主題的全貌。
不用文字敘述方式思考,能夠增強直覺。因為以文字敘述方式思考,推理能力會受限製,反而無法立刻抓住概念。
腦能操練:逐字逐句地慢慢閱讀下一個腦能增進單元的內容。你看出什麼大道理來了嗎?我說得沒錯吧!
複雜的問題有時能以各個擊破的方式解決。你可以把其中的因素分為正麵的和負麵的,然後列出一張單子,以一至一百和負一至負一百的數值,標出它們的重要程度。逐項算出正分和負分的總和,馬上作出優劣立判。個別的正分和負分,都不及總和來得重要。
腦能操練:取一張打了橫條的筆記紙,從當中畫一條中分線,然後在兩邊分別寫上一位亦正亦邪的朋友的名字,在左半頁列出此人正麵的特質,右半頁列出他負麵的特征。寫完之後,再標上這些特征的分數,逐項把得分加起來,看看究竟是正麵特征多,還是負麵特征多。
“覺得”對並不表示“真的”對。直到十六世紀末,世人還相信亞裏斯多德的學說,認為重量不同的東西以不同的速度墜地。大家都覺得言之有理,又有誰會覺得大理石跟蘋果以相同的速度落地呢?但是到了1590年,伽利略在做落體實驗的時候,卻證明了兩個不等的東西同時落下時,會以同樣的速率落地的定理。好幾個世紀以來為大眾認同的學說,事實上竟是錯的。因此覺得有道理,並不等於就是事實。